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殷之兴也①,伊挚②在夏;周之兴也,吕牙③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注释
① 殷之兴也:殷商的兴起。
② 伊挚:伊挚即伊尹。伊尹原是夏桀的大臣,后来归附商汤,在灭夏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③ 吕牙:吕牙,就是姜子牙。
译文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就一定能成就大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招,整个军队都要依靠它来采取行动。
历史故事
商汤得伊尹
伊尹是个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的祖师,但伊尹的本领还不止这些。他从小聪明,勤学上进。因为他经常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所以他不仅会烹调,还懂治国之道,甚至作为厨师,还能当贵族子弟的老师。
当时商汤王求贤若渴,听说了伊尹的名声后,就多次以玉、帛、马等作礼物,去莘国聘请他。但有莘王并不答应放走伊尹,商汤为了得到这个人才,就娶了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身边。
商汤尊伊尹为帝王师,向他求教尧舜之道。同时,商汤五次派他做使者去觐见夏桀,并结交夏桀的宠妃妹喜,大量窃取夏国情报,为商灭夏发挥了关键作用。
伊尹
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伊尹在史书中的记载极少,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身份为“师仆”。此外《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也有一些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记录。
华杉详解
这句话里,孙子举的第一个间谍例子是伊尹,第二个间谍例子是姜子牙。姜子牙曾经为商纣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纣王的内情。
孙子举伊尹和姜子牙两人为间谍的案例,引起很多后人的不解,甚至不满。因为读兵法的,特别是注解兵法的,以儒生居多。伊尹和姜子牙都是儒家价值观里的圣人,孙子却说他们是间谍。间谍再怎么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何况这两人在商和周的建国大业里发挥的,也不仅仅是间谍的作用。
所以注解者之一梅尧臣说,伊尹、姜子牙并非叛国间谍,而是良臣择明主而事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梅尧臣的话有一定道理,伊尹、姜子牙和伯州犁、苗贲皇之流确实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贲皇就是标准的叛国者了。伯州犁是晋国贵族,苗贲皇是楚国贵族。晋楚鄢陵之战中,两人就分别站在敌方国君旁边,分析自己故国军队的内情。史书对这两位叛臣的记载也非常生动:
伯州犁陪楚共王观察晋军阵营。
楚王问:“晋兵正驾着兵车左右奔跑,这是在干啥?”
伯州犁回答说:“在召集军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
伯州犁:“在开会商量。”
楚王:“搭起帐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帐幕了。”
伯州犁:“快发布命令了。”
楚王说:“非常喧闹,尘土飞扬。”
伯州犁:“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楚王:“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着武器下车了。”
伯州犁:“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
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
伯州犁:“还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
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
看这对话,就知道间谍多么可怕!一举一动都被对方了如指掌!
当然,晋厉公这边有位苗贲皇,所以他也知道了楚共王亲兵的位置。不过苗贲皇说的话更关键,他不光讲解,他还提建议。他说:“楚国的精锐部队是中军,如果分出一些精兵来牵制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主力攻打中军,一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
晋厉公依计而行,楚军果然败退。
所以孙子强调间谍的重要,不是什么间谍都重要,而是看得到什么人。比较好的,是得到对方的人;最好的,是得到对方中有用的人。得到的人不对,还是搞不赢别人,比如上述两位叛臣中,苗贲皇明显比伯州犁有用。
因此明君贤将,用有大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因为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情报来决定行动。
整部《孙子兵法》从《计篇》开始,以《用间篇》结束。“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所以用间谍,还是贯彻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要知道,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就是:我们要学会等待,善于忍耐,并培养出从时间变化中找到机会的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们耐心地走完一千里,再艰难的事情也必有所成。
名家注解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梅尧臣曰:“伊尹、吕牙,非叛于国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为民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杜牧注:“不知敌情,军不可以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故曰:三军所恃而动。”
李筌注:“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