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①,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②,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注释
① 军无悬缻:缻,泛指饮具。军中的饮具都没有了。
② 谆谆翕翕:谆谆,很恳切的样子。翕翕,嘴巴翕动。文中指敌军长官低声下气对士卒讲话。
译文
(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是(准备突围或逃跑的)穷寇;将领低声下气地与下属谈话,是将领不得人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说明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他太不精明了;敌人派使者来委婉谦虚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进,但既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他的企图。
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许多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又纷纷自立,赵国就是其中之一。但赵国很快被秦朝大将章邯打败,于是向楚国求援,楚国便派项羽援赵。
在即将与秦军交战前,项羽下令士兵只能带三天的口粮,然后又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等楚军渡过漳河之后,项羽还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只能奋勇拼杀。最后,经过多次交锋,楚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章邯
秦朝著名将领。秦朝末年朝政混乱,四处起义,而章邯是朝廷的军事支柱,也是秦末最后一位名将。他带领秦军四处平叛,几乎百战百胜,直到巨鹿之战中才被项羽打败。秦朝灭亡后,章邯投奔项羽,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兵败自杀。
华杉详解
11.“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把人吃的粮食拿来喂马,把运粮的牛杀来吃了,把煮饭的陶锅砸了,不回军营。这就是破釜沉舟,准备与我方以死决战了。《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遇到这样破釜沉舟的穷寇,怎么办?孙子的方法就是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熬他一熬,等他所有家当粮食都没了,饿也把他饿死了。
12.“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这“谆谆翕翕,徐与人言”,可能是上司对下属讲话,也可能是士卒之间讲话。总之,若探子看见敌营中总是有人站着谈心,就是敌将已经失去众心了。如果是将领找人谈,那是军心不稳,他在劝说;如果是士卒之间相互谈,那是他们在非议他们的主将。
13.“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这些都说明将领对军队已经失去了掌控力。
拼命地赏赐将士,那是非常窘迫了,大家都不愿干,对主帅也没有什么敬畏。主帅喊谁也喊不动,只有把家底拿出来,期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赏得多是问题,罚得多也是问题。如果士兵都疲了,宁愿被处罚也不愿干了,就只能加大处罚来胁迫他。最后,如果先是粗暴严厉,之后又害怕部下,这是最不精明的将领了。
现实中,这样的领导者其实不少。首先,他没有负起领导的责任。当上上下下能力都不够时,他不是精心规划,也不能带领大家解决问题,只是态度很强硬地要求部下,做不到就处罚部下。遇到这种领导者,部下自然不服,他一看手下不听他的,压不住阵,又害怕了。这就是最懦弱的将领了。
14.“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前一篇讲“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委谢不就是辞卑吗?怎么前者是要战,后者是要和呢?这是因为“辞卑”后还有个“益备”,敌方实际上是在加紧战备。
那么对方来“委谢”时,我们怎么知道他背后没有“益备”呢?所以对“委谢”还有一个解释,是送人质。敌方把他最亲爱的人都送来做人质,那就是穷极无路了。
15.“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敌军盛怒出阵,但搞了半天,既不接战,又不退去,必有蹊跷,一定要仔细侦察。
关于观察敌情的方法,孙子列得真是非常细致繁多,可以说,前文中他从没有把哪个方法分得这么细。但还是那句话,军法人人都学,人人都会用,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对方反其道而行,我们不又要被骗了?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才是关键。
名家注解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张预注:“敌如此者,当坚守以待其弊也。”
数赏者,窘也
李筌注:“窘则数赏以劝进。”
数罚者,困也
杜牧注:“人力困弊,不畏刑罚,故数罚以惧之。”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贾林注:“教令不能分明,士卒又非精练,如此之将,先欲强暴伐人,众悖则惧也,至懦之极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张预注:“以所亲爱委质来谢,是势力穷极,欲休兵息战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张预注:“勇怒而来,既不合战,又不引退,当密伺之,必有奇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