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档案:论工作室十大关系(1 / 1)

作为一个志在战略咨询的策划机构,2002年的工作室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随着北京策划中心率先在城市经营领域的探索,工作室的策划业务开始逐渐跳出大盘时代,向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军。

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引领下一个**,王志纲召开了工作室三地高层联席会议,明确提出今后要“抓大放小,回归本位”。所谓抓大,就是要集中精力探索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策划实践;放小,则是舍弃那些赚钱快、相对成熟,但却没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所谓“回归本位”,则是要工作室积极应对战略时代的到来,真正担当起一个本土战略机构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在工作室2003年年初的全体大会上,王志纲再一次全面论述了工作室一以贯之的生存之道。

工作室从开创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快10个年头了。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八九年,我们就不难发现孰是孰非的关键所在。所谓十论工作室,就是谈十个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有点形而上,好像比较虚,但就是这个“虚”,决定了我们“实”的力度与厚度。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迷失方向;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在偶然中成功,但会在必然中被消灭;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不能成为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没有这个“虚”,我们工作室也许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来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凝聚力和“会当凌绝顶”的气概和能力。

快与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企业界一片高歌猛进、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一夜之间成为巴菲特,一夜之间就成了所谓的麦肯锡。许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话,就是“做不大不做”。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浮躁之气笼罩着整个业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谁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顾工作室近1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走得较慢。但是这些年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们都成了过路英雄、泡沫神仙,一个个被淘汰、消灭了,有的还成了笑柄?

我常说,在策划界,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谁为荣?坦率地说,以我们为荣。我们的“荣”,带旺了这个行业。而他们的“损”,却会直接涉及我们,此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尽管如此,我们却经历了枪林弹雨,走到了今天。蓦然回首,真有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我们不仅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稳固,而且在企业界,甚至在政府那里的口碑也越来越实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

首先,这有赖于我们工作室全体员工努力工作、勤奋上进的敬业精神,大家就像珍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维护工作室的品牌。

其次,是工作室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和节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海”,很多问题就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确,不能走错路。我们要帮别人策划,就必须先策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谓的“快与慢”,就是说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不浮躁;在一个追求短线的时代,我们追求长线;在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时代,我们追求超越俗世之“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们追求的不是多赚几个钱,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商业思想库。也就是说那些看似同这个社会、这个现实不相吻合的东西,恰恰就是成就我们的法宝。经过近十年的龟兔赛跑,兔子全死掉了,乌龟终于快到终点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今天企业界重视我们,同行不敢小看我们,政府开始重视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辩证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快和慢”的关系。

当然,这个问题也涉及每一个人。在工作室,有人成长得快一点,有人进步得慢一点,但即使是快的人,没有三年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工作室的育人模式相当独特,它不是短、平、快地培养班长、排长、连长的机构,工作室要培养的是团长、师长、军长、将军、元帅,没有三年可能吗?快的三年,慢的要五六年,有的还要像铁树开花。

大凡在工作室能够经历十磨九难而最终“出窍”的人,一般都有几个特点。第一,对工作室始终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第二,对工作室的社会形象不遗余力地维护;第三,出门在外有活干的时候绝不偷奸耍滑、作奸犯科。说实话,就是这些东西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同。

你能不能当项目总监,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客户认不认你,如果客户不认你,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用。客户认定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如果你坚决维护工作室的形象,客户会非常尊重你;如果你吃里爬外、诋毁工作室,客户会鄙视你、告发你,最后会像扔破抹布一样把你给扔掉。这是工作室一个最大的特点,因为人家买的是工作室这样一个强大的品牌,而不是买哪一个人。这也是工作室能够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要辩证、历史地看“快”与“慢”,一味图“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险地,许多企业、许多老板就是急于快发财、快致富,最后沉沦到江湖之底,再难浮出水面。凡是成功的人都属于“慢”的行列,但这个“慢”最后却成了“快”,使后来者居上。

虚与实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存在“虚与实”的争论,我们就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旋涡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击我们最多的言论就是说我们王志纲工作室只会玩“虚”的,不会做“实”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们的一些员工也动摇了。

