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与时俱进(2002-2003年)(1 / 1)

王志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善于捕捉机遇,更要勇于拒绝**。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当他介入一个行业时,就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不一般的动静,但当他在这个行业已经过足了“瘾”的时候,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换个航道,开始一段全新的里程。对他来说,无论是在社科院研究学问还是当记者行万里路,无论是做电视还是做策划,都仿佛只是一个过程,下一个彼岸在哪里?也许答案就在这匆匆的行走之中。

有什么样的领头人,就有什么样的团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2001年的华南板块之战彻底打出了工作室的威风,此役过后,应南中国一家地产大鳄的邀请,工作室的一支小分队悄悄进入北京。出乎意料的是,等待工作室去破解的课题已经开始超越地产大盘开发的范畴,一批带有浓厚城市和区域色彩的项目和企业敲响了工作室的大门,种种后大盘时代的新变化、新需求——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园区开发、旅游经济、商业地产、城市运营商、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引擎打造等一系列全新的课题扑面而来,而要想富有成效地攻克这些新的课题,已远非一个大盘时代所能概括,工作室突然又面临着新一轮的理论探索和更艰苦的精神跋涉。

此时此刻,摆在工作室面前的似乎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乘胜追击,继续引领地产策划之潮流,在大盘时代的田野上不断收割胜利的果实;另一条路则是与时俱进,向一个更广阔同时也更复杂的领域进军。如果是站在纯粹公司化的角度看,选择后者无疑是不明智的,这不仅意味着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商业利益,同时对工作室的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结构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王志纲再一次做出了大胆的选择。作为工作室的领路人,站在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的新高地上,他仿佛预感到了又一个时代的来临:“战略时代终于到来了,我们为这一天已经整整等了8年!”在工作室的一次会议上,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2002年年终,正当很多地产同行以为工作室要再续传奇之时,王志纲在深圳总部召开了三地高层联席会议,提出工作室今后要“抓大放小,回归本位”:所谓抓大,就是集中精力探索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和进行策划实践;而放小,则是指舍弃那些好赚钱却没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所谓“回归本位”,则是工作室要积极应对战略时代的到来,真正担当起一个本土战略策划机构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在其后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从蠢蠢欲动的大北京到风生水起的上海滩,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西部到蓄势待发的中部地区,从亟待振兴的东北经济圈到跃跃欲试的胶东大地,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香格里拉到西岭雪山,从千年古都到天府之国,在城市中国的大地上,工作室几乎踏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躁动的角落,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向这家民间的战略策划机构伸出了橄榄枝。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6月,成都市政府与工作室签订了《关于大成都城市发展与经营战略纲要》的委托协议,这也是工作室历史上第一次接受一个副省级城市关于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委托。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紧张会战,工作室将成都置于整个中国城市经济的大格局中,深刻分析了未来的成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大成都的“魂”是什么、成都的城市经营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个性化之路以及成都与重庆、西安的战略关系,如何看待休闲和休闲产业等问题,最终提出了“西部之心,魅力成都”的战略定位,并围绕此定位构想了一系列的策略、创意和措施。两个月后,中共四川省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隆重召开,在新任市委书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作室的很多研究成果被采纳其中。

从地产策划到城市经营,对工作室来说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也意味着一场新的征途和跋涉。当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城市运营商开始邀请工作室时,王志纲和他的团队再一次扮演起了“破冰船”和“引水员”的角色。然而有谁又会想到,就在几年前,当策划界一片凄风苦雨之时,有人迫不及待地宣告了“老师下课吧”,但事实让那些预言者一次次感到尴尬。然而这一回,王志纲似乎真的是“下课”了,不过惟一的不同是,这一回是他主动选择了“下课”。

有意思的是,当工作室这个从市场上打拼出来的“野生动物”闯进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领域时,在这个其实是学院派的传统领地上,工作室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怯场”,反而却显得格外自信和有底气。

实践证明,工作室10年来的市场磨炼所沉淀下来的方法论、一个个经典案例的积累以及不断创新的渴望和追求,都在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的新平台上释放出了新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