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视生③处高,战隆无登④,此处山之军也。
注释
① 处军:驻军,驻扎安营。
② 相敌:观察敌人。
③ 视生:向阳。
④ 战隆无登:隆,高地。不要去仰攻占据高地的敌军。
译文
孙子说:凡军队在各种地形上行军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山谷;驻扎时,要居高向阳;敌人占据高地时,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历史故事
马援抚平羌乱
自从王莽末年天下大乱,陇西的羌人就跟着乱了起来。因为陇西是马援的发家之地,马援对那片地区比较了解,所以汉光武帝刘秀就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让他去解决那里的羌人问题。
为了杜绝塞外羌人的骚扰,马援派当地的羌族富豪出塞,传达朝廷的意思,希望他们能和当地人通婚过日子。这样一来,那里的羌人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可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参狼羌人和塞外羌人部落联合起来,杀死了朝廷派去的官吏,发动了叛乱。这个事情又落在了马援的肩上。等马援带人赶到的时候,发现叛乱的羌人已经占据了山头的有利位置。马援这次没有强攻也没有偷袭,他让部队找合适的地方驻扎以后,就把羌人的水源给切断了,而且还派兵看守附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没过几天,山顶的羌人就熬不住了,又没有勇气与汉军交战,只好带着几十万人逃往了塞外,有一万多没逃掉的,也向马援投降了。
从此以后,陇西的羌人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羌人
“羌”是古代人对西北游牧部落的统称。早在殷商时期,中原就有对羌人的记载。随着时代变迁,羌人分成很多支系。到汉代时,羌人分布更广,部落繁多,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华杉详解
在前一章中,主要讲了战斗时的各种变通之法,而懂得九地之变,才懂得行军,所以《行军篇》就放在了《九变篇》后面。
行军的第一条——就是山地的行军要诀。
其一,就是行军通过山地时,要靠近山谷。山谷有什么呢?曹操说,山谷有水源,又有草可以放牧。因为军队有马,要吃草,炊事班还带着猪、羊,也要吃草。宿营时,派一些兵把守住险要地方,就可以在山谷里放牧牲畜,打柴煮饭。马援打败羌族,就是因为他占据山谷,夺其水草,坚守不战,羌人水源断绝,粮食吃尽,穷困不堪,就都投降了。
其二,是驻扎山谷时,不能在谷底扎营,而是要在高处向阳的地方。因为高处视野开阔,便于防守,如果在山谷里扎营,就容易被人包围,居高临下攻击。至于为什么强调要在阳面,是因为阳面相对干燥、温暖、舒适,不易生病。如果在山的阴面,士兵就很容易感冒。若流感横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则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拿破仑说,再残酷的战斗,也没有营地不卫生对士气的打击大,所以瘟疫造成的减员,远比战斗减员来得可怕。因为战斗时,我的人战死,敌人的人也会战死。可如果我方自己病死了,那对敌人是一点儿损伤也没有的。
马援在平定羌族叛乱的时候,占据有利地形,困死了羌人。而前文讲他人生的最后一战,是在湖南讨伐叛乱。那次他冒险从水路进军,被困在山高林密的河谷里,结果部队瘟疫流行,他自己也病死了。
其三,是敌人占据高地时,仰攻会吃亏,不要硬上。这一点,在《军争篇》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中讲过,此处不再详讲。
以上这几条,就是孙子给出的山地作战方法。我们现在虽然用不到这些兵法,但也要知道“方法”的重要性。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必须遵守正确的方法,比如安装东西,要按说明书;走在马路上,要守交通规则;触碰电器,不能沾水等。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做“侥幸检查”。抱着侥幸心理,那就可能会像马援在湖南的战斗那样,害人害己。
名家注解
行军
王皙注:“行军当据地便,察敌情也。”
张预注:“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变。”处军、相敌
王皙注:“处军凡有四,相敌凡三十有一。”
绝山依谷
曹操注:“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李筌注:“向阳曰生,在山曰高。上高之地,可居也。”
战隆无登
杜牧注:“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