所谓务虚与务实,就内部而言,不少员工认为我不应该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论盘存、梳理和规范上,不应该养一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战略研究人员,而应该在公司实体的运作上多下工夫。说白点,就是希望我们的业务从上游的战略策划向中下游的规划、代理、广告等延伸。有趣的是,连我们的不少重量级客户也这样认为。

大家之所以颇感困惑,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凭我王志纲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要跨半步、一步简直易如反掌。就有老板这样直言不讳地说:“王老师,能不能这样,我们出钱、出批文、出所有的关系,而你们出策划的同时,多跨半步,帮我们操作。挣了钱大家分,我相信一年下来,你们的经济效益一定比现在好。”

我非常感谢他们的深情厚谊,但我还是婉言谢绝了。我诚恳地对他们说,这既不现实,也不合适。如果我们接受了加盟邀请,就违背了我们当初创建工作室的本意,我们就再也不是一家有影响力的战略策划公司,我们再也无法真正找到“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的感觉,我们也就不可能再创造一座座丰碑,那我们就不是商业思想库而仅仅是一家会赚钱的专业公司了。

我曾多次说过,我这人并非天生与钱有仇,但是如果让我为了钱而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钱而放弃自己天马行空的自由,为了钱而抛弃自尊、自立与自强,为了钱而扔掉“创立中国商业思想库”的初衷,那我绝对不干。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会多一个二三流的老板而失去一个一流的策划人、战略家。所以我才说,我这人天生不缺钱花,但也挣不了大钱,金钱于我只是顺带的结果。

此外,如果我真的经不住**而往前多跨一步,那么,工作室很快就会散伙。因为虽说只多跨半步,但整个工作室的理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以前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大家加盟工作室是为建立商业思想库而添砖加瓦,而现在却一切都烟消云散,每个人心里、眼中都只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的——赚钱。如此一来,每个策划总监就会搭建一个专业的班子,而要不了多久,他们手下的人就会跳出去,克隆一套操作流程,自己当老板,很快,大家彼此之间就会大动干戈、兄弟相残。为什么离开工作室的员工没有成为我们的对手?这与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根本理念始终没有动摇有关。

过了这八年,再回头来看,我们才发现,这个“虚”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剂、是催化剂。当然这个“虚”并不否定“实”,我们强调的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

专与泛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有人攻击我们,说我们不专业。昨天,我看到一位热血青年的求职信,说他曾师从一个策划大师五年,掌握了一百多个开发模块,自以为功夫了得,愿意来投奔“革命”。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闯江湖的时候,带过一个“马仔”,后来他也办了一个公司,既做定位策划,也做广告、代理,现在也被称为大师了。老实说,这个人的人品还可以,只是多赚两个钱就飘了。有一次,他让我的一个助手带句话给我:“麻烦你转告王老师,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模块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个模块了,业务流程也逐步在规范化。”助手回来告诉我,我听了只是淡然一笑。

首先声明,我绝不反对专业化,但我所说的专业化绝不是常规公司自以为是的那种专业化。那种“一招鲜吃遍天”、“天旱饿不死手艺人”的所谓专业化是非常可恶的专业化。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专业人士会如此看重所谓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的“专业化”呢?他们得出结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无意间尝到了差异化竞争带来的甜头。1999年、2000年时,南方,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因得风气之先,地产业先行一步,而北方却还是稀里糊涂、懵里懵懂的,很多人就将南方已经成熟的操作手段移植到北方,于是一不小心就揽到许多活。但是,好景不长,不过一两年的工夫,北方人民也觉悟了,反过头来找工作室。

这就印证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钱的,凡是学校可以教授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王志纲工作室要成为中国智业界的强势品牌,必须是一个商业思想库,必须是一个超级孵化器,必须要极富创新能力。专业化的模块只能是鸡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为下蛋的母鸡。母鸡的培育、发展同鸡蛋的挑选、采购,绝对是两回事。鸡蛋炒了以后必须马上吃,不吃就馊了,而母鸡则不断下蛋,吃不完还可以储存起来。

