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秋举办的一次专家评选中,这里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城区之一。但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个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一年前的春天,却陷入了一场矛盾重重的争论和风波之中,成了长期困扰在厦门市政府心头的一道难题。
于是,工作室有机会再一次来到厦门,而在工作室的记忆中,工作室与这座城市竟有着一段长达8年的不解之缘。
1998年,工作室第一次来到厦门,一次“无中生有”的传播策划至今仍让当地人记忆犹新;
1999年,在工作室的战略把握下,厦门房地产迎来了自己的大盘时代;
2003年,由于工作室的介入,厦门本岛最后一块大宗处女地——钟宅湾作为厦门的城市客厅和CBD浮出水面;
2004年,厦门本岛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项目——瑞景新城揭开面纱;与此同时,由工作室总体策划的厦门2006年中国第六届国际园艺花卉博览会也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同;
……
时间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此时此刻,通过8年来工作室在厦门亲历的每一次策划,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战略策划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可以依稀看到一个中国本土策划机构与时俱进、不断冲浪的成长背影。
|厦门在哪里|
让我们先回到工作室与厦门第一次相遇的1998年。这一年是工作室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中国的策划界火暴到顶峰之际,那时候的王志纲笼罩在策划大师的光环之中,但市场对策划的需求更多只是停留在概念传播的层面之上。
摆在工作室面前的是一个位于厦门中山路旺地的商业楼盘——华辉广场,目的只有一个:吸引眼球,引起关注,也就是造势。
华辉广场是厦门市政府旧城区改造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作为一个商住型的综合楼盘,单体建筑面积在厦门市可以称冠。从1996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时间,投资四个多亿,先期建好了群楼。由于对物业的价值看好,在市场出价高达5万元/平方米时没有出售,而是同兰州民百合作经营百货商场。谁知适逢百货业过剩,商场运营不尽如人意,而公司又进入还债高峰期,急切期望通过二期商住楼卖楼花套现,借此滚动发展以摆脱困境,于是找到工作室策划项目的包装及推广。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咨询的项目被工作室三拳两脚就折腾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
挖掘项目背后的文化底蕴是策划的出发点。工作室在调研中了解到,华辉广场所处的中山路是厦门的商业发祥地,而这个项目不仅地处中山路商圈的核心位置,而且商场的高档形象在厦门也是人所皆知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名副其实的商业旺地,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梳理、彰显项目独一无二的地位。
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志纲在从厦门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注意到一块不起眼的交通指示牌,上面写着“离厦门还有7公里”,不禁觉得有些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历史上的厦门很小,就是局限于中山路和华辉广场所在的这一块,这里还是清朝一位将军所建榕林别墅的遗址以及国民党时期银行金库、政府的所在地。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厦门城区早已扩大,但不知是谁的疏忽,老路标仍旧立在原处,从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凑巧的是,华辉广场在建设时还挖出了一块将军印。
于是,王志纲的脑海里马上浮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很快,一连串充满悬念的广告文案传播随即出笼了。
第一期广告是报纸的半个版,版面上是一张从厦门机场出来的路牌实景照片,广告词就是一句话:“厦门在哪里?”广告出来以后,整个厦门都轰动了,因为厦门机场就在市内,这个路标上的厦门到底指的是哪里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厦门人怎么连厦门在哪里都搞不清了?一时间,所有的厦门市民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第二天,第二期广告上出现了三个人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华侨说,厦门就在我当初出洋时候的中山路呀;一个四十多岁的干部说,厦门不就在鹭岛吗?然后一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说,厦门就是海滩呀……整个闽南都开始关注厦门了。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广告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终于,第三期广告给出了答案:厦门在哪里?华辉广场告诉你!——老厦门就是华辉广场脚下这一块:昨天,这里是厦门的起源和发祥地;今天,这里为建设海上花园的新厦门进行旧城区改造,区政府以大局为重,让出旺地,主动外迁到临时办公地,为构筑新厦门的世纪巨舰——华辉广场开道;明天,登上华辉广场,俯瞰鼓浪屿、新建的跨海大桥以及海沧开发区,整个厦门和海湾尽收眼底,前程锦绣。
几个回合之后,华辉广场一夜之间成了厦门乃至闽南关注的焦点,广告发布当日就吸引了大批人前来参观,后来这个创意还被一些大学作为经典案例选入教材。
