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译文
迅速奋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作“死地”(……在“死地”,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历史故事
李世民安市失利
高句丽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的一个王国,一直与唐和平共处。但因权臣篡国,高句丽不再对唐朝友好,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导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
在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远征高句丽,全部失败了。因此李世民这次亲征,各路军队和民众一致拥护,想要一雪前耻。开战后,唐军势如破竹,连攻数城,来到了军事重镇安市城下。
安市城易守难攻,将领李道宗建议放弃安市,乘虚直捣高句丽首都平壤。但因为唐军不久前大破来救援安市的十五万高句丽军,群心振奋,所以李世民决定硬攻安市。
安市军民拼死守城,唐军久攻不下,损失渐渐增大。为了尽快攻城,唐军开始在城墙边建造土山,以便从土山上攻入城中。可就在土山快要建完时,山顶突然坍塌,压坏城墙,安市军趁机占领土山,反而把土山当作抵挡唐军的据点。李道宗知道后,连续三昼夜猛攻土山,最终无功而返。
此时,已到深秋,高句丽地处东北,天寒地冻、士马难耐,唐军粮草也快用尽。李世民审时度势,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唐军这次远征,虽然打下高句丽十多个城池,可没有达到当初彻底攻下高句丽全国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次出征没有成功。
李道宗
唐朝初期重要将领。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和建立初期,他参与了对刘武周、王世充,东突厥、吐谷浑等诸多战役。身为皇亲国戚,他常常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功勋卓著,深受敬仰。
华杉详解
9.死地
死地和围地的区别是,围地能等到机会,死地等不到。那进入死地怎么办?“死地则战”,必须马上作战,因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各家怎么讲死地呢?唐朝大将李靖说得比较全,他讲了七种死地的情况:
①进军行师没找向导,自己盲目前进,迷了路,陷入危险的败局,被敌人所制。
②左有深谷,右有高山,敌人来了都不用打,挤一下我们就全掉下去了。
③前后都没路,只能一个跟一个通过的悬崖。
④刚抵达战场,既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来得及列阵,敌人就冲过来了。这时候,要前进没有策应,要后退没有掩护,一退就成了溃退。
⑤求战打不着敌人;自守又无险可守;驻扎则旷日持久,没有转机;行动则前后受敌,动弹不得。
⑥进了戈壁沙漠,人无水,马无草,军无食,力量到了极限,穷途末路,无计可施。
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害之地,被敌人先占了,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再有骁兵利器,也发挥不出来。
遇到这七种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上下同心,抱着必死的决心,才有可能夺取一线生机。
孙子又是怎么说的呢?
吴王问孙子:“我军被包围在死地,如何激励士卒突围?”
孙子回答:“修筑深沟高垒,向敌人显示我们要坚守。然后开动员大会,告诉士卒们危急的形势,把牛杀了,车烧了,粮食烧了,水井填了,灶平了,不准备做下一顿饭了。大家吃一顿大餐,准备做个饱死鬼。”
通过这类发狠的仪式,把大家都激励起来,以必死之心冲出去。
吴王又问:“如果是我们把敌人围在死地呢?”
孙子答:“那就别围死了,给他开一条生路,让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战斗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这时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骑,一路追杀,不仅更能保证全胜,而且保证我军不受损失。”
可见,真正的死地,不是疾战就一定能存。死地就是基本都会死,生的希望已经没有了,这时的战斗不是为了求生,只求死得有价值。
我们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但这句不是教人们求生的办法,是教人们接受死亡!韩信背水一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吗?不是,他还有两千人在后面策应,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就是假的。
人们都喜欢夸大,喜欢添油加醋,就连正史里也有不少戏剧性的故事。所以才有韩信背水一战,有项羽破釜沉舟,但这种冒险不是用来学习的,现实是:进入死地的都死了,所以才叫死地。
李世民一生胜仗无数,在高句丽战绩辉煌,可最后还是选择撤退,正是因为他理智。高句丽国土多是山地,宜守不宜攻。如果高句丽军利用地势拖延唐军,等到冬季到来后,唐军不适应北方严寒的天气,远征在外,后勤运输又不容易,那时高句丽就会成为死地。所以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在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要等到问题来了才想办法解决,最好的办法是,仔细、谨慎,不要心存侥幸,努力把问题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