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1 / 1)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 991 字 18天前

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这次起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反对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封建政权而掀起的革命斗争,是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进行的。

自1905年孙中山领导组织了同盟会以后,中国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了1911年,革命**已经到来。这一年春天,紧接在全国各地爆发的抢米、抗捐、抗税的斗争之后,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接着,两湖、四川、广东等地人民又掀起了汹涌澎湃的保路运动。清朝反动统治好比一所即将倒塌的破屋,完全呈现出土崩瓦解之势。

湖北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革命地区。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既是反革命统治的心腹要地,也是革命势力活动的中心之一。在这里,早在1904年便成立了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以后又有日知会、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成立后,曾经派人到这里成立湖北分会,与日知会建立了联系。日知会很重视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他们在当地的新军中曾经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后成立的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等,几乎都是新军中的革命组织。文学社继承着日知会的传统,他们不但在新军中发展了很多革命同志,而且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当时湖北新军约有一万六千人,参加文学社的就有五千多人,还有许多参加了共进会。共进会主要在会党中做工作,在下层群众中很有影响。由于这两个革命团体的积极努力,湖北地区的革命运动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保路运动”爆发以后,文学社和共进会认为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八月间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推定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为总司令,共进会负责人孙武为参谋长,刘尧澂、彭楚藩等为军事筹备员,筹划起义工作,并定于中秋节(10月6日)起义。后因准备不及,又决定将起义日期推后十天。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十四号制造炸弹,不慎失事,弹药爆炸。孙武头部受伤被送入医院,其余各人被迫仓促转移。该处所藏准备起义的旗帜、符号、文告、印信等物,为闻声赶来的军警搜去,起义领导机关及其主要人物因此暴露。清政府立即派军警四处搜捕。蒋翊武看到事机危迫,发出紧急命令,决定当晚十二时举行起义。规定由南湖炮队在晚间十二时鸣炮为号,城内外新军各标营听到炮声一齐动作。这时,刘尧澂、彭楚藩、杨洪胜等先后被捕,形势已十分紧张,但起义命令没有送到、信炮未发,各标营还在等待观望。

刘尧澂、彭楚藩、杨洪胜被捕后,表现了革命英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他们在敌人的酷刑之下,毫不动摇,直到10月10日清晨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杀害他们,仍然坚定不移,高呼革命口号,从容就义。三烈士被害后,瑞澂等一面继续搜捕革命党人,一面严禁新军各标各营互相往来,情况更加紧急。

反动派以为恐怖的屠杀足以遏制革命的爆发,然而事实恰好相反,革命热情高涨的广大新军士兵,怀着满腔愤怒,自发地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当天晚上(10月10日),驻武昌城内黄土坡的第八镇所属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打响了第一枪,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就这样开始了。

起义发动以后,熊秉坤等率众直奔楚望台军械局。把守军械局的工程营士兵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大大加强了起义士兵的战斗力和信心。驻守军械局的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曾经参加过革命团体日知会,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带领队伍往攻总督衙门。这时各标营新军革命士兵听到枪炮声和工程第八营起义的消息后,也都纷纷起义,声势更加浩大。在猛烈的攻击下,瑞澂破墙而逃,跑到停泊在长江的楚豫兵舰上躲了起来。第八镇统制张彪闻变后也逃往汉口刘家庙。经过一夜战斗,到11日拂晓,武昌就被革命军全部占领了。

起义取得了第一步的巨大胜利后,如何建立一个革命的政权,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然而,起义的士兵在当时还不能认识到由自己掌握政权的重大意义。在他们看来,新的革命政权的领导者,应该是社会上有声望的人物。当时,孙中山还在国外,起义前原推定的总司令蒋翊武因机关破坏逃亡在外,孙武又因制造炸弹受伤,还在医院治疗,各标营代表资历较浅,而且各不相下。怎么办呢?一时都拿不出主意。这时立宪党人就乘虚而入,他们推荐了曾经杀害起义士兵的原清军协统(相当于旅长)黎元洪,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天午后就在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主持之下,开会决定成立湖北军政府,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这样,起义后第一个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就被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分子窃据了重要的职位。

但在广大人民的响应和支持下,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地向前发展,到了11月下旬,全国二十四个省区,已经有十四个省先后宣布独立。腐败不堪的卖国的清政府,终于被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从此结束。

(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