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北伐(1 / 1)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 738 字 18天前

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初,由李开芳、林凤祥等率领的两万余名太平军从扬州出发,太平天国史上可歌可泣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军在初期进军非常顺利,几个月内,经安徽、进河南、渡黄河,转入山西,折而进至直隶(河北),真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可惜在渡黄河的时候,由于船少人多,一个星期才渡过一万多人,还有三分之一的军队在南岸受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回天京。北伐军没有全军渡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斗力量。

1853年10月底,北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克静海、独流,前锋进抵天津西南数十里的杨柳青,北京大震。清朝皇帝把财物都运往热河,准备逃跑。大小官员纷纷出城逃避,北京乱成一团。在这反动统治的生死存亡关头,封建统治者调集了最精锐的军队,前往防堵北伐军。天津地区的地主富商,也出于阶级仇恨,自动组织起团练武装,以阻挡北伐军的进攻。这时正是隆冬季节,北方天寒地冻,太平军缺乏寒衣粮草,给北伐军增加了很大的困难。1854年年初,北伐军进攻天津不下,便南下阜城,等待天京的援军。

北伐军在天津受挫的消息传到天京,天京方面就积极抽调兵力,组织援军。北伐援军于1854年2月4日从安庆出发,3月在丰工抢渡黄河,进入山东境内。山东当时灾情严重,饥民遍野,太平军经过这里,群众纷纷参加进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北伐援军的力量。4月间,他们就攻下了山东北部重镇临清州,这里离阜城只有二百多里,两军的会师已是指日可望了。可惜援军没有能继续北上和北伐军会合。清军撤出临清时,烧毁了所有不能劫走的粮草,这时又包围临清,断绝了城中的接济。北伐援军中新参加的群众大都没有受到严格的整顿训练,更缺乏革命的教育和锻炼。许多新兵到了临清州,见到大军粮草一时接济不上,竟然动摇起来,纪律松弛,纷纷逃散。北伐援军的领导和太平军的老战士屡加劝阻也约束无效,队伍一时陷入紊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北伐援军只好撤出临清。在撤退的路上,援军曾经一度打败追击的清军,但是后来终于被清军各个击破。

当北伐援军到达临清州的消息传来,李开芳、林凤祥等非常高兴。他们组织兵力于1854年5月初从阜城突围到达直隶东光之东西连镇,并决定由林凤祥留守连镇,李开芳率马队二千多人进入山东高唐州迎接援军。李开芳到这里才知道北伐援军已经失败。他们不但得不到支援,反而使林、李两军从此分开,各自孤军作战,力量更加单薄。但是林凤祥仍然率领几千太平军和清军展开无数次血战,坚守连镇十一个月。残暴的清将僧格林沁在连镇周围四十里筑围墙,挖深壕,包围连镇,又挖开河水灌入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最后以吃树皮充饥。在这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贞不屈,战斗到底。1855年3月林凤祥率余部突围,不幸被俘,被敌人用极刑杀害。临刑时,他怒目看伤处,满怀着对于反动统治者的深仇大恨,英勇就义。李开芳在高唐州也一直坚决抵抗清军的围攻,后来突围到茌平县的冯官屯。清军在攻破连镇后,便集中全力进攻冯官屯。僧格林沁又用老办法引运河水灌入城内,李开芳在突围中被捕,1855年6月在北京英勇就义。临死之时,他“笑语如常,旁若无人”,异常从容镇定。与此同时,北伐军全体将士也都壮烈牺牲,北伐战争终于失败了。

北伐军经历了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六省,在没有根据地和缺乏粮食军火的情况下,转战几千里,连克州县数十个,给清朝统治以严重打击,也给长江流域太平军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北伐军以极微薄的兵力,坚守孤城达一年之久,才在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情形下宣告失败。

(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