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 / 1)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②;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 殆:危殆,危险。

② 一胜一负:或胜或负,无必胜之把握。

译文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概率各半;不了解敌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都有危险了。

历史故事

隋炀帝征高句丽

隋朝初建之时,东北的政权高句丽就屡屡骚扰隋朝东北边疆。到隋炀帝继位之后,就准备远征高句丽。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时,劳役甚急,远征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然而这一次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最终大败而归,隋军人员物资都损失惨重,国内也渐渐开始发生农民起义。可是隋炀帝没在意人民的怨气,没多久又开始远征高句丽。这一次隋军与高句丽相持不下,双方都伤亡惨重。一年后,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士卒在路上不断逃亡,国内已经大乱。虽然,最终高句丽主动投降,可天下已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至此崩溃,名存实亡。

隋炀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在位期间,很具有雄心壮志。他修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功绩,但过多的重大行动严重消耗了国力,最后引发全国范围的起义,导致隋朝崩溃灭亡。

华杉详解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可能是《孙子兵法》里最著名的话之一。对这句话,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却未必是这样。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不知己”上,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我们用“知胜五道”一条条去评估隋炀帝。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已出现农民起义。这就是一个信号,表示内政出现了问题,可隋炀帝不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远征从战略上就有问题,战术也不明智。隋军行军缓慢,消耗过重,水陆两军缺乏密切协同。

“上下同欲者胜”。从大臣、官兵到全国人民,没一个人支持远征高句丽。

“以虞待不虞则胜”。高句丽偏安东北,以逸待劳。隋军则是长途奔袭,物资运输不堪重负。加上高句丽气候寒冷,严重影响军队作战能力。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隋炀帝次次御驾亲征,统兵过死,严重压抑诸将组织、指挥才能的充分发挥。

所以这五条,隋炀帝一条也不及格。他已经不是知己不知彼的问题,而是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没有不亡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