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隘形①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②;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③,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④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 隘形:文中指山峡之间,队伍展不开。
② 盈之以待敌:盈,充盈。文中指我军用充盈的兵力占住隘口,等待敌军前来。
③ 勿从:从,跟从。文中指不要进攻。
④ 地之道:利用地形的原则。
译文
在“隘形”地,如果我军先到达,前出占领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占据隘口,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占据隘口,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区,如果我军先到达,要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在“远形”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是不利的。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不可不认真研究。
历史故事
居庸关之战
居庸关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早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居庸关就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它是北京的北门,而北京又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蒙古攻打金国时,北京(当时称中京)就是金国的首都,想要进攻中京,就得通过居庸关。
蒙古骑兵虽然所向披靡,但并不擅长攻城,金兵又派重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一时无法入关,便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先是派兵猛攻居庸关的北口,随后又佯装撤退,金国军队上当之后,对其穷追不舍。而这时,蒙古军的主力暗中转向南边,猛攻另一处的紫荆关。紫荆关被攻破后,蒙古军迅速移兵到居庸关的南口,南北夹击,金军全军覆没,居庸关被破。
金国
古代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国由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族而建立,先后消灭了辽国和北宋,一度疆域辽阔。与它同时期存在的,还有西夏、蒙古和南宋。最终,金国被蒙古和南宋夹击覆灭。
华杉详解
“隘形”者,就是两边高山,中间有峡谷。遇到这种地形,如果我军先到,兵力部署就要把山谷填满。怎么填满呢?就是两头都要布阵。隘形有一前一后两个口,两个口都要与隘口平齐布阵,这样敌人才进不来。
如果敌人先占了隘形,那就别去;如果他只占了一头,或者没占隘口,那还能攻进去。因为敌军没有把守两头,他就没有地利,胜败就取决于敌我双方,而不取决于地形了。比如蒙古军在不能攻破居庸关的一头后,就转变策略,反过来攻破了关口的另一端。还有前文的韩信破赵之战,也是赵军没有守井陉口,让韩信大摇大摆通过了。
“险形”者,就是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之地。我们如果先到达,就要先抢占制高点,而且还要向阳。这一条在前文中多次提到,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总之兵法千章万句,我方要做到的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我摆好战场等你来打,你摆的战场我不去。
此外,杜牧还特别提出了一点:如果碰到没有向阳的地形,就要占阴坡。高和阳如果不能兼得,就首先占据高处,宁愿不向阳。所以孙子的理论是概括过的理论,我们不要看见只有阴坡没有阳坡,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远形”者,就是指敌我相距较远。如果敌我相距较远,兵力又相当,则不宜主动挑战。那怎么办?就是前文提到的,想办法让敌军来,我们以逸待劳。
以上三篇,就是孙子列举的地形之道,孙子认为这是将领至关重要的重大责任,不能不知道。
打仗,我们都愿意有必胜的信心。但对于将领来说,“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没占据高地,没守住关口,或者进入了险地,这时就得知道自己已失了先机,丢了地利,那就不要打。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失败,还盲目去打。诸葛亮一直想统一中国,所以他明知国力不如魏国,还是坚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每次他一旦看见胜机已失,就马上撤兵回家了。
可见,无论是在孙子的兵法里,还是在历史的实例里,都没有“必胜”这回事。那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可能回回优胜,其实,如果每次都能“不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名家注解
隘形
曹操注:“隘形者,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杜牧注:“险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为,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人先据之,不可以争,则当引去。”
曹操注:“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