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女士与丈夫曾经维持了一段长达5年的异地恋,直到两人准备结婚时,何女士才发现丈夫对于他的家庭状况做了太多的隐瞒:丈夫没有房子,也没有钱,反而还欠了大额的债务。何女士的父母并不看好二人的婚姻,但是何女士的丈夫以死相逼,并给了何女士深情的承诺,保证以后会跟何女士一起好好打拼出幸福的生活。于是,何女士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义无反顾地奔赴丈夫所在的城市,与之举行了婚礼。
何女士在婚后尽心地照顾公婆、操持家务,却在她怀孕2个月时发现丈夫出轨,之后更是发现丈夫与其他女性的暧昧不断。但是丈夫每一次都抵死不认,面对何女士摆出的确凿证据,丈夫便对何女士发誓,甚至写下保证书并摁下手印,保证下次再也不犯这种错误。然而,丈夫在取得何女士的谅解之后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依然跟其他女性保持着不恰当的关系。而何女士便在丈夫不断出轨中一直维持着这段婚姻,并生下了两个孩子。
后来,丈夫直接对何女士说:“外面的女人能理解我,使我开心,而你,只会让我生气。”何女士便打电话给“小三”要个说法,谁知对方却在电话那头歇斯底里地告诉她:“别做梦了,你丈夫一辈子也不可能爱你。”何女士气得手心发凉,让丈夫在电话里当场表态,丈夫只是支支吾吾不说话,并将电话挂断。然后,“小三”又打了电话回来,四次过后,丈夫才被迫接了电话,在电话里“小三”问何女士的丈夫:“你到底怎么想的?”丈夫依旧支支吾吾,直到何女士气不过,掐了他大腿一把,他才勉强说出一句:“我要带两个孩子。”
何女士对丈夫说:“你们两个想在一起,可以,帮我把我的工作调回老家,然后我带小孩回去和我父母过。”丈夫回答说:“凭什么?”
何女士的父母了解事情经过后,也只是劝说何女士继续忍耐,因为离婚之后很容易招人闲话。为了孩子和父母,何女士仍然坚守在这个婚姻中。丈夫虽然嘴上说要痛改前非,但实际上还是保持着一贯的作风,除了上班,就是在外面应酬,对家里不闻不问。何女士发现丈夫和“小三”在一起打球,丈夫却堂而皇之地说:“大家都是同事关系,打球怎么了?”
何女士说:“我舍弃父母远嫁,嫁给了这穷光蛋,连现在住的房子都是自己父母给买的,连孩子也是我的妈妈帮着带大的,我除了上班,几乎没有社交,一心扑在家庭中,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不断出轨。如果我现在离婚,就很难解决工作问题,更舍不得孩子,同时也怕父母担心。我现在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致能专注于工作,最近孩子的成绩下滑了,我正在考虑换一份轻松的工作,这样就能把精力全放在两个孩子身上……”
相较于何女士的痛不欲生,何女士的丈夫倒是春风得意,不断升职,桃花正旺。
更可悲的是,虽然孩子都由何女士一手带大,而何女士的丈夫要么不管孩子,要么对孩子严厉苛刻,但孩子却总在妈妈和爸爸发生争执时站在爸爸的那边,并且,孩子对待妈妈的态度与爸爸如出一辙。
过度付出的何女士,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不能离婚的何女士,却培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白眼狼”。谁之过?
生活中悲剧总是相似的,像何女士这样的女性其实不在少数,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想对何女士或者与何女士类似的女人说点什么。
第一,“敌人”的入侵,通常是自己没有守住边界。
国家之间有国界,国界线上荷枪实弹,重兵把守,可见其重要性。在人际关系中,则有边界,边界的意义和国界一样,是一个人的尊严和底线,不容侵犯。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边界,甚至不知道边界为何物。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太多的“事故”,都是因为边界的缺失。
心理边界也被称作“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应对。可以简单地说,心理边界就好像围绕着人的自我画的一个圈。
没有边界的人,遭遇了他人的“侵略”,几乎是必然的命运。
很多人都说要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但结果却背道而驰,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在于人格,只有拥有独立和完整的人格,才有能力自己守住边界。
何女士说:丈夫认错了,还写了保证书,按了手印。但是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从一个人的行为看到其本质。手印和保证书的用途是什么?是一个人的真诚悔意,还是他寻求原谅的手段和工具?
