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爱惜名声,爱护子民(1 / 1)

原文

廉洁①,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 廉洁:洁身自好。

译文

过分洁身自好,会受不了羞辱(而冲动);爱护民众,就容易被不断骚扰(而处于被动)。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不可不警惕。

历史故事

泓水之战

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于是在鹿地会合诸侯,想自立为盟主。臣子劝他不要争霸主的虚名,以免惹来灾祸,他不听。臣子又劝他应该带上军队去参会,以防有变,他也不听。结果会晤时,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霸主而发生冲突,楚成王是带着军队来的,干脆就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后来经过鲁国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放回国。

宋襄公知道宋国打不过楚国,就想打支持楚国的郑国。楚国自然前来救援,就与宋军在泓水相遇。因为宋襄公一直以仁义自居,所以一次次错过进攻的最佳时机,以致宋军大败。战后,宋襄公还很委屈,觉得自己这么仁德,是楚军不讲道理,才会打了败仗。别人就说:“打仗本来就是以胜利为目的,要是都讲君子之道,那还打什么仗呢?”

宋襄公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病重之时,齐国内乱。宋襄公因率领四国人马打到齐国、拥立齐孝公继位,小有名声。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争夺霸主之位,因而和楚国交战,兵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华杉详解

孙子说的“廉洁”,不是说不贪污,而是洁身自好,极端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名声,容不得自己身上有一点儿污点,一滴脏水。这样的人,如果别人坏他名声,他一可能是找你拼命,二是宁死也要证明自己清白,于是就乖乖地中计送上门来,甚至明知是计,也甘愿来上当。

这一点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危害还不大,但对将领来说是大缺点。因为实质上,它跟愤怒急躁一样,是个很容易被敌人利用的性格问题。所以中国古代有“君子自污”之说,就是自己给自己洒点儿无伤大雅的污垢,不要那么刺眼,以此作为一种避祸之道。我们平时也要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不用事事力求完美,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若是犯了一点儿小错或被老师说了几句,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那反而阻挡了我们进步的道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受不了污名是性格弱点;沽名钓誉,一味追求自己的清名,也是一大毛病。因为沽名钓誉是个贬义词,它指的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名誉。获得名誉的意图是好的,但如果得到名誉的过程是错误的,这个名誉就变味了。

和爱惜名声一样,“爱民”放在普通人身上也不算缺点,甚至是一大优点。但评价将领的标准,有时候和评价一般人不一样:将领的首要责任是打胜仗,一切不利于获胜的品格,都算是将领的缺陷。如果将领爱惜人民,敌人拿人民为人质去胁迫他时,该怎么办?若是乖乖就范,岂不是要一败涂地。

所以我们有时就看到一些将领做出看似很冷酷无情的事情。比如七国之乱时,梁王被叛军猛攻,危若累卵,数次向大将军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根本置之不理。直到梁国和叛军两败俱伤了,周亚夫才以逸待劳,收拾残局。

刘邦就更狠了,他逃跑时,甚至连父亲、妻子都可以抛弃,连子女都可以扔掉。但历史偏偏让他这么个“不必死,不必生,不忿速,不廉洁,不爱民”的人做了皇帝。可见衡量皇帝的标准,也和衡量一般人不一样。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还是怀抱爱心更好。

《九变篇》全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