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①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②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注释
① 奇正:古代军事术语,指常规兵与奇兵的战术运用。
② 以碫投卵:碫,磨刀石。用石头打蛋,比喻极易摧毁。
译文
统率全国军队,即使遭受敌人的进攻,也不一定会失败,靠的就是正确运用“奇正”。攻击敌军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靠的是“虚实”运用得适宜。
作战总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取胜。
历史故事
王僧辩平侯景之乱
王僧辩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名将。他智勇兼备,屡获胜利。
南梁后期朝政混乱,大臣侯景趁机叛乱,且实力迅速壮大,很快就占领了都城建康,另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王僧辩当时是湘东王萧绎下属。他沿长江东下,进攻侯景,并一路收复失地,最后与另一位南梁大将陈霸先在建康城下会师,进逼侯景。
侯景看到梁军高旗巨舰,船只多得几乎截断长江。他很不悦,说:“梁军士气如此高昂,要先挫挫他们的锐气。”于是他率铁骑万人,鸣鼓向前冲。陈霸先却毫不畏惧,还对王僧辩说:“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他认为自己这方兵力雄厚,可以分兵作战。王僧辩听取了他的建议,派强弩军为前锋,轻骑随后,大军在中间冲锋,分三路冲击侯景。侯景战败东逃,顺江逃往海上,又被部下杀死。给江南人民带来灾难的侯景之乱终于被平息了。
王僧辩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名将。王僧辩原先在北魏当官,后来随父亲投奔南梁。他自幼受“好儒术”的父亲影响,学识渊博,因在战斗中先后平定了多处叛乱和起义,而以儒将之称远近闻名。
陈霸先
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幼时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陈霸先在与对手们的争斗中胜出,最终废黜了自己扶植的傀儡皇帝,取代梁朝,建立陈朝。
华杉详解
“以正合,以奇胜”,与“兵者,诡道也”一样,都是《孙子兵法》里常常被误读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把“奇”认为是“神奇”,以为奇兵是敌人意想不到的军队。实际上,这里的“奇”,是数学里奇数的意思,古人又称为“余奇”,即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因此“正奇”是一个先后概念。两军对阵,先用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看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制胜。就是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随时保留一些力量,关键时候才用。
“以正合,以奇胜”并不是孙子的发明,从孙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这么打。最早有一部黄帝兵法,叫《握奇文》,书名里的“奇”,就是机动部队的意思。
奇正千变万化,在正面作战的是正兵,两翼斜刺里杀出来的是奇兵。但如果两军对垒,正面战场的没动,侧翼先冲击敌人,等敌人乱了阵脚,正面大部队再压上去,这种情况,侧翼的小部队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队是奇兵。所以才说,正兵、奇兵是一个先出后出的概念,而不是多与少的概念。如果僵化地理解,奇正就无法相互转化了。
那么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以陈霸先和王僧辩的联军为例,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准备上场的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这一段里还有一句话:“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因为《势篇》之后专门有一篇《虚实》,这句的内容就留到下一篇再讲了。
《孙子兵法》讲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指分战时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以为他的“以正合,以奇胜”,是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就是对孙子的误解。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以平时的认真为主,临考前的冲刺为辅,这是“奇正”。但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打算靠考试前的冲刺,这就不是“奇正”,而是投机取巧了。
名家注解
以正合,以奇胜
李筌注:“当敌为正,傍出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