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桥段,说的是……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了。
可惜,这是文学虚构,诸葛亮草船借箭基本可以被断定为子虚乌有。但借箭的事情,历史上确曾真实地发生过,而且借得的箭远远不止10万支,而是20万支。
只不过玩家不是被罗贯中拔高了的诸葛亮,是一位名叫毕再遇的南宋将领。
而他用来借箭的工具不是草船,而是草人。
01
据《四朝闻见录》,毕再遇祖籍山东兖州,生于临安西溪(今杭州市区西部),南宋武义大夫毕进之子。
据《宋史》记载,毕再遇的父亲毕进,可以说是岳飞的资深部将,早在宋高宗建炎年间,就跟随岳飞护卫北宋诸帝八陵,随同岳飞转战江、淮之间。毕再遇本人也是岳飞忠实的追随者,跟着岳飞打了不少胜仗,因功获封武义大夫。
毕再遇是个身材魁梧的美男子,而且武艺绝人,臂力惊人,一般的弓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拉开,是块天生的名将料。
年纪轻轻的毕再遇就以勇力闻名众军,宋孝宗曾“慕名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宋孝宗赵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有“南宋最强皇帝”之称,被誉为“南宋第一明君”。在位期间做过几件大快人心的事,比如“隆兴北伐”、为岳飞平反昭雪等。
然而,毕再遇大显身手的时候是在他极为赏识的宋孝宗已经去世后,当时继位的是宋宁宗赵扩。
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就发动了收复失地的北伐战争,史称“开禧北伐”。
据《宋史·卷四百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开禧北伐”的第一战“泗州之战”,唱主角的就是毕再遇,而且赢得很轻松。
当时的毕再遇是武义大夫,接到殿帅郭倪攻取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的命令后,他只提了一个要求:请从新招的敢死军中挑选我的前锋。郭倪同意,但只给了他87人。
与毕再遇一起接到命令的,还有统制陈孝庆,毕再遇是他的下级。
毕再遇有点儿郁闷,在他看来,用兵应出其不意方能取胜。而他们的进攻日期却被泄露给了金军,原因是上级限定了进军日期,从而被金军侦知。金军有了准备,紧闭城门,高挂免战牌。
泗州有东西两城,宋军一到,毕再遇就下令把战旗、舟楫排列在西城之下,请陈孝庆佯攻西城,他则亲自率军直扑东城。他率军登上城墙,一下子就干掉近千金兵,剩余的守城金兵抵挡不住凌厉的攻势,逃得一个不剩。
解决了东城,毕再遇回到西城,只见守军仍在顽抗。毕再遇朝城上喊话,大宋毕将军在此,你们本为中原遗民,赶快投降吧。
守城的指挥官是个汉官,闻声献城投降。
收复泗州后,毕再遇指挥宋军,又接连收复虹县、新息县等地。
北伐旗开得胜,郭倪高兴极了,犒劳将士时拿出御制刺史牙牌,要升毕再遇为刺史。毕再遇坚辞不受:“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02
被金军占领的,还有安徽宿州。
奉命收复宿州的,是李汝翼、郭倬二将,负责接应的是陈孝庆。
没想到他们却打了败仗,奉命攻取徐州的毕再遇在路上碰到了他们部队中逃回来的伤兵,便问这些伤兵怎么回事。伤兵回答说宿州城下一片泽国,我军吃了大亏,统制田俊迈也被金兵抓走了。
毕再遇命令加快行军速度,在灵璧遇到驻扎在凤凰山的陈孝庆,陈孝庆听说前方打了败仗,正打算率军撤退,被毕再遇阻止。
他对陈孝庆说,郭倬、李汝翼打了败仗,金兵一定会追击,咱们应该拦住他们。
不出他所料,金军5000多骑兵果然分两路追来,毕再遇兵少,只有不到500人,他命令20名敢死军守住灵璧北门,自己率军迎敌。
金兵看到他的旗帜,不敢迎战,边喊“毕将军来了”边溃逃。
金兵为何如此怕他?原来金国境内有一座毕将军庙,毕再遇的长相酷似毕将军庙神,金兵看到他,以为本国神明活了,帮助宋军打他们来了。