也许,用结果和事实说话,是最好的答案。
丈夫从一开始痛哭流涕地忏悔,到后来大言不惭地说着“凭什么”,是因为何女士的软弱和忍让。当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丧失边界,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对方从最初的踌躇试探到后来的**。
不过,提出问题往往很简单,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什么样的人,才会屡屡失去边界呢?答案是:没有自我的人。
第二,在各种角色之前,一个人首先是他自己。
一个社会人可能有很多种角色,例如,何女士可以是女儿、母亲、妻子、员工等,但是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意思就是你是一个独立、自主、有选择权的人。
何女士告诉我,她之所以不离婚,就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如果她自己孤身一人,那么哪怕不能把工作调回老家,她自己去别的城市打工,重新开始,也愿意离婚。
但是,何女士除了是女儿、母亲之外,她首先是她自己。
曾经有一位女士义正词严地对我说:“天天讲爱自己,如果每个人都只爱自己,那不就是自私吗?那社会还怎么发展,人际关系还怎么能融洽?”
我想这位女士搞错了一个概念:什么叫“爱自己”?
她理解的爱自己,是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关心别人的感受。而我说的爱自己,指的是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
只有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有资格谈论什么叫爱自己。
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隔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做一个所谓的“爱别人”的人,给出的,也并不是真正的爱、丰盈的爱,而是讨好、交换或义务。
爱别人的前提必须是先爱自己,当自己的内心足够充盈和满足,才有多余的爱流向别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的自我牺牲在表面上看是爱别人,其实本质上是以爱为名的自我满足,满足自己的情感依恋、价值感、掌控感等,这都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别人的前提,是自尊,也就是自我尊重。真实的自我,在于清晰自己的人际边界,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简单地说,就是有独立而自由的自我意志。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一个丧失自我的妈妈,能养育出一个独立、自由的孩子。
何女士说为了孩子不离婚,实际上只是满足了自己“离不开”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戳破自己的幻想吧。孩子只是她为自己的软弱找的挡箭牌。
婚姻的破裂会带给孩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取决于父母在婚姻破裂之后的表现。
尊重自己内心意愿的父母可能会选择结束不适合自己的婚姻关系,但是他们不会一并解除是孩子父母的关系。恰恰相反,他们给孩子做出示范: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父母婚姻的解体,并不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因为父母永远会爱自己的孩子,这份爱不会因为任何形式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当孩子接收到这种强有力的信号,他便不会因为父母婚姻的破裂而丧失安全感,同时,也会从父母的示范榜样中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选择。
而有的父母以“为了孩子”为名,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维持着婚姻的外壳,但两人早已貌合神离。这样的家庭中,没有爱,没有亲人之间的关怀和温暖。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依然能感受到巨大的不安全感,他体会到的是人间的冷漠、情感的疏离,这对于他长大后的婚恋关系影响深远。
第三,人生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到了何种境地,始终拥有独立的选择权。
如果一个人因为犯罪进了监狱,他就丧失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自由权。可以说,这是每个人最渴望也最基本的渴望。
如果一个人没有犯罪,却将自己这项最基本的人权拱手送人,则是可悲。
所以,无论外界环境多么糟糕,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选择权,这是自己的权利,任何人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剥夺,除非这个人自己放弃。
比如何女士,可以选择在丈夫出轨的时候一再忍让,也可以选择坚持自己的原则毫不退让;可以选择忍气吞声一辈子,也可以选择放弃沉没成本,不计较自己曾经的得失,重新开始生活;可以选择当一个怨妇,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智慧清明的女人;可以选择一个人生活,也可以选择新的伴侣携手余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现状,也可以选择一辈子原地不动;可以选择生活在回忆之中不能自拔,也可以选择关注脚下的每一步……
所以,一个人永远拥有自由权。所谓自由,就是选择心甘情愿,自己愿意且能为之负责。
第四,人生,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人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就像医院里的心电图,起起伏伏。所以,人生的真相之一,就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无论过去再怎么美好、甜蜜,它都过去了。无论过去多么的苦难、艰辛,它也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是历史,无论再怎么鲜活,过去了,就不能回头。而人的痛苦,常常在于不能活在当下。
比如很多人在婚姻里的执念在于:他曾经那么爱我,现在怎么会这样无情地对我?