现在的工作室可说海纳百川,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学广告、设计、规划的有,学营销、新闻的也有,甚至还有学文、史、哲的,这都很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吸纳。但大家千万记住,在“专”的基础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一专多能的道路,吃透了这个“泛”,再揉到“专”里面去,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未来的中国需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通才”,绝不可能是狭隘背景的“专才”。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不懂经济,但是我听得懂经济,朱镕基懂经济,让他负责经济工作就行了。”工作室是做什么的?做上游,做整合,负责战略定位,就是说是写总谱的,中下游的专业知识,只要听得懂、从善如流就可以了,绝不要陷到里面去,否则你就会“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我始终坚信,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凡是可以克隆的,永远不值钱。值钱的永远是创新,是理念、哲学及方法论上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把握住这个器,就可以开启一切,像万能钥匙一样打开每一个时代。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种新的观念去把握和整合学习。

关于区域经济及城市经营,我们虽然先行一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并不担心市场的前景以及业务量是否饱和,我所担心的只是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究竟适不适合、称不称职,能不能无愧于工作室这个品牌?你们跟省长、市长打交道的时候,能不能从善如流、左右逢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希望在座的诸君更要处理好专与泛的辩证关系。

有形与无形

离开工作室的一些员工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我们策划的许多项目都堪称经典,老板赚了个盆满钵满,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往下游多走半步、一步?我们策划的楼盘市场前景肯定乐观,为什么不做完策划、再做代理,这样银子不是收得更多吗?至于管理很简单,我们再成立一个代理公司把它管起来就行。而客户对此肯定举双手赞成——我们直接操盘,他心中更加稳当。

有人也跟我讲过,说堪称“广东第一代理商”的合富辉煌老板曾经问他工作室为什么居然会把一个母鸡养得正要下蛋时突然放弃了?不了解的人的确颇费思量:好不容易培育了一个能下金蛋的鸡,把它放弃了,岂不可惜?

我首先郑重声明,本人并非天生与钱有仇,更不是“视钱财如粪土”的愤世嫉俗之人,从哲学上讲这涉及一个有形与无形的问题。

在一般人的眼中,只有“有形”的财富才叫财富,于是他们只要发现一个实在的金矿,马上就占山为王,并通过法律手段使之迅速连锁化,从而实现产业化。可惜,这是企业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我王志纲一贯的思维方式。我常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如果我们真的产业化了,就不是王志纲工作室了,就不是中国的商业思想库了。就眼前来说,这样做我们是可以多赚点钱,但是长远来看肯定是肥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我们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在这里,我可以毫不保留地告诉大家,我们的价值在未来,我们的价值在“无形”,当别人都在经营“有形”的时候,我们却把“无形”作为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基础。今天,我们的收入、我们的工作条件、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中国绝对不算差,大家也可以在职场上进行对比。但是,要想在工作室一夜暴富则是不可能的!如果将发大财、牟取暴利当成追求的目标,就不是王志纲工作室。

公信力、号召力、整合力都是无形的,在未来一定最有价值,而这些“力”都需要我们精心培育、小心呵护。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多的产业、企业、老板、官员、学者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携手合作,那时我们的核心价值就不再是所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添加剂、催化剂与引爆器,你不用担心,其他人会用其方法来给你搭架的。

明天做什么?出版业、传播业还有教育产业都可以做。我所担心的是在座诸位准备好了吗?假如派你出去与别的机构对接,你到底能不能代表工作室?你究竟能不能成为洪常青?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脱胎换骨的洗礼。

“有形”和“无形”也是个辩证关系,我们的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源还在培育中,明天它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彰显出重大的价值。大家应该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准备好了吗?

生存与发展

说实话,工作室成立以来基本上没有遇到过生存的困扰。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我这个人生性散淡、随意,对于奢华的生活并不怎么向往,平生最大的爱好和乐趣是挑战陈规、超越自己。记得在深圳银湖水帘洞一待就是3年,开着一辆破车。有些大老板初次见我居然从那么破的车里走出来,眼珠子差点都掉在了地上。他们可能在想,这个号称“中国第一策划大师”的人原来还坐这样的车,是不是太寒酸了呀!熟悉以后,这些老板也会同我开开玩笑:你一单生意就可以坐奔驰、宝马,为什么还开这样的破车?我回应道,如果你们这么说,我干脆坐拖拉机去,难道我坐拖拉机你就不跟我合作了?