手舞双刀的毕再遇冲入溃兵中,左砍右杀,一刀一个,也不知杀了多少,鲜血染红了他的铠甲和衣服。
毕再遇率军边打边追,追了30多里,一个手持双铁锏的金军将军打算截住毕再遇,毕再遇一刀挡住他的铁锏,一刀砍在他的肋上,差点儿把他砍成两截,此人坠马而死。
那以后,毕再遇因军功第一接连升官,先是被破格提升为武功大夫,又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奉命回到盱眙后任知盱眙军,不久改授镇江中军统制,仍知盱眙军,又因凤凰山一战立了大功,被授为达州刺史。
03
与毕再遇的突出表现相比,其他一些将领简直是个笑话,比如开禧二年十月,金将胡沙虎率军数万、战船500多艘渡过淮河,包围了楚州,江淮宣抚司命毕再遇增援。
毕再遇把段政、张贵两个将领叫来,“你们替我守住盱眙军,我去解了楚州之围就回来”,没想到他刚率军离开,金军就对盱眙发起了进攻,惊慌失措的段政等人不战而溃。
毕再遇闻讯立即回师,收复盱眙后才又赶往楚州。
这样一折腾,耽误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实在令人恼火,但毕再遇顾不得多想——金人的7万大军已经兵临楚州城下,包围了楚州。
宋军却仅有7000人马,金军人数是宋军的10倍。
侦察兵报告,3000金兵在淮阳看守粮草,大清河里,停着金军3000艘运粮船,毕再遇顿时有了主意。他派人从小路直扑淮阴,半夜时分悄无声息进入敌营,不但烧了金兵的粮车,还活捉了二十多个金兵,包括对方的两个将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毕再遇每战每胜,而其他将领的表现一如既往地令人扼腕。比如开禧二年十一月,当金军从黄狗滩刚渡过淮河,隔着天远地远,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守将便望风而逃,致使金军一仗未打便占领了濠、滁二州,安丰军随后也落入敌手。
不过,奉命增援楚州的毕再遇此时已不担心楚州了,因为敌人的粮食已被烧光,加上楚州城坚兵多,再坚守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眼光投向了淮西的六合,那个地方太重要了,敌人一定会全力攻打。
果不其然,当他率军赶往六合的时候,金军也朝六合开拔。幸亏他先一步赶到,并设下伏兵,金兵一接近就万箭齐发,打得金兵落荒而逃。毕再遇率兵追击,又打了个大胜仗。
金将纥石烈种塔大怒,调集10万大军将六合城重重包围,不断发动强攻,还掘水淹城。
04
形势越来越危急,毕再遇来到城头,一眼望去,金军的营帐密密麻麻,把六合城围得水泄不通。
而经过五天五夜的坚守,宋军的箭已射尽,如果敌人再次发动进攻将无箭可用,后果不堪设想。
毕再遇的目光盯在了青盖上。
所谓青盖,原为青色的车盖,诞生于汉朝,用于皇太子、皇子乘之车,到了宋朝又有规定,宰相的仪仗张青色伞盖。
也就是说,无论青盖下面的人是不是宰相,都一定是大官。自己人见了青盖,便可知领导所在,而敌人见了青盖……
毕再遇命人撑起青盖,在城墙上往来移动,同时命士兵扎了不少草人,穿上衣服,让人举着草人,簇拥着青盖移动,青盖走到哪里,草人跟随到哪里。
此举动用了50名身强力壮的勇士,一拨累了,另一拨接着干,然后再轮替。
不出所料,城下的金兵见了青盖,争先恐后朝它射箭,青盖移动到哪里,箭就射向哪里。
金兵以为毕再遇出来巡城,射死他就是头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射到草人身上的箭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收集起来一点数,至少有20万支。
毕再遇“张伞借箭”后,金兵曾一度退走,但不久又来了,而且还增了兵。包围六合城的金军营帐绵延长达30里。
接下来,毕再遇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命人把城门打开,让会吹拉弹唱的士兵集中在城门口,命他们在那里唱歌跳舞,让金军搞不清城里的虚实,不敢贸然进攻。
像不像诸葛亮唱的空城计?罗贯中写诸葛亮的灵感可能就来源于毕再遇!