但这次策划并没有给华辉广场带来好运。尽管一个创意对项目的启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知名度,但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工程无法跟进,使消费者最终失去了信心,结果这一项目成了厦门市中心最大的烂尾楼。直到2004年11月,4年内八上拍卖台、七度流拍的华辉广场才终于修成“正果”——以2??5亿元的价格被巴黎春天百货接盘,创下了厦门有史以来单笔标的物成交金额的最高纪录。
|海湾城市从这里开始|
厦门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区和同安组成。其中,碧海环绕的本岛是厦门的主体,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风光秀丽、环境宜人。
多少年来,在厦门人的心目中,除了本岛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地道的乡下,以至于民间流传着“宁要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间房”的说法。但如果要问今天的当地人“厦门最好的社区在哪里”?他们的目光十有八九会越过曾经眷恋的本岛,告诉你一个叫“未来海岸”的地方。
说起未来海岸,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未来海岸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占地千亩的房地产大盘,如今已成为厦门城市建设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其品位、景观在厦门、在福建乃至在全国都属一流,丝毫不逊于广东的一些知名社区。但在2000年,当这个项目的开发商找到王志纲的时候,对自身的前景却感到困惑。
待开发的未来海岸位于厦门本岛之外海沧地区的一片滩涂之地,由于远离城市中心,曾经有香港一家地产巨头想来此投资,开出的地价仅仅为500元/平方米。所以,当开发商决定开发这里时,内部意见很不统一,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许多人认为这里没有配套设施,根本做不起来。一家国内知名的调查公司也得出结论,这里最好3年内不要动,因为开发起来的最高房价不会超过2800元/平方米。
上还是不上?未来海岸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决策。这个时候的工作室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广州华南板块之战,对地产的理解已从早期的概念营销深入到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地产的下一轮走势,工作室已经预感到,中国的地产正处于一场大洗牌的前夜,随着住宅郊区化浪潮的出现,大盘时代正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面对发展商的困惑,王志纲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厦门未来必将从海岛城市发展为海湾城市,如果说在海岛时代,未来海岸是厦门的边疆,但在海湾时代,这里将很有可能后卫变前锋,引领厦门住宅大盘化、郊区化、高尚化的潮流。
接着,王志纲告诉开发商,大盘开发与以往的住宅开发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后者只是一首独奏曲,那么,前者则是一部交响乐,必须要有一个“总谱”,在统一的主题理念下次第开发,同时必须运用复合地产的手段,通过地产与其他行业的有效嫁接,走一条前所未有的泛地产之路。
工作室注意到,厦门素有“教育之城”的美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厦门具有闽南地区最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传统,市民一向重视子女教育,周边城市的富贵人群也多把子女送到厦门上学并因此在厦门购房。这对地处郊区的未来海岸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于是,在工作室的建议下,未来海岸整合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进行地产与教育的嫁接。
为了保证未来海岸一开盘就先声夺人,除了主打教育牌,工作室还提出了“海湾城市从这里开始”的口号,一方面借此吹响厦门大盘时代的号角,另一方面也是对厦门城市发展的大胆预言。
结果,2002年5月1日未来海岸一开盘,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产品就创造了日销售额过亿元的佳绩,开盘价超过3000元/平方米,随后楼价扶摇直上,到今天已翻了一番,成为厦门的标志性楼盘之一。更令开发商感到欣喜的是,随着未来海岸周边环境的改善以及各项配套设施的陆续到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厦门人二次置业的热点,不少市民已经不满足于在岛内居住,还在这里买一套房子作为度假休闲之用。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2003年厦门市政府正式提出了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进军的构想。按照最新的城市规划,厦门市规划面积将由原来的560平方公里扩大为1565平方公里,人口由现在的137万增加到300万-350万;到2010年,厦门将建成中国东南沿海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生产研发基地、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而在这个新厦门的版图上,未来海岸所在的海沧地区又成了一片极具升值潜力的热土。
|发现钟宅湾|
2003年,当工作室应厦门路桥公司的邀请再一次来到厦门的时候,遇到的课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地产大盘,而是怎样通过一个大型片区的打造来提升厦门的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
