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①,足以并力、料敌②、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注释
① 惟无武进:不能恃武冒进。
② 并力、料敌:集中兵力,察明敌情。
译文
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而在于不盲目冒进,又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这就够了。那种没有深思熟虑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历史故事
河曲之战
春秋时,秦国征伐晋国。晋将赵盾领军拒敌,采取坚决不交战的方针,打算把秦军耗走。秦军远征而来,不能久耗,主帅就向部下寻求意见。谋士士会就献计:引诱晋军中的赵穿出击。赵穿是赵盾的堂侄,又是晋君的女婿,他虽然出身高贵,却不懂军事,最容易上当。
秦军依计而行,骚扰赵穿。赵穿大怒道:“裹粮坐甲,就是为了杀敌。敌人来了不打,那还干什么?”于是也不听劝,率本部出战。赵盾听说赵穿冲出去了,拿他没办法,还得救他,只得三军一并出动,提前攻击秦军,疲秦之计就此落空。
赵盾
春秋时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赵盾是晋国名将赵衰之子,因为父亲的名望,他也很快成为晋国的重臣。后来,赵盾凭借晋襄公老师的推荐,积极地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华杉详解
韩信说他带兵是多多益善,十万、百万,他都能驾驭,但刘邦就只能带十万兵。对于刘邦的带兵才能来说,十万就是临界点,超过十万,就驾驭不了了。不过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但善于将将,所以他就被驾驭了。
在兵不多的情况下,想要“并力、料敌”,关键就在于选拔人才。人才从哪儿选拔呢?曹操说,不假外求,在我自己养的兵里面选——这就是自己的子弟兵。
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从内部选拔人才,不依靠外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和组织观念。因为兵本来就不贵多,又要权力均,能团结兵力,能驾驭指挥,所以不靠别人。
秦灭六国,就是这情况。秦军就是秦军,为秦国而战,打赢了是自己的,打输了也是自己的。而六国联军,谁也不想先战,因为打输了是自己的;打赢了,让其他几国获利,可能自己还是输家。所以,凡是友军来支援的,来之前,君主往往都会对将领谆谆教诲:咱们别打头阵啊,让他们先打!
但是自己的子弟兵没选好,那也可能因为一点儿小问题就让我们灭亡。所以如果有勇无谋,轻敌大意,就一定会为敌所擒。赵盾是一个例子,华元也是一个例子。
春秋时宋楚交战,宋军主将华元煮了一锅羊汤,跟部下们一起其乐融融分着吃了,但是忘了分给他的车夫。结果第二天上战场,华元还没有下令出战,这车夫二话不说,突然驾着车猛冲,一直冲进楚军阵里,华元就被俘虏了。这就是因为华元的一点儿小疏忽,让自己的车夫心生不满。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可以帮我们,我们却不能事事指望朋友。因为朋友愿意帮忙,是他的好意,可帮我不是朋友的义务。分清好意和义务的界限,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大有用处。
名家注解
兵非益多也
王皙注:“权力均足矣,不以多为善。”
惟无武进
王皙注:“不可但恃武也,当以计智料敌而行。”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注:“厮养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