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和共进会是两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是武昌起义的发动者。
文学社,1911年1月成立于武昌,它是同盟会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团体(新军是清政府采用新式武器装备的,以“西法”编练起来的一支近代化的军队),领导人蒋翊武(社长,同盟会员)、王宪章(副社长)、刘尧澂(评议部长,同盟会员)等都是贫寒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投身行伍,在新军士兵中进行了艰苦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同时还出版《大江报》,公开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他们曾以“大乱者救中国之药石也”“亡中国者和平也”等为题发表评论,猛烈地抨击清政府,热情地赞美革命。文学社的这些活动大大加强了新军士兵的革命情绪,不到半年,参加文学社的便从八百余人骤增至五千人以上。
共进会于1907年秋成立于日本东京,组织者是同盟会内一部分和会党有联系的会员,如四川张伯祥,湖北刘公、孙武,湖南焦达峰等。他们希望借此改变同盟会与会党隔绝的局面,把全国所有的会党通通联合起来。共进会的入会誓词与同盟会相同,其中只有“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当时的解释是:“满人压迫汉人,人权不平均,所以要平均人权。”其实当时压迫“汉人”和其他各族人民的,除了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反动统治者以外,还有帝国主义。1908年秋,共进会着手派人回国,“运动军队,运动会党”。第二年春天,孙武回到武汉,创立了共进会鄂部总会,以孙中山名义相号召,积极开展活动。他们联络会党群众秘密编成五镇(一镇相当于一师)军队,准备待机起事。但因会党不受约束,编制未成,起义计划即遭破坏。从此共进会鄂部总会便将工作重心从会党转向新军,希望依靠新军为主力,以会党做补充,争取武装起义的胜利。
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基本成员都是新军士兵。当时湖北新军共约一万六千人,参加文学社的有五千多人,有两千多人参加了共进会;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各标、营、队都建立了比较严密的代表制度,因而在事实上已经控制了湖北的新军。这就为武昌起义的迅速胜利创造了条件。
文学社和共进会本来是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的。同盟会领导人谭人凤曾经劝导他们要“和衷共济,相辅而行”。加上革命形势的突飞猛进,客观上也要求他们尽快联合起来。因而他们几经磋商,终于在1911年8月建立了暂时的联盟,成立了临时组织,刘公任总理部总理,孙武、蒋翊武分任军务部正副部长,并组成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武昌起义就是依靠这个联盟发动的。武昌起义后,文学社社员全体加入同盟会,共进会会员有的参加了同盟会,有的另组民社,和同盟会相对抗。
(苑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