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韦事件后,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一时形成了“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危急局面。把革命危局支撑下来、担负起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事重任的是两个青年将领英王陈玉成(1837—1862)和忠王李秀成(1823—1864)。
陈玉成,广西藤县人,贫雇农出身。他十四岁跟随叔父陈承到金田村参加了太平军,十八岁就带兵在前线作战,勇猛善战,为太平天国革命立过不少功劳。咸丰六年正月(1856年2月),镇江被围急,他被派去援救。他乘坐一条小船,冲破密密包围的清军水师,和镇江守将吴如孝会合起来内外夹攻,把清军打得大败,解除了镇江的危局。
杨韦事件后,陈玉成毅然承担起革命的重担。他联合李秀成军先后打垮了湘军精锐李续宾部,击溃了清朝江北、江南两大营,稳定了长江上游的战局,解除了天京的危机。1859年,天王因他战功卓著,封他为英王。
1860年,曾国藩在做了长期的准备之后,调出他的主要兵力大举进攻安庆。安庆是保卫天京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据点。陈玉成为了打破湘军对安庆的围困,决定先进攻武昌,直捣湘军的后方,以便迫使包围安庆的湘军回救武昌,使安庆之围不攻自破。1861年陈玉成率大军从安徽的霍山向湖北挺进,经过十二天的日夜行军和战斗,迫近武昌。武昌城内反革命催促包围安庆的湘军回军救援,陈玉成解救安庆的计划即将实现。英国侵略者在这种形势下竟然无耻地出面干涉,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昌。结果太平军停止了向武昌的进军,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拯救了武昌的反革命,也帮助了包围安庆的湘军。安庆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湘军日夜围攻,陈玉成千里奔波,三次浴血苦战,救援安庆,都因众寡不敌,没有成功。1861年9月初,安庆失守。陈玉成退守到寿州时,由于叛徒苗沛霖出卖,被捕。同治元年五月初八(1862年6月4日)他在河南延津被杀害,牺牲时才二十六岁。
李秀成和陈玉成同乡,也是出生在一个极其贫苦的农民家庭,常常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1851年9月,太平军路过藤县时,他全家都参加了革命。李秀成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853年秋天,他跟随翼王石达开西征,在安徽根据地,他一面带兵英勇作战,取得很大胜利;一面辅佐石达开整顿地方政事,帮助人民恢复生产、安定生活,广大群众都很爱戴他。
杨韦事件以后,他和陈玉成共同担负起革命重担,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军事支柱。1857年后,他一直和陈玉成并肩作战,奔走长江南北,狠狠打击清军,收复失地。1860年(咸丰十年)春,在攻破江南大营后,他乘胜率军东进,连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解放了江苏省、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把这些地区变成支撑后期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根据地。李秀成又在各地建立地方政权,救济难民;颁发田凭,把无主土地交给佃户;减轻税收,扶植工商业;镇压反革命叛乱,稳定地方秩序,这些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1858年年底,滁州守将李昭寿和江浦守将薛之元相继叛变投敌,天京受困。李秀成知道后,急忙赶回天京,镇守浦口,他极力扼住天京北岸的门户,防止敌人袭击。叛徒李昭寿派人送信给李秀成,企图诱使李秀成投降清朝,恰巧天王派侍卫查营,送信人被侍卫捕获。天王见信,对李秀成产生了怀疑,下令断绝天京和浦口间的交通,不准李秀成的官兵来往天京。李秀成保卫天京的决心并没有因此动摇,他仍然坚守岗位,注视着敌人的动静。经过二十多天的考察,天王终于认识到李秀成的忠诚,深受感动,就用黄缎亲写“万古忠义”四字赐给李秀成,并封他为忠王。
1860年后,李秀成又亲率大军和英法美外国侵略军展开多次的激烈战斗,每战必胜,杀死杀伤大量敌人,缴获大批洋枪洋炮,狠狠地教训了外国侵略者。
陈玉成牺牲后,曾国荃的湘军顺江直下,包围天京,外国侵略军不断增援帮助清军,攻打江浙根据地。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江浙战场相继瓦解,李秀成虽然昼夜奔波,努力挽救,还是无力从根本上扭转局势。1864年6月洪秀全逝世,7月,天京陷落,李秀成辞别了老母妻儿,带着洪秀全的儿子突围出走,不幸在天京东南的荒山中,为清军所俘。这年的同治三年(8月7日),李秀成被封建统治者残忍地杀害了。
(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