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①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②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注释
① 秋毫:指鸟兽秋季更生之毫毛,形容极轻,举之并不费力。
② 忒:差错,失误。不忒,不出差错。
译文
预见到胜利,并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最高明;打的胜仗,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最高明。这就像能举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气大;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算视力好;听得见打雷,不能算耳朵灵。以前所谓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了敌人。所以真正善战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战功,因为他的胜利都是有把握的。之所以有把握,是因为他们打的本来就是必胜的仗,打败的是注定会败的人。
历史故事
开国首功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但关于他的大多数事迹,却不是那么出名。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都是沛县人,早在刘邦还在沛县做一个小小的亭长时,萧何与他就是莫逆之交。后来,刘邦背秦自立,萧何一直追随左右,为刘邦出谋划策。随着起义队伍的扩大,刘邦手下渐渐会聚了很多能人良将。这其中,萧何主要负责坐镇后方、保障后勤,展现了优秀的管理才能。刘邦攻入咸阳时,将士们都被富丽堂皇的秦王宫迷得流连忘返,萧何却只关心秦朝的户籍、地形、法令等档案。他把这些资料一一清查,分门别类,全部收藏起来以待日后使用。刘邦从汉中反攻中原时,又是萧何留守后方,负责征税,供给军粮,安抚百姓,让刘邦的军队没有后顾之忧。此外,萧何还为刘邦举荐了很多人才。
正是因为这些功劳,西汉建立后分封群臣的时候,刘邦以萧何功劳为第一。其他那些骄兵悍将都不满意,认为自己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萧何一直待在后方,凭什么功劳第一。刘邦就说:“你们见过打猎吗?猎人规划路线,发现猎物踪迹,然后放狗去追。你们是‘功狗’,而萧何是‘功人’,你们说说谁的功劳大?”
萧何
西汉初年的政治家、宰相,史称“萧相国”。萧何一路辅佐刘邦,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华杉详解
按照孙子“先胜后战”的理论,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名将是什么呢?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一战成名!项羽、李广,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他们战胜的都是容易战胜的敌人,是注定要失败的敌人。换言之,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也没有什么勇功。为什么呢?曹操注解说:“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也就是说,善战的人在敌人还未成形时,就已经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结果危险没有出现,大家也就看不到他的功绩。这就像医生治病一样,高明的医生不是治病,而是在我们还没生病的时候就给我们预防了!我们还没生病,他就看出苗头,给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我们生病。但是没生病,我们就看不出这位医生的水平,反而是那些把重伤重病之人治好了的医生,大家觉得那才是水平高。
名将就和名医一样,谁都打不了的仗,给他打赢了。而真正的善战者呢,他从来没打过可歌可泣的硬仗,全是摧枯拉朽的轻松活儿。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就是这个道理:祸患还没形成,就被他消解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哪有智名呢?根本没打仗,人家就服了,那怎么体现他的勇敢呢?所以真的智将,如果领导不像刘邦那么明白,那大概就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功劳。
这里,就有个很有意思的选择题了:同学们不妨想一想,你是想做韩信那样功劳都能被人看见的“名将”,还是想做萧何这种在集体背后功劳最大的“智将”?
名家注解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李筌注:“知不出众知,非善也。”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曹操注:“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梅尧臣注:“大智不彰,大功不扬,见微胜易,何勇何智?”
何氏注:“患销未形,人谁称智?不战而服,人谁言勇?”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曹操注:“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