宋朝那些不知名的忠义之士(1 / 1)

读中国历史,发现一个现象:在军事上越是羸弱、遭外敌入侵越是频繁的朝代,越是容易出忠义之士。

比如宋朝,大名鼎鼎的岳飞、韩世忠、梁红玉、辛弃疾、宗泽、文天祥、刘锜、张浚、刘光世、吴玠、吴璘等就不用说了,由元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专门辟出“忠义卷”,记录了在抵抗外来入侵者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几十位忠义之士,分别给他们作传。他们虽然不能与岳飞、文天祥等人比名气和贡献,但是他们在强敌面前最后做出的人生选择,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01

张克戬,今河南开封人,进士出身,当过河间令、吴县等县知县,库部员外郎,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

当年十二月,金兵犯河东,把距汾州200里的太原包围了。

金兵派出的头领,是大将银朱孛堇。这家伙毒啊,不但攻城,还纵兵四掠,把老百姓也害惨了。

张克戬组织力量,全力抗敌,还把潜伏在城里的几十个内应全部抓来杀了。然后他挑选劲卒去骚扰敌营,出其不意地烧了敌人的营寨,“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兵临城下,朝廷命经略使张孝纯之子张子灏、都统制张思正、转运使李宗率兵支援,张思正抓住机会,大肆勒索地方,而且没完没了,搞得百姓苦不堪言。经张克戬陈说利害、苦口婆心开导,那些家伙才有所收敛。

直到太原沦陷,张思正才表示要出战,却带着张子灏、李宗等人逃往慈、隰去了,戍将麻世坚半夜闯关逃走,通判韩琥阵亡。

只有孤军奋战了。

张克戬把军民召集在一起,慷慨激昂地说:“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

军民眼含热泪,异口同声地说:“你就是我们的父母,愿尽死听命!”

那以后,张克戬率领军民,又多次打败金兵,援兵却一直不来。

金兵攻破平遥,又先后迫降了介休、孝义诸县,占领了汾州城南20多个村庄,昼夜不停地打造攻城器具,同时先后两次派人,持书劝张克戬投降,张克戬皆不启封,一把火烧了。

劝降不成,金兵派出一万多骑兵精锐,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击,有人都快崩溃了,至少10人“唱为降语”。张克戬也不啰唆,把这些鼓吹投降的人统统杀了,免得他们扰乱军心。

当金兵头目出现在城下时,张克戬便破口大骂,然后向他们开炮,当场打死一个金人头领。

但他明白,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形势下,城陷人亡的那一刻是无法避免的,而且那一刻越来越近。于是他写好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的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第二天,金兵将西北打开一个缺口,蜂拥而入,都监贾亶壮烈殉国,张克戬率众继续巷战,最后自杀而死,全家八口全部死于此战,“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张克戬的事迹为朝廷所知后,下诏封赠他为康殿学士,并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在乡里张榜颂扬。

02

张确,今陕西彬州人,元祐中擢进士第。

宋徽宗即位后,张确应诏上书言十事,“乞诛大奸,退小人,进贤能,开禁锢,起老成,擢忠鲠,息边事,修文德,广言路,容直谏,遂列于上籍”。

宣和七年,先是徙解州,后又徙隆德府。金兵包围太原后,忻州、代州先后降金,平阳兵叛,张确给朝廷上表:河东乃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河东如果丢失,不但陕西不保,汴京也不可能再做都城,“敌既得叛卒,势必南下,潞城百年不修筑,将兵又皆戍边。臣生长西州,颇谙武事,若得秦兵十万人,犹足以抗敌,不然,唯有一死报陛下耳”。

谁知杳无音信,再上,仍然杳无音信,朝廷好像给了他一个无言的回答——既然你想以死报陛下,那就这样做吧。

第二年二月,金兵到了,知道城中无备,便想不战而胜——你既然无备,仗就没法打,既然没法打,那就投降吧。

金兵劝降换来的,是张确的据城坚守。

有人给张确出主意说,咱们可以从东城突围,实际上是想逃跑,拿话试探张确,遭张确怒斥:“张确是守土之臣,当以死报国,头可断,腰不可屈。”

张确战死后,“钦宗闻之悲悼,优赠述古殿直学士,召见其子乂,慰抚之曰:‘卿父今之巡、远也,得其死所矣,复何恨。使为将为守者皆如卿父,朕顾有今日邪!’敛容叹息者久之”。

03

张吉,庆州一小兵,在淮安守烽火台时,被入侵的夏人抓住。

夏人把他押到城下,命他向城里喊话:“淮安的所有防线都被攻破了,还是尽快投降吧,抵抗是没有用的!”张吉喊了,喊的却与夏人希望的相反:“大家努力啊,所有防线都没问题,固若金汤,贼兵没粮食了,马上就要退走了,不需要投降!”夏人勃然大怒,把他杀了,宋神宗闻之,“诏赠内殿崇班,又录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