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34年5月,随着蔡州被攻克,金国最后一任皇帝金哀宗自缢身亡,金国灭亡。
这是南宋联合蒙古人干的最大的一件蠢事——金国灭亡后,南宋失去屏障,一下子把自己置于蒙古铁骑面前,面临比金国更大的威胁。
在此之前的1232年12月,当蒙古人遣使与南宋商议、欲与南宋夹击金国的消息传来,金哀宗就急忙派使者来到南宋,苦口婆心地向宋理宗陈说利害,提醒他别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大臣赵范主张,咱们不但不能联蒙攻金,相反还应吸取海上之盟的教训,派兵支援金国,因为这个篱笆墙不能倒。
赵范明白,最稳固的关系是三角关系,如果失去金国这一角,面对另一只角的压力,大宋就会独木难支。
然而,宋理宗忘不了金人灭掉北宋的深仇大恨,加上主张联蒙攻金的大臣占了绝大多数,他竟然答应了蒙古人的要求。
结果就像赵范预料的那样,金国一灭亡,蒙古人就盯上了南边这块肥肉,抛弃之前联合对敌的革命友谊,挥师南下。1253年秋,忽必烈更是率军从六盘山等地出发,长途奔袭几千里,第二年一月就占了大理城。随着立国300多年的大理国的消失,蒙古人也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
02
蒙古军队兵分三路、正式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是1258年,主力由蒙哥可汗亲自率领,进攻四川;一路由其弟忽必烈率领,进攻鄂州;一路由元帅兀良合台率领,从云南进攻广西、湖南,三人约定第二年正月会师潭州(今湖南长沙)。
从大理出发时,兀良合台率领的军队(包括骑兵三千)和西南蛮族的军队,总数有一万多人,进展非常顺利。从广西进入湖南后,连破怀化、芷江,到达潭州时却走不动了。
拼死挡住这路大军的,是湖南制置副使向士璧,他率领潭州军民,不但击退了蒙古军队的前锋,还派部将王辅佑、易正大率五百精兵,到南岳阻击蒙古军队。
兀良合台以为这是幻觉,因为自从进入宋朝内地后,他转战千里全都是所向披靡,连像样的抵抗都未曾遇到,不料在潭州遭到了顽强阻击,竟然连攻一个多月也没拿下潭州。
不过,与蒙哥相比,兀良合台幸运多了,虽然未能拿下潭州,但他至少命还在,蒙哥却把命丢在了四川合州钓鱼城。
忽必烈也很幸运,此时已突破长江进围鄂州,只不过当他得知蒙哥死讯,就令兀良合台停止进攻北返,回去争夺汗位去了。
03
夺得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后,忽必烈加快了吞灭南宋的节奏,于1273年攻占华中重镇襄阳和樊城,南宋失去一道重要屏障,无力抵挡顺汉水长驱东下的元军,第二年就丢了鄂州。
这一次直逼湖南的,是参知行省事兼汉军都元帅阿里海牙。
与受阻潭州之前的兀良合台一样,进入湖南后,阿里海牙也是一路顺风,驻军洞庭湖的湖北安抚副使兼岳州知州高世杰率先投降,岳州(今湖南岳阳)陷落。
高世杰的投降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刷刷刷倒下一大片:江陵陷落,常德、鼎州、澧州等守将纷纷投降,常德陷落,鼎州陷落,澧州陷落……
与兀良合台一样,蒙古人来到潭州,就再也走不动了。
这一次拼死抵挡蒙古军队的,是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
据《宋史·卷四百五十》记载,李芾祖籍今河北永年,后迁至湖南衡阳,生性聪颖机警,自小就有报国大志。
李芾也喜欢读书,而且有自己的书斋,只不过与其他人给书斋取名为这样斋那样室所不同的是,他给自己的书斋取的名是相当地别具一格,叫“无暴弃”。
在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之前,李芾先后担任过南安司户、祁阳尉,办了不少诸如率百姓开辟荒田、赈济贫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不畏强暴、不避贵势、不趋权贵的李芾得罪了权相贾似道,被削职为民,直到元军攻陷鄂州后才获重新起用。他先是担任荆湖提刑使,贾似道在芜湖兵败后,朝廷又让他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04
而那时,正是江陵、常德、鼎州、澧州等北路诸州陷落之时,潭州成了最前线,而且形势极其严峻,分分钟就有陷落的可能。好心人劝他别去了,潭州显然是个火坑,谁跳进去都没好结果,其他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呢,你为什么还傻乎乎地往前冲?李芾却说:“吾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李芾不傻,当然明白那是个火坑,但他不但急如星火地赶去赴任,还把家眷也带去了。完全是不成功便成仁的节奏!
家眷们也不傻,也明白那是个火坑,但既然他想以家许国,他们为什么不陪着他呢?即使是共赴黄泉,也有亲人做伴啊!
然而,潭州守军早已调赴前线抵抗阿里海牙的数万大军去了,防卫空虚的潭州城内人心惶惶,为数不多的军民如惊弓之鸟,“一夕数惊”,李芾却毫不慌张,镇定自若地进行守城准备,有条不紊地部署各项工作。
当时尚能作战的潭州军民不过3000人,加上紧急约请的湘西苗民,最多不过5000人。面对阿里海牙的数万大军,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何况他们既缺粮食,又缺武器。
明知以卵击石,也要拼死一搏!
元军是1275年九月浩浩****开到潭州城下的,把潭州围得水泄不通。朝廷即使有心派兵支援,也飞不进来一只麻雀,何况这里早就成了被遗忘的地方。
李芾也没有指望过朝廷,他安排诸将分兵守御,箭用完了,就令百姓收集废箭,磨光后配上羽毛再用;盐巴没有了,就烧掉库中盐席,取灰再熬,味道虽然差远了,但总比没有好;粮食吃光了,就抓麻雀老鼠充饥,直到全城再也看不到一只老鼠。
元军久攻不下,派人来招降,被李芾当场一刀砍了。
05
李芾带来全城军民,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持了3个月,历经大小战斗无数次,3个月后依然没有等来一个援兵。早已弹尽粮绝的潭州军民,完全是凭着一腔忠义在竭力坚持。
当守城军民再也找不到一点儿食物,当最后一支箭射出,当许多人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率先殉国的是被李芾聘为参谋的长沙人尹谷——当元兵开始登城的消息传来,明白再也无力抵抗的尹谷积薪闭户,全家依偎在一起,含笑自焚。
闻讯赶来的李芾热泪盈眶,以酒祭奠:“好兄弟,没想到你先走一步了,等着我,我随后就到!”
尹谷全家自焚殉国那天正是农历除夕,李芾与大家象征性地过了一个年,号召大家与潭州共存亡。
城破在即,宁死不做俘虏的李芾端坐于熊湘阁,下了最后一道命令,然后自刎而死。
接受这道命令的,是部将沈忠。
这是一道他最不愿执行、但不得不执行的命令,因为这道命令,是上司李芾命令他杀死他全家老小并积薪焚尸。
沈忠含泪执行命令后,回家杀死自己的妻子,然后纵身跳入火海,追随敬爱的上司去了。
消息传出,全城军民大多自杀殉国——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岳麓书院的几百名学生,在此之前,他们丢下书本,与其他军民共同抗敌,英勇无畏,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明朝成化年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为国尽忠的李芾,在他殉难的地方修建了李忠节公祠,大学士李东阳不但为此作记,还写诗称颂李芾的气节:
马殷宫前江水流,
定王台下暮云收。
有井犹名贾太傅,
无人不祭李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