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兵有走①者,有弛者,有陷②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③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④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注释
① 走:逃走。
② 陷:陷落。
③ 北:败逃。
④ 怼:愤怒、埋怨。
译文
军队失败的情况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这六种情况,都不是天灾造成的,而是将帅的过失(造成的)。在敌我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因攻击十倍于我的敌人而失败的,叫“走”。因士卒强悍、将吏懦弱而失败的,叫“弛”。因将吏蛮横、士卒怯弱而失败的,叫“陷”。因部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能控制而导致失败的,叫“崩”。
历史故事
邲城之战
邲城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场战役。当时决战在即,晋国关于究竟是战是和,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主帅荀林父要守,中军佐先榖则要战。结果虽然没讨论出来,可先榖“怒而不服”,擅自就带兵进攻去了。荀林父知道后大惊失色,为了防止先榖被歼灭,晋国全军只好应战。
晋军内部还有两个浑蛋,比先榖还坏。先榖主观上是要为国建功,而魏锜和赵旃这两人因为跟荀林父有私怨,就希望晋军大败。这两个人毛遂自荐,要去跟楚军和谈,可实际是去挑衅了。荀林父没有想到楚军会突袭,仓促撤退,虽得以不败,但邲城之战失败,使楚国夺走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荀林父
春秋时期晋国将军。荀林父是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崭露头角的。他从替国君驾车开始,一步步做到了晋国的中军元帅,主持国政。邲城之战中,荀林父自请一死谢罪,但最终得到晋公宽恕,并官复原职,由此出了“困兽犹斗”的典故。
华杉详解
1.走
双方其他条件都相当,却用十分之一的兵力去和敌人作战,那就一定会败走。
在《虚实篇》里,孙子说,我方要集中兵力,把敌人分散成十份,“以十攻其一”才能获胜。所以这里的以一敌十,是自不量力。除非得了地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才能和对方打。
2.弛
兵士强悍,将领懦弱,指挥不动,纪律松弛,叫“弛”。
吴楚鸡父之战时,楚军纠结了一些附庸小国,组成了七国联军。这支联军里有小国的国君,都是尊贵的人,而楚军主帅阳匄又不巧病亡了。吴军的公子光就说:“楚军多宠,政令不一;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意思就是,楚军里身份高贵的人太多,大将不能服众,政令不一,肯定要败。果然,最后楚军大败。
“驰”告诉我们,身为将领,不仅要有才能,还要有威望和驾驭人的手腕。只有才能没有威望的,那最好就当个副手。
3.陷
将领很强很勇敢,可士卒跟不上。于是将领说“跟我冲”的时候,兵都没跟上,将领就陷进去了。这句告诉我们,将领的责任首先是训练、带领士卒,不是单打独斗。如果平时不能训练士卒,上了战场自己一个人刚勇,那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4.崩
小将对大将不服、怨恨,遇敌时,擅自率自己的部属出战,大将不能控制。这样的军队,就会崩溃。
故事里的邲城之战,就属于这种情况。荀林父很倒霉,他不仅遇到一个不听话的先榖,还遇到两个希望晋军大败、好让他倒霉的捣乱者,岂能不败?
后来,荀林父的孙子荀偃也做过晋军主帅。荀偃率军伐秦,让大家听他命令,说:“鸡鸣而驾,惟吾马首是瞻。”同行的权臣栾书就很生气,说晋国能跟他这么下命令的人还没生出来呢!然后自己率所部回师,把荀偃扔一边了。
看到晋国风气如此,也难怪一个强大的晋国最终分裂,被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所以我们做一件事,组织者的能力很重要。为了团结大家,组织者不仅要和组员们关系亲密、融洽,也要有严厉的一面,该批评的时候就批评。要做到《行军篇》里提过的“令行禁止”,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名家注解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李筌注:“不量力也。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计,则可也。”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注:“吏强欲进,卒弱则陷。败也。”
张预注:“将吏刚勇欲战,而士卒素乏训练,不能齐勇同奋,苟用之,必陷于败亡。”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陈皞注:“此大将无理而怒小将,使之心内怀不服,因缘怨怒,遇敌使战,不顾能否,所以大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