当时,路桥公司的任务是开发位于厦门本岛东北部、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钟宅湾。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是厦门本岛最后一块大宗处女地。在工作室介入之前,有关方面已通过国际规划设计招标确定了钟宅湾的定位和总体规划,即所谓的城市休闲度假区。但由于总体规划缺乏市场可操作性,路桥公司对其投资回报缺乏信心。就企业发展战略而言,也希望通过钟宅湾这个项目完成从一个市政建设公司向厦门第一城市运营商的转型。
类似这样的项目工作室并不陌生。在第一时间,工作室就意识到,由于规划之前缺乏策划,钟宅湾之于厦门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在没有科学的战略定位之前,项目规划的好坏也无从评判。
那么,钟宅湾在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的动态格局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看走向海湾时代的厦门。2003年,随着城市竞争成为区域竞争的主旋律,厦门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海湾城市”的概念,海湾战略将使厦门成为具有带动闽南三角洲经济联动发展能力的东南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期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为了巩固和强化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整个城市的产业格局和区域价值都将发生一场全新的变革。
此刻,摆在厦门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首要命题是,要想真正担纲“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市的辐射和聚合功能,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最终形成以厦门本岛为中心,连接漳州、泉州两市,辐射汕头、龙岩、三明、莆田甚至台湾的闽南综合城市带。
工作室发现,在海湾城市的蓝图下,一个大厦门的格局正走进人们的视野,围绕本岛的岛外区域正逐渐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厦门强筋健骨的过程中,厦门本岛的中心地位和服务功能亟待加强;在群星璀璨的海湾城市格局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第三产业最为发达的本岛作为大厦门乃至周边城市带的心脏,正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服务区。
放眼大厦门,工作室进一步看到,海湾时代的厦门正呈现出以本岛为核心向东西两翼并举发展的格局。如果说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随着海沧、杏林、集美、新阳工业区的全面崛起,西岸成为厦门岛向外拓展的诺曼底,那么,根据《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的界定,东部新兴产业区在2006~2010年间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区和城区初具规模,届时厦门将基本建成海湾型城市框架。
在新一轮的城市格局中,钟宅湾的战略价值正日益凸显。随着2008年东部海底隧道的通车,位于本岛东北的钟宅湾作为扼守东部产业与传统本岛中心区联系的咽喉,势必将成为本岛产业服务能量辐射东部的桥头堡,担负起为东部开发提供产业服务平台的重大使命,成为天然的东部区域综合产业服务中心。如果把本岛看做是厦门的中央服务区的话,那么,钟宅湾显然就是东翼中央服务区的核心。
同时工作室注意到,厦门并没有形成完整、集中的中央商务区,当地企业宁可放弃集聚效益而自己单独盖办公楼,外来商家多散布于酒店、公寓办公,旧城区写字楼寥若晨星,又没有结合会展、贸易的集中配套和完整布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务圈的规模。但到2010年,厦门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闽三角”的腹地人口将超过600万,加上厦门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国际和区域商务活动会相当频繁,将会形成辐射闽南区域的商务中心。而这样的商务中心的构建,在厦门本岛土地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显然只能放在本岛东部的钟宅湾地区。
基于上述宏观分析,工作室认为,11平方公里的钟宅湾不能仅仅作为生态型的休闲度假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更远大的理想——成为闽南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成为厦门大海湾战略的东翼杠杆,成为东部岛域新城的核心部分,成为展示大厦门新形象的一个制高点。
于是,结合钟宅湾的先天资源和禀赋,工作室有了一个超级商务公园的构想。
与原有规划不同,这个超级商务公园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它将以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为核心,以高素质环境为基础,聚集企业高层次的人力资源,集企业研发、决策、培训、公关、接待、商务度假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汇聚厦门现代服务业精华,服务厦门大海湾战略,从而进一步强化厦门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角色和地位。
从本质上说,钟宅湾不是一个单纯的休闲度假区,而是以现代商务、总部经济为代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生态化服务型新城区。从休闲价值与品位上说,钟宅湾不是度假区又胜似度假区;从产业功能上说,不是产业园而又胜似产业园;从形象价值上看,与厦门原来的行政文化中心——白鹭洲双星并耀,体现了厦门市政府在实施海湾战略中对这一板块的终极期待。