毕再遇做的第二件事是:每当晚上金兵刚刚休息,就派奇兵偷袭金营,搞一下就跑,一个晚上搞他几次,搞得金兵无法睡觉。
晚上睡不成,那就白天睡吧,谁知白天也睡不成,毕再遇照样派兵偷袭,搞一下就跑,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
金兵连续多天昼夜不得休息,都快疯掉了,只好退走。
05
六合之围解除后,接下来轮到楚州了。
那时候的楚州已被金军围了3个月,金军在楚州城外排列的营帐长达60多里。
依然是敌众我寡,而且双方的力量比之前更加悬殊,只有智取才有获胜的希望。
毕再遇的办法是:事先命人用香料煮好豆子,他亲自率军绕到金军后面,然后把豆子撒在地上。
金军一追,他们就跑,把敌人引到预定地点。金兵的马闻到豆子香味,都停下来大快朵颐,无论如何抽打,那些马也不给面子,有的马被打急了甚至还会发点儿小脾气。
当时是傍晚时分,别说是负重的马,连人都已经饿得有气无力。既然有好吃的,马儿们岂能放过?
正当金兵乱作一团、无计可施之时,毕再遇指挥伏兵齐出,杀了个痛快淋漓,大获全胜。
楚州之围解除后,毕再遇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等职。
然而,尽管在与金军的战斗中毕再遇屡战屡胜,但一花独放不是春,其他将领和其他战场的屡战屡败,使他这支军队成了事实上的孤军,打再多的胜仗也无法扭转大局。加上金军不断增兵,形势对毕再遇越来越不利,被全军包围的危险越来越大。
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毕再遇决定撤退,留得青山在,今后好烧柴。
然而,在两军对垒时贸然撤退是极其危险的事情,搞不好就会成为溃军。敌人若挥军掩杀,后果不堪设想,同样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与之对垒的金军当然不知道毕再遇的心思,他们听到的是宋军军营连续不断的鼓声,从早到晚敲个不停。
看来宋军在鼓舞士气,要跟咱们决战了,那么咱们也不能闲着,也得做好准备,勇敢地接受挑战!
让人奇怪的是,几天过去了,宋军却一直没有行动,只是鼓声越来越微弱。
金军大喜,看来宋军的士气,不但没鼓起来,还越来越小了,可能连吃的都没有了,饿得鼓都敲不动了,此时进攻,应该是最佳时机!
看来被围困多日的宋军确实没戏了,对接近营地的金兵竟然毫无察觉!
金军不再害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宋营,结果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而制造那些鼓声的,是一些羊。
这就是“悬羊击鼓”典故的来历,《续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又尝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缚羊,置前足于鼓上,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及觉,欲追之,则已远矣……
开禧三年,当淮南形势逐渐平稳、金军大将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时,宋廷的主和派人物却开始兴风作浪,以礼部侍郎史弥远为代表的主和派,勾结主和的杨皇后和其兄杨次山等人,杀死力主抗金、开禧北伐的发动者韩侂胄,与金议和,并于嘉定元年(1208)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消息传来,时为左骁卫上将军的毕再遇仰天长叹,多次要求解甲归田,宋宁宗都不允许。
嘉定十年左右,壮志未酬的毕再遇与世长辞,享年70岁。
这样的将领哪怕再有一个,北伐就有可能成功,南宋也不至于像后来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