水帘洞时期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某日一群老板来银湖看我,随行人员中刚巧有一位原来在新华社的同事。不曾想他回去以后幸灾乐祸地对分社的老同事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问:“什么好消息?”他就兴奋地说:“王志纲混砸了!他现躲在深圳的一个洞里面。”

如今想起来,水帘洞已经成了工作室的“延安窑洞”了,经常有新员工会怀着虔敬的心去看看。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我这人身上不是有一股强势、叛逆之气,从而能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么,水帘洞不但不是“圣地”,可能简直就是超级笑柄了。其实,那时的我们并非没有钱和条件换一个更好的地方,而是我认为没有必要。此外,我这人天生的逆反心重,你说我的车破,我就偏要坐;你说我穷得像山顶洞人,我偏偏要住在洞里,怎样?

那时的水帘洞,好像只有一台电脑,而且人多桌子少,大家轮着坐,下雨时里面有时还漏水。有一天,坐在门边的员工发现了一棵绿色植物,好奇之下,给它浇了点水,几个月后越长越壮,原来是一棵树。于是,他就像渣滓洞里的小萝卜头一样,每次喝完矿泉水就给它浇一点,我们搬走时这棵小树居然长得老高。还有一天,从门口的水池里爬出来一条小蛇,游了进来,别人要打,我说“不准打,这是龙王三太子,打它干啥?放回去得了”。

后来一个潮州大老板来拜访我,走时他鼓起勇气对我说:“王老师呀,你这个地方是漏财的。”我问:“怎么漏的?”他说:“水就是财,可惜都从门前流走了。”我说:“是呀,水都流走了,让你们发大财,我们收点小钱就行。”

正是在水帘洞,我们才培育出工作室良好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非常强的战斗力,很多骨干都是在水帘洞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那段**燃烧的岁月,怎么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后来从水帘洞搬到东方玫瑰花园,近可观高尔夫球场、远可瞭望香港,但我的心态与在水帘洞时没有丝毫的分别。在这点上,我可以说是“不戚戚于贫穷,不汲汲于富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除了实力彰显价值外,重要的还是一个心态。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一点,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永远不会成为可以被别人左右的奴隶,该要的我会坦然受之,不该要的即使是金山银山,我也不为其所动。只要自己的内心很平和很宁静,不在乎外界怎么说,这样你反而能做成事,而且因为你很自信,最后可能就成了一段传奇。

乙方与丙方

在此,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与客户的正确关系。

目前,在国内,甲方和乙方的关系极其不平等,甲方颐指气使,好似大爷;乙方则低三下四,好像孙子。甲方一来就是四五个人,住五星级酒店,乙方得全程侍候,甲方的老婆、孩子春节要去香港、澳门,乙方全程安排;甲方有什么事情,得有求必应、唯唯诺诺;甲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乙方要懂得加汤、加料。有时我会问乙方,怎么能这样呢?他们说,都是这样的,你还不知道吗?

但是,为什么工作室同属于乙方,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呢?江湖中有些好事之徒也曾问我,你们工作室也是乙方,但为什么没见哪个老板骂你们?相反,我倒见过你们的项目总监冲着甲方一顿猛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只好说,我们既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丙方。讲到这里,我希望我们的员工以后对待客户要谦虚、客气、增强服务意识,切不可耍大牌脾气。

那么,工作室这个丙方的地位是靠什么确定的呢?

一靠实力,二是稀缺资源,没有可比性,非找你不可。我记得2001年,我与西安高科的老总段先念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坦然说道:“尽管在江湖上关于你们的传闻很多,但我想如果做常规的地产项目,我不会请你们,但是要开发大盘,全中国只有你们够资格。不瞒王先生你说,我还是第一次主动找你们这样的策划机构,平常总是大把的人排队请我,还得看我有没有时间。”

这种核心能力的培育靠的是我们异于常人的企业哲学观、价值观、超脱感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而公信力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些原则,我们从未放弃过,比如保持中立原则,与客户若即若离、不要绑在一起的原则,不说违心话的原则,不吃回扣原则,诚信原则等。要了回扣,哪来的公信力?没有公信力,怎么赢得客户的高度信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工作室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既然客户对我们寄予这么大的期望、这么信任我们,我们就更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工作室的金字招牌。工作室的发展就像修建高塔,如果基础稳健、层层用心、轻拿轻放,那么,就会越筑越高、越来越有价值;要不然的话可能会毁于一旦。这种作用现在才刚刚体现出来,未来将会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挥。

