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①,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 围师必阙:阙通“缺”。围敌三面,留一缺口给敌人退走。
译文
退回本国的军队,不宜去拦截;包围敌人时,要留一个缺口;敌人已到了绝境,不要急于逼迫它(无路可走)。这是用兵的原则。
历史故事
曹操会战张绣
张绣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将领。曹操曾两次攻打张绣,第二次攻打时,曹操已经包围了张绣的城池穰城,可这时,袁绍乘虚要攻打曹操的老巢许都,曹操不得不撤军。
张绣见曹操后撤,就联合刘表去追。张绣的手下有一个超级谋士,叫贾诩。张绣要追击曹操时,贾诩就断言第一次去追,必败,而第二次追会胜。张绣果然全被他言中。
张绣回来后,直叹贾诩料事如神,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贾诩就说,曹操撤退时,一定会做好准备,亲自带精兵猛将断后,所以张绣会败。而打败张绣后,曹操就会放松警惕,不会再亲自断后,所以第二次追击必胜。
贾诩
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的谋士、军事战略家,魏国开国功臣。贾诩曾先后追随过董卓和张绣。张绣投降曹操后,贾诩也成为曹操的一员谋士。他的计谋在曹操与关中联军的战争中发挥作用,助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华杉详解
前文孙子说过“击其惰归”,这里他为什么又说“归师勿遏”呢?那是因为方向不同。
敌方要回家,我从后面追着打,他想赶紧跑回家,不想跟我打,那我在气势上就占便宜,这是“击其惰归”。但如果我是在他面前拦住他,他回不了家,便要跟我拼命,这时候他的气势就强过我了。
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是挡住曹操归路,曹操军队人人死战,他和刘表哪能挡得住。所以第一次追,是“归师勿遏”;第二次追,是“击其惰归”。这时,气——前文“治气”中的“气”不一样了,气不一样,意志力就不一样,意志力不一样,战斗力就大不一样。张绣追击曹操两次不同的结果,就是这个原因。
“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则是追击敌人时另一个要注意的:包围敌人时要给他留一个缺口,放一条生路给他跑,不要急于迫近,不要逼得敌人无路可走,那样他会跟我死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孙子要我们极力避免的。
最好的方法是让敌人跑,在跑的过程中再设伏兵袭击他。跑一段,消灭他一点儿;再跑一段,又消灭一点儿,多伏击几次,就消灭完了。如前文的李世民,就很擅长这个战术。
只是“穷寇勿迫”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当我们确保了气势强过对方,避开和对方硬拼的可能,当然要迎头赶上,而且要猛追,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改变弱势,赶超对手。
名家注解
归师勿遏
杜佑注:“若穷寇远还,依险而行,人人怀归,敢能死战,徐观其便,而勿远遏截之。”
围师必阙
曹操注:“《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军争篇》全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