最终,工作室的策划方案不仅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好评,而且彻底改写了原来的总体规划。
不久以后,一个新的任务又接踵而来。
|不一样的园博会|
为了办好2006年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园艺花卉博览会,厦门市政府点名委托工作室进行总体策划。按照政府的要求,工作室要在15天之内拿出园博会的总体策划方案,一是为政府提供一个向国家建设部汇报的主题理念,二是要有一套永续性的商业经营模式。
此前,历届园博会运作的思路大同小异。大连园博会是室内布展,南京园博会、上海园博会分别取址市内的一处公园布展,广州园博会也在展览闭幕后随即拆迁一空。这四届园博会都由政府主办,以展览的形式举办,前期投资较少,主要靠门票解决问题。刚刚在深圳落幕的第五届园博会虽然运作思路比前四届有了很大的突破,想把园博园打造成永久性的主题公园,但由于一切以政府为中心,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的支撑,结果事与愿违,园博会不但没有任何赢利,而且还有近两个亿的亏损。
工作室首先意识到,厦门园博会要想跳出会展经济的同质化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之于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必须重点突破三性,即主题概念的创新性、商业模式的先进性和经济带动的广泛性。
按照工作室“顺瓜摸藤”的方法,王志纲只用了三句话就概括出了厦门园博会的“魂”:“和谐城市,魅力海洋”,“海天一色,两岸同根”,“再造一个鼓浪屿”。
“和谐城市,魅力海洋”:园博会不是为了办会而办会,而是把园博会看做是提升厦门城市形象、营销厦门的一个超级杠杆,与厦门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海湾城市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
“海天一色,两岸同根”:强化园博会的特色和个性。历届园博会都是在陆上举办,而厦门园博会则应该充分发挥厦门作为“海上花园”的城市环境,利用滨海城市的自然资源,打好海洋牌。更巧妙的是,利用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独特地位打好政治牌,借此促进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为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两岸关系搭建一个对话和沟通的平台。
“再造一个鼓浪屿”:通过举办园博会整合周边的教育和环境资源,为厦门打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城市板块,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多层次旅游体系,保证园博园的可持续经营,为厦门永久性地沉淀一笔历史财富。
为什么说要“再造一个鼓浪屿”呢?
园博园所在的杏林湾位于厦门集美区,而集美区本身又是厦门市政府建设海湾城市的排头兵,在园博园周围,分布着厦门大学园区以及杏林居住区,包括园博园在内占地约三十多平方公里。可以预见,园博园的建设将为集美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这里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教育功能区,而是一座集文化、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滨海主题园林城区,同鼓浪屿遥相呼应,展示厦门作为教育之城、艺术之城、科技之城的魅力。工作室总体策划的园博园参展厦门人居节
工作室进一步建议,未来的园博园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观光旅游区,而应按照城区的发展思路来打造,并将其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成为“和谐厦门,魅力海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应该考虑将以园博会为核心的城区,打造成海湾时代厦门的滨海园林主题城区、休闲体验时代厦门的旅游服务平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意文化产业载体、城市营销时代厦门的国际生态人居名片。
半个月后,工作室的园博会策划方案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好评,厦门市市委书记听完汇报后,用四句话这样评价道:“主题鲜明有特色,结构新颖有创意,内涵丰富有文化,系统完善有效益。”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工作室提出要以园博会为契机再造一个现代鼓浪屿的时候,真正的鼓浪屿却向他们走来。
|叩问鼓浪屿|
鼓浪屿堪称一部中国近代史的浓缩。
19世纪末,鼓浪屿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先后有13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数量居全国之首。20世纪初,鼓浪屿成了海外华人、闽南富商寻求安逸的世外桃源,弹丸之地留下了无数时代骄子和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可以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建筑文化等方面而言,鼓浪屿都是一扇活着的中国近代史的橱窗,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也是自然与文化的绝佳浓缩。
但此时的鼓浪屿却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烦恼来自于一场由来已久的门票涨价风波。原来,为了维持鼓浪屿的可持续经营,有关部门开始启动票改计划,宣布鼓浪屿将不再免票而要收取50元的门票,并且将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到80元。消息一出立刻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2004年5月,厦门市物价局召开鼓浪屿景区价格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收取80元的大门票费,在随后的8个月内,迫于各方的压力,尤其是岛内居民的强烈反对,政府不得不连续三次推迟票改。
