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令行禁止,上下协调(1 / 1)

原文

卒未亲附①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②也。

注释

① 亲附:亲近归服。

② 与众相得:相处融洽。

译文

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不服的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如果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军纪军法却不严格执行,(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用来打仗的。所以,要用怀柔的手段管理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是必胜之军。平时能认真执行命令、管理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平时不认真执行命令、管理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时能认真执行命令,就说明将帅与士卒相处得来。

历史故事

“大功”将军

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他一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因为他除了战功卓著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诚正直,号令严明。朱元璋在确定功臣名次时,认为徐达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应该名列第一,于是亲自书写“大功”二字,刻在徐达家门前的牌坊上。

徐达究竟怎样军纪严明呢?有这样一件事,徐达率军北伐、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后,就立刻派兵守卫了皇宫大门,并让宫内宦官负责照顾宫女、妃嫔和公主。他一再申明军纪,严禁士兵入宫骚扰,使得大都城内的百姓依旧安居乐业。

关于徐达,还有一则故事。相传,朱元璋军队的军纪最初并不是很好,很多士兵就像流寇一样,不仅散漫,还很没战斗力。为了杀鸡儆猴,朱元璋就和徐达演了一出苦肉计:让徐达故意违反军纪,而朱元璋就借此“杀”他。虽然徐达最后并没有被杀,但大家一看,连徐达这样的大将若违反了军纪,都能被杀,那谁还能例外呢?从此,朱元璋军队的纪律就出奇的好,战斗力也大大增强了。

徐达

著名军事家、明朝开国功臣。元朝末年,农民军四起,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并逐步显露出领兵才华。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徐达领导过东征、北伐,还成功追击了逃往蒙古的北元残余势力,最终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华杉详解

这段讲的是军队的驯养之道。

驯养和豢养差不多。豢养有点儿贬义,骂人时,就会说谁是谁豢养的走狗。但反过来想,如果自己带的兵都跟自己豢养的犬一样,对自己死心塌地,那不是挺好的吗?不过豢养这个词还是有点儿不好听,所以我们换一个中性的词,叫“驯养”。

有一本影响深远的世界文学名著,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叫《小王子》。其中有一段故事,是小王子遇到一只狐狸,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它,并说出了驯养关系的本质:爱与责任。

将领对士兵的驯养,就是爱与责任。

说回《孙子兵法》,要想让士卒服从将领,将领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他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他,人们才会敬畏他;反之,只有恩没有威,只有爱没有罚,则骄兵惰将,也不可用。徐达在军中素有威信,所以他的苦肉计才能起作用。如果他平日不得士兵爱戴,那朱元璋惩罚他时,恐怕不仅不能严肃军纪,还会有不少士兵幸灾乐祸吧。

另外,驯养不是厮混。将领可以受士兵喜欢,甚至与士兵打成一片,但纪律该严格时绝不能含糊。因为纪律不是上了阵才开始执行,而是平时就严格执行,让大家养成服从的习惯。否则平时很放松,等上战场了才开始严格,那大家就会不服,嫌将领忽然变了规矩,让人不踏实。

驯养是很踏实的,一切都规定得很明白。就像马戏团训练海豚顶球,顶一次一定会得到一条小鱼,绝不会落空,如果有一次落空,这马戏就演不起来了。诸葛亮和魏军作战时,有一批士兵的服役时间到了,按法令应该回家。可这时蜀汉军人少,正是用兵之际,但诸葛亮还是说:“信不可失。”照样到时间就放这群士兵回去。结果人人都愿意留下一战,上下相得,士气暴涨,大败魏军。

驯养关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想想我们自己的家庭关系,其实也是这样。父母如果溺爱子女,就容易养出任性骄纵的孩子;父母如果一味严肃,让孩子怕自己,又容易养出懦弱孤僻的孩子。只有爱和威严取得平衡,才能构建稳固的家庭关系。

名家注解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杜牧注:“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罚齐之。”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注:“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曹操注:“文,仁也。武,法也。”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杜牧注:“居常无事之日,需恩信威令先著于人,然后对敌之时,行令立法,人人信伏。”

《行军篇》全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