名与实

讲到名与实,我认为目前的中国企业普遍“名实不符”,或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曾经说过,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如果哪个公司在报纸上公布它的无形资产是多少亿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有形资产被掏空了,这就是典型的回光返照。无形资产犹如一个人的魂魄,而有形资产则像一个人的躯壳,皮肉、骨骼、血脉都被病毒侵袭了,魂魄何以为家?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围绕工作室的“名和实”之争从未停止过。许多妖魔化我的人说我并无多少料道,也就是“名实不符”,之所以暴得大名是因为:其一,王志纲搞策划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靠《谋事在人》包装了自己;其二,王志纲不愧为新华社记者出身,会炒作自己;其三,王志纲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运气好。听起来都很有理由。

你听了这些话会怎么办?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像阿甘一样往前跑。你跑前十米他会骂你,跑前几十米他会用石头砸你,跑前几百米他会用枪从背后打你,但只要你跑出他的射程,他就会无奈地停止攻击,这就是我的“逃出射程原则”。一个人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别想打倒你。走到今天,我相信攻击、污蔑我们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弄不好还讨人厌恶,所以只好闭上嘴巴。

其实,多年的江湖经历告诉我,如果一个企业的名略低于实,是一件好事,你会觉得很轻松,会走得从容不迫。所以,在工作室的品牌管理上,我们一直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名略低于实。

我出道之初曾遇到一位空手道大师,其气魄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打开自己的车库门,里面齐刷刷地停放着十几部奔驰、宝马、沃尔沃之类的名车,与我同去的一位老弟当时就晕了。老板很有风度地对我说:“王老师,为了表达我对合作的诚意,我车库里的车,你可以任挑一台,算我送你的。”我故意问:“哪一台都可以吗?”“当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笑着婉言拒绝了,客气地说:“谢谢老板,只要我每次来时,你派车接我就可以了。我又不会开车,拿车没有用。”与我同去的小老弟,回来的路上忍不住地抱怨我。我就对他说:“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只相信一个3岁的小孩都知晓的道理,那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非常之举必有非常之意,否则他就不配当老板。”当然,这些现象也让我思考良久。

我认为,名与实的问题要处理好,首先要有实力;第二,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工作室下一步将在个人品牌向公司品牌的转化上下大力气。作为我个人,今后在品牌的表现上主要是话语权;第三,我们要加强商业思想库的建设,我们工作室要“引领市场潮流”,就必须不断超越自我,每年做一些标志性项目并且及时盘存、梳理、归纳到位,以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出了十来本书,再有5年,我们有二十来本书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哈佛学不到”,这就是中国最精彩的案例库。到那时,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只要素质到位,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讲师,带着一身风尘、满身硝烟走上中国最神圣的讲坛。

要正确处理名与实的关系,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我们走得顺时,会有形形色色的企业、老板主动找上门来,这时要能抵住**,不能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而当我们处于劣势时,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反而应励精图治。这个社会并非人家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其实,行与不行自己最清楚。

痛与乐

我认为人生就像长跑一样,痛苦与快乐并存。说它痛苦,是因为它挑战了人的承受极限,但是一旦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可以突破极限、到达终点。此时自己征服、战胜、超越了自己,这种感觉很舒服。大凡成功的人生都是这样炼成的。我们工作室就是这样的熔炉,我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将自己主动投入其中,经过几年的煎熬、熔化、锻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于人、于己、于社会有用的人。

云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9年底~2001年,整整3个年头,云亮遭遇了工作室历史上一场最艰苦的战争——华南板块之战。这场战争要是打败了,就会成为埋葬我们的“滑铁卢”,那就说明我该彻底收山、从此退出江湖;如果打胜了,华南板块之战就成了工作室的“遵义会议”,我们就可以改写历史。

