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yǔ yàn)(1 / 1)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听我讲诗词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会聚了很多人才。唐代诗人刘禹锡到此地怀古,那时六朝古都的景色已不存在,朱雀桥边的野草开出了花,在夕阳的斜照下,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显得十分荒凉。当年的世家大族王导、谢安宅邸檐下的燕子,如今也飞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读这首诗,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鸟儿有历史

古人对动植物没有明确的分类,所以,分辨古诗中的物种就成了一件难事。有人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燕”是北京雨燕,这是因为它们喜欢在木结构建筑中筑巢。但是,生性胆小的雨燕目鸟儿可不敢明目张胆地在“堂前”筑巢,而会把巢建在木结构建筑的孔洞中,或者屋顶下的昏暗空间里。而且,在人类的建筑出现之前,它们都在昏暗的洞穴等地筑巢。此外,《乌衣巷》的创作地点在今天的南京,人们在此地通常见不到北京雨燕,它们迁徙的繁殖地主要在中国北方,北京、河北、天津一带。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北京雨燕这种可爱的鸟儿。

雨燕的脚爪很小,四个脚爪完全朝前生长,这让它能垂直地攀附在墙壁上。

博物小课堂

最擅长飞行的鸟类

雨燕是世界上最擅长飞行的鸟类之一。以常见的北京雨燕为例,它平均每小时能飞行110千米,甚至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都要快一些。飞行“能手”北京雨燕,吃喝拉撒都是飞着完成的。不过,站在地上的北京雨燕就没了在空中的本事,甚至站都站不稳。

雨燕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飞行能力,和它的生活轨迹有分不开的关系。和在海南过冬、到北方繁殖、喜欢“国内游”的家燕不同,北京雨燕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遥远的“出国旅行”。每到秋天,北京雨燕就会飞到遥远的非洲去过冬。到了第二年夏天,它又会飞回中国北方繁殖后代。可见,它的飞行能力确实很强。

“永不落地”的鸟儿

神话传说里,有一种无脚鸟,它一生都在天上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下地。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存在这样的鸟儿,但也有极为接近的存在——普通雨燕。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发现,普通雨燕拥有十分惊人的滞空能力。在对13只在瑞典南部捕获的普通雨燕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追踪以后,科学家发现它们99%的时间都是在空中度过的,其中有3只普通雨燕在整整10个月中从未落地一次。

普通雨燕可以在空中进食,在空中**,它们能在空中休息甚至睡觉,除了哺育幼鸟必须在巢穴里完成,普通雨燕几乎不会落地。

金丝燕的悲歌

雨燕科有90多种鸟儿,生活在东南亚海岸上的金丝燕就是其中之一。和喜欢在高大古建筑上筑巢的北京雨燕类似,金丝燕的巢筑在百米悬崖之上,它会用自己的唾液和羽毛之类的杂物混合,做成巢穴。每一个巢穴都需要一只金丝燕不眠不休地吐上万次唾沫才能筑成。

不幸的是,人类有时会无情地把这些巢穴夺走,做成燕窝。无家可归的金丝燕只能继续做下一个巢,然后再次被夺走,直到筋疲力尽,只能随便在悬崖上找个凹陷地当成巢穴。这样的巢穴质量很差,卵和幼鸟都非常容易从上面滑落。而下面就是万丈悬崖,滑落的幼鸟很难有存活的希望。

北京雨燕的保护工作

在2000年年初,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欣如老师对北京雨燕的数量行了统计,发现当时北京一共只有3000多只北京雨燕,主要分布在各种古建筑群和仿古建筑里。随着古建筑的不断减少,也许有一天在北京就再也看不到它们了。

为了保护北京雨燕,他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撤销部分古建筑的防雀网;二是悬挂人工巢箱,为雨燕提供筑巢地点;三是建造专供雨燕筑巢的雨燕塔;四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雨燕和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

自然放大镜

食物:在飞行中进食,以昆虫为食。

叫声:不同种类的叫声差异比较大,有些在筑巢时会发出咔嗒声。

外形:外表像家燕,实际上是蜂鸟的近亲。

巢:在山洞、空树及屋檐下筑巢,有些用泥筑成杯状的巢,有些用唾液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