真正令政府感到棘手的是,鼓浪屿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旅游景区。岛上居民就有5000户左右,将近2万人。除了几个纯粹的景点外,还有中小学校、职校、银行、医院、博物馆、邮政局、音乐厅、新华书店、酒店、工商所、派出所、农贸市场等,俨然一个活生生的居民区。因此,旅游开发与原住民的关系十分紧张,提价绝非易事。加之岛上居民文化素质高、维权意识强,政府若处理不当,其负面影响将非常严重。
另外,鼓浪屿的价值远没有被真正地挖掘出来。工作室在调研中不无遗憾地看到,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鼓浪屿,在当今中国此起彼伏的旅游休闲浪潮下,却显出几分不应有的落寞。
据了解,鼓浪屿的日常维护费用逐年提升,门票收入难以为继。2004年财政拨款再度增加到2000多万元,与此相对应的是,鼓浪屿景区的年均旅游接待量只占全市的13%,年均旅游收入只占全市的0.??6%,城市旅游的王牌地位正在动摇。由于缺乏与景区相配套的娱乐、购物、餐饮和住宿设施,游客不得不在岛外消费,白天的熙熙攘攘和夜晚的冷清寂寞,证明了鼓浪屿旺丁不旺财的尴尬。鼓浪屿作为厦门的城市名片,在历史上曾经是最具艺术气质、最时尚、最国际化的地方,可如今却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层面。然而,客观地说,提高鼓浪屿的门票价格并非治本之道。
对于鼓浪屿的策划,王志纲显得格外慎重。他强调,要策划鼓浪屿,首先要读懂鼓浪屿,要把鼓浪屿放在全中国乃至世界的平台上称一称,找到鼓浪屿的魂,然后才能进一步考虑怎样把鼓浪屿这个“乱世佳人”打扮成“盛世佳人”。如果把其他景区比作鸟巢,鼓浪屿则是一个蜂巢,它的文化是多元的,策划应该尊重它的原生态,要因势利导,不要简单化,不要伤筋动骨,硬要把蜂巢活生生地变成鸟巢。
为什么一个弹丸之地会荟萃如此多的历史文化精髓呢?或许,当年西方殖民者把鼓浪屿视为度假天堂?又或者由于鼓浪屿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他们希望把它打造成西方文明改造东方文明的乌托邦?还有,会不会鼓浪屿恰恰是西方航道北上中国的必经之道?那么,当历史翻开21世纪新的一页之际,鼓浪屿这个“乱世佳人”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风采盛装出场呢?
当工作室的项目组漫步在鼓浪屿的怀抱中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只有一个鼓浪屿,世界也只有一个鼓浪屿。因此,对鼓浪屿的策划不仅要放眼中国,更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野下来再造。鼓浪屿复兴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护出价值,又要利用出效益,更要开发出品位;既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也需要企业和民间的广泛经营,更需要在文化艺术氛围上做足文章。
在工作室的眼里,鼓浪屿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充溢着建筑艺术之美、生活艺术之美和音乐艺术之美。
鼓浪屿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圣地,艺术殿堂”应该面向海内外,成为一个中西合璧的集海岛观光、历史体验、艺术创作和度假小镇的人间天堂。鼓浪屿不仅可以成为海内外文化艺术者的创作基地,可以成为国内外企业进行高档商务活动的场所,成为高素质人群的度假、休闲和居住基地,成为人们到此洗涤心灵尘垢、陶冶性情的修学基地,还应该成为国内外高端人群的文化体验基地。
按照工作室的设想,鼓浪屿下一步的再造计划可谓浑身都是戏。比如,仅仅鼓浪屿上的200套老别墅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通过领养的方式让它们焕发青春:通过“王员外招亲”的方式面向海内外招揽领养者;还可以整合国际、国内的资源,打造类似威尼斯电影双年展的活动或高层次国际论坛等等。
2005年6月的一天,王志纲与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就鼓浪屿的复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当谈到鼓浪屿的价值时,王志纲不无深情地说:“在经过挖地三尺的发掘之后,我们发现鼓浪屿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景点,而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奇特缩影,是整个厦门乃至福建对外张扬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一张超级王牌,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国际价值不可估量,一旦把它摆出来非同小可。鼓浪屿是历史给予厦门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鼓浪屿的艺术氛围、万国建筑以及其在中西两种文明碰撞中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是不可能再生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更宽广的战略视野、历史视野来把握,而且要用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打造鼓浪屿。”
最后,王志纲打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鼓浪屿就像一个‘乱世佳人’,虽然天生丽质,但是被逃难的人流挟持着往前涌,美丽的帽子不见了,鞋子也脱落了。好东西变成了古董,却没有变成有生命的东西。鼓浪屿原有的一些优势有的已经失去,有的正在削弱,旅游经济的深度开发迫在眉睫。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思想,我们的历史就是不断改变人们观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