事实上,爱只是代表了你在当时的那一刻的感受,即使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也不代表它不会变,更何况你的感受在当时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也许只是你的幻想。
比如何女士当初在结婚前曾拒绝这段婚姻,却被对方以死相逼。丈夫的行为,是爱吗?是表示离不开她吗?是代表他宁愿放弃生命,也想和她在一起的意愿吗?
并非如此。真正的爱,具有“利他性”,否则就只是荷尔蒙的分泌和占有对方的欲望。一个以死相逼的人,不是真爱,而是因为占有欲得不到满足的威胁和恐吓。
但我们为什么看不透它的本质呢?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匮乏,误把讹诈当成了真爱。
退一步说,即使当时的两人真的有赤诚的爱,也不代表这份爱是不会变的。
物是人非,境随心转,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如果能接受这一点,那么对于“变化”的恐惧和不适,就会减少很多,对曾经的执念,也会放下很多。
第五,放弃“应该”,不要高估人性,只需做好自己。
人生的另外一个执念是: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应该对我好。
“应该”思维,是让很多人痛苦的防御性思维。所谓应该,其实是一种心理的妄念,试图控制非自己所能控制的东西,并因控制无能而产生痛苦。
如果一个人总觉得有些事情是“应该”的,那就说明,他放弃了独立,将自己的希望、喜乐……交付于他人,丧失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掌控权。
试想一下,如果对方按照你的“应该”做了,那么你高兴欢愉,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你的“应该”去做,那么你就痛苦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中,岂不是意味着你的喜乐悲欢,都不由自己掌控,而是系在别人身上吗?
也许你会说,他不是别人,他是我的丈夫,我的亲人啊!
这种想法的出现,还是因为缺少心理边界。每个人都首先是他自己,这一点并不因为亲密关系而有所改变。所以,一个人只能掌控自己的那部分,至于那些无意义的追问、辗转难眠的悲愤、声嘶力竭的挣扎……本质上仅仅是自己无法掌控的痛苦。
第六,放弃过度付出,坚持自我成长,势均力敌的爱情或婚姻才是最好的模样。
过度付出的根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内在匮乏爱。所有的过度付出几乎都会要求回报,并因无法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回报而痛苦。
何女士说:“我一直纠结要不要离婚,不知道该怎么办,以至于对工作也提不起兴致,只想逃避,看到孩子的成绩下滑,我还想换一份轻松的工作,这样就能把精力全放在两个孩子身上。”
何女士在婚姻中,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丈夫出轨、孩子对她也不够尊重,同时,何女士在工作上也止步不前。而她的丈夫却升职加薪,春风得意,家里有老婆持家,外面有情人欢愉。
如果何女士不把时间用于自我成长,就依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在人际关系中依然没有边界、亲密关系中依然过度付出,那么何女士会一直做一个懦弱、抱怨、纠结的女人。
好的婚姻应该是势均力敌的,这种势均力敌不仅是经济,更是人格的独立。
活成光芒万丈的自己,离不离婚,孩子跟谁,所有困扰的问题,便都不是问题。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清晰的人际边界、温和坚定的内心、赚钱养家的本事,像案例中的这些问题也就自然随风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