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元稹(1 / 1)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 511 字 14天前

在李白、杜甫之后的8世纪到9世纪期间,又出现了两位著名诗人,就是元稹和白居易。由于他们两人的文学主张完全一致,诗的风格又很接近,文学史上把他们两人合在一起,称作“元白”。

元稹(779—831)和白居易(772—846)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文学是一种社会斗争的工具和武器,应该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白居易在他写给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应当)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说,文学必须反映时代,文学不能脱离政治。他们还强调诗歌的战斗作用,强调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白居易在同一封信里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和“义”就是内容,而“苗”和“华”就是形式。白居易最能表现这个主张的诗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比如,《秦中吟》中的《重赋》诗,描写“两税法”实行以后,贪官污吏借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向人民逼税,逼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可是官库的缯帛和丝絮却堆积如山。《买花》诗描写京城的富贵人家争买牡丹,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他的《新乐府》中的许多篇,也是有意讽刺和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著名的如《杜陵叟》,指斥在灾荒年月里“急敛暴征”的官吏,简直如同豺狼。在《卖炭翁》里,诗人刻画了一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头,穿着单衣冒着寒风,饿着肚子,驾着牛车在长安大街上卖炭,结果他的一千多斤重的一车炭竟被宦官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强买去了。

白居易的诗因为能够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道出人民的痛苦,再加上文字平易浅近,老妪能解,所以具有很大的感人力量。

元稹在文学理论上,和白居易的主张完全一致。他在做谏官时,和白居易一样写了很多讽喻诗。他非常推崇大诗人杜甫,在创作上有意识地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元稹在诗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有揭露社会黑暗、讽刺横征暴敛、贪污强暴的,有反映人民疾苦、揭发阶级矛盾的,有反对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以及刻画商人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形象的,等等。他的《田家词》反映了在藩镇割据情况下,频繁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织妇词》写出了当时民间严重患苦的丝织贡赋:“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估客乐》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商人贪财求利的本质。在诗歌的艺术性上,元稹的某些作品,往往结构比较松弛,形象不够鲜明,这一点是不能和白居易相比的。

(张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