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1 /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历久弥新。这套常识丛书所选书目包括沈从文、林徽因、胡适等民国大家的作品,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套丛书的编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民国时的语言表达与行文风格,已经不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遣词造句、外国人名译法也与今日不同。有较多的异体字,内容上也有前后不统一的现象,标点符号的运用也不规范。

因此,我们在参照权威民国版本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保持原作的历史风貌,未作大的改动;另一方面也根据现代阅读习惯及汉语规范,对原版行文明显不妥处酌情勘误、修订,从标点到字句再到格式等,都制定了一个相对严谨的校正标准与流程。最后的修订结果若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除有出处的引文保持原文外,具体操作遵从以下凡例:

一、标点审校,尤其是引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等的使用,均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修改。

二、原版中的异体字,均改为现代通用简体字。

三、错误的字词均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修正。如:“原故”改“缘故”,“记算”改“计算”,“摹仿”改“模仿”,“胡胡涂涂”改“糊糊涂涂”,“回复”改“恢复”等。

四、民国时期的通用字,均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语境区分。如:“的”“地”“得”,“做”“作”,“那”“哪”,“么”“吗”等。

五、词语发生变迁的,均以现代汉语标准用法统一修订,如:“发见”改“发现”,“精采”改“精彩”,“身分”改“身份”,“琅邪”改“琅琊”,“甚么”改“什么”,“衣著”改“衣着”,“虾蟆”改“蛤蟆”,“真珠”改“珍珠”,“起始”改“开始”等。

六、同一本书中的人名、地名的译名尽量统一。如:“梭格拉底”改“苏格拉底”,“倍根”改“培根”,“爱拂儿塔”改“埃菲尔铁塔”,“亚刺伯”改“阿拉伯”,“狄卡儿”改“笛卡尔”,“依利亚特”改“伊利亚特”,“奥特赛”改“奥德赛”等。

各篇中标题、落款、注释等,统一编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