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①之,越人②之兵虽多,亦奚益③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④。
注释
① 度:推断。
② 越人:本书是孙子写给吴王的,当时吴越争霸,所以书中的越人即指敌对的一方。此处泛指敌人。
③ 奚益:奚,何。何益于。
④ 无斗:不能战斗。
译文
能预期在哪儿打,在什么时间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既不能预料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料交战的日期,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在数十里外,近在几里外(怎么来得及自救)?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就的。敌军虽多,(我们)也可以使它无法(与我方)战斗。
历史故事
周亚夫平刘濞之乱
汉景帝时期,有七个封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七个诸侯国中,以吴王刘濞的实力最强,是叛军的首领。汉景帝就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军平叛。
吴王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有汉景帝亲弟弟刘武的封国梁国。叛军击败梁军,梁王刘武每日都派使者求援。周亚夫却深沟高垒,不理不睬。梁王向汉景帝上书,汉景帝也派使臣命令周亚夫去救援,周亚夫还是见死不救。
其实,周亚夫是趁着叛军和梁王苦战时,悄悄断绝了叛军后方的粮道。刘濞知道周亚夫劫粮后,便来打他,周亚夫却高挂免战牌,不出击。终于,吴兵粮草没了,只好撤退,这下周亚夫的战日到了。他将反攻地选在了淮北,因为此处平地多,有利于打追击战。周亚夫挥师追击,大破吴军。
周亚夫
西汉名将。周亚夫善于领军治兵。在吴楚七王之乱中,他仅用三个月平叛,拯救了立国不久的西汉王朝,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性格耿直的缘故,周亚夫后期被汉景帝逐渐疏远,甚至被怀疑谋反,绝食而死。
华杉详解
整个平定吴楚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可谓神速。君臣上下、三军将士都佩服周亚夫深谋远虑,算无遗策。
这真是因为周亚夫神机妙算吗?可以这么说,因为先知战地地形,又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儿和敌人遭遇,则可以千里期会,到那儿去埋伏敌人。如果敌人先到,占了有利地形,那我也可以不去,让他空等一场。
那么反过来,不知道敌人何地会兵、何时接战,则“所备者不专,所守者不固”,忽遇劲敌,仓促应战,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何况前军后军首尾相距数里数十里呢?故事里的战例,吴王刘濞的战地、战日都是周亚夫给他挑的,他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能不败?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孙子在《形篇》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又讲“胜可为”,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孙子的语境不同,针对的情况不同。如果我方资源足够,或者耗得起时间,这就是“胜可知,而不可为”,要稳扎稳打地来。但如果像周亚夫这样,朝廷资源有限,叛军势如破竹,那就必须跟他干一场,不能让他进都城,这就只能是“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我们处理问题时,也要学会分情况来看:如果时间精力都足够,就稳扎稳打,拼的是毅力和实力;如果需要紧急处理,就尽量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占得先机。这就像赛跑一样,长跑冠军一开始都不会冲到第一位,而是跟在别人后面,保留体力,最后才冲刺。短跑选手却一开始就争取冲到第一位,防止被别人挡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