正因为关系重大,云亮的痛苦是很罕见的,而我们的客户要求之细、之挑剔、之用心也极为少见。虽然他们有个优秀的团队,但以前又没有做过地产,开始合作时,仅是沟通就费时费力。再加上云亮本身是个唯美主义者,为人严谨、认真,不善于偷懒耍滑,就更辛苦了。有一次开车,撞到别人的车屁股上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两年地狱般痛苦的磨炼,星河湾项目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万人潮下华南,满城争说星河湾”,云亮本人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连钢筋水泥标号都不懂的门外汉一跃而为地产界响当当的大腕级人物,他率领的广州公司也成为业界声威显赫的“铁甲兵团”。

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能在中国站住脚,就是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痛苦,如果没有这种痛苦的支撑,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不可能成为业界的第一品牌。痛苦并快乐着,应该成为我们工作室的信条,如果哪个人不痛苦,就要出问题。

自信与谦逊

我经常给大家讲,别人是不熟不做,我们是不熟则做;别人是做不大不做,而我们是做大则不做。很多人都没理解这里面的奥妙。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说的“不熟则做”,听起来好像很狂妄,是种过度自信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就是工作室的核心能力。我们面对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社会在高速发展。我们之所以备受社会尊重、被老板所追捧,就是因为我们是一支探险队,是一个领航员,是一架预警飞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成为社会上的稀有资源,才有市场价值。如果是熟的还要你干啥?老板们只要他熟了,就绝不会花冤枉钱请你,之所以请你是因为他不熟。所以,王志纲工作室的核心能力就是不熟则做,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出新的思路。这不是狂妄而是自信,这一切得益于工作室的方法论。当然,像“大势把握,理念创新,策略设计,要素整合,顾问监理”这样的工作方法,许多人偷师学艺偷到了也没用,因为他偷到的只是口诀,而内功他是偷不到的。

所谓自信,按照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种自信,得益于我们对整个中国、整个企业界、整个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如果连我们都找不到路径解决问题,那别人也就无能为力。反过来说,企业家愿意花这个钱找你买未来,是因为他找不到领路人了,最后只好来找你。许多老板都对我说,他们是要向工作室买信心、买方向。自信是我们生存的前提,但自信不等于狂妄,而是要不断地学习,特别是在战略上、哲学上、方法论上,一定要像庖丁解牛一样。

自信和谦逊是一对孪生姊妹,谦逊是不懂就不要装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谦虚的关系,有三点大家要切记:第一,教学相长,不断地学习,切记不要不懂装懂、胡说八道,从工作室的方法和方向出发,好好沉淀。第二,吐故纳新,做房地产策划,千万别陷进功能的陷阱,一定要把一些老知识吐出去,换一些新知识进来。第三,工作室历来主张做事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在行业即将洗牌之时,大家一定要跟上来。这绝不是赶时髦,而是对未来的一种判断。未来5 ~10年,中国肯定是城市经营的时代,届时工作室的很多内存要发挥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房地产,而是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房地产,通过这种把握我们可以站得更高、能够整合的空间更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宽与严

大家都知道,工作室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完整的说法是“无为而治治圣人”,前提是你必须是圣人,如果你不是圣人,是不会“无为而治”的。因此,工作室的管理表面上看非常宽松,但是骨子里却异常严格,严就是如何成为圣人。如果我们能把这两者协调好,我相信我们就会快乐地享受冲浪的乐趣,引领市场潮流,创造快乐的智慧,享受智慧的快乐。

为此,主观上我们会竭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但客观上,我希望每一个员工能很好地把握宽与严的问题,如果这个辩证关系把握得好的话,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圣人。

这是一个千年未遇的伟大时代,也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时代,我希望在座的诸位能同流而不合污、和光而不同尘,珍惜时间、善待自己、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无愧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不管你在工作室干上两年、三年,还是五年、八年,一旦有一天走出去,如果能够素面朝天、信心百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我会很欣慰的,因为工作室对你的培养没有白费,就像一个产品进来的时候是黄铜,出去的时候就变成了黄金。如果你们能伴随工作室事业的发展,不断地往下走,能够在新的平台和层面上去发挥自己,那是更好的选择,你就可以见证工作室在中国这个过渡时期所能创造的辉煌。

我们可以想象,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中国绝对会产生自己的兰德、麦肯锡、罗兰?贝格。是不是我们,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绝对是候选人之一。如果真的那样,大家一定庆幸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