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介绍几种常见伤病的处理方法:1.瘀伤和创伤
(1)瘀伤(扭伤)
瘀伤是指血液聚集于软组织(肌肉、皮肤或脂肪),病因为对身体直接打击、撕裂性运动(如扭伤)、自发性出血(血管破裂或渗漏)。对于扭伤,处理应遵循RICE原则,如下所示,R表示Rest(休息)。
瘀伤后48小时内应冷敷或冷水(如溪水)浸泡(I=Ice),每10分钟冷敷一次,至少冷敷1小时,这样可减少肿胀,有助于减轻疼痛。但是不要把冰块直接放在皮肤上,避免冻伤。
如果迅速肿胀,可加压(C=Compression)包扎,在包扎外冷敷。
将瘀伤和肿胀部位抬高(E=Elevation)超过心脏可进一步减轻肿胀。
48~72小时后可进行湿敷或干热敷,这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变色。另外,目前所有的外敷药物都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2)擦伤等小伤口
用肥皂水、碘伏等擦洗干净,除去所有污垢,避免感染。清洁干净后,使用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和无菌敷料覆盖。创可贴属于应急处理,实际没有太多消毒的作用,且不透气。
(3)撕裂伤等较大伤口
先止血包扎,待至少60分钟后再用有压力的清水或者生理盐水清理伤口。
一定不能使用聚维酮碘液(碘伏)冲洗眼睛;双氧水和其他消毒防腐剂也对人体有害。若伤口有油脂,应使用肥皂和水清洗,再用水清洗。切勿冲洗较深的刺伤伤口,因为这样可能将**和污染物冲入更深组织。处理完后,送至医院缝合伤口。
(4)刺伤
对于较小的异物,可直接将其取出,伤口不深的话,可以进行清创(方法同擦伤)。由于血流能清洗伤口的细菌,因此应挤压伤口促进少量流血。注意保持伤口开放,以促进愈合。
对于较大的异物导致的较深伤口,不要试图取出异物、清洗伤口,否则可能引发大出血,而是应用衬垫或者绑带包裹伤口,固定异物,有必要的话,将异物外部部分剪短,然后尽快送医。
2.温度引起的伤害
(1)烧伤(烫伤、晒伤)
烧伤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三个级别:I度烧伤:表皮烧伤,例如,轻度或中度晒伤,常伴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红但没有水疱。大面积烧伤可能会出现发烧、虚弱、战栗、呕吐等症状。
II度烧伤:表皮和部分真皮烧伤,包括汗腺、毛囊及小血管。严重晒伤可能导致真皮损伤。大面积烧伤可能导致体液流失和失温。
III度烧伤:整个皮肤层烧伤,且可能伤及肌肉、骨骼等,可能会看到小血管。一般没有痛觉,这是因为神经已被破坏。III度烧伤需要皮肤移植才能得以康复。
对于I度烧伤,可用冰凉湿纱布在皮肤上敷10~20分钟。突然烧伤(如烫伤)可立即用非常冷的水帮助缓解。局部皮质类固醇药膏或油膏对治疗烧伤伤口无用。如果皮肤上没有水疱,可使用润肤霜(如凡士林),这样有助于舒缓皮肤。芦荟凝胶或芦荟液可能可以促进大面积I度烧伤愈合。
对于II度烧伤,需要用干净冷水轻柔地冲洗,去除松散灰尘和皮肤。如果有异物粘住衣服,不要强行撕开,剪掉创面周围衣物即可。冷敷10~20分钟(干净凉水浸泡也可)。干燥后,可用消毒药膏(如磺胺银软膏或莫匹罗星)涂抹,用无菌敷料覆盖,每天更换。不要使用任何类固醇制剂,这样会阻碍伤口愈合,导致伤口感染,加大疤痕。不要弄破水疱,除非有感染或者有脓。不要急着清除烧焦的皮肤,等待其自然脱落即可。
对于III度烧伤,用无菌敷料覆盖后尽快送医处理。
对于大面积烧伤,不要用湿敷料,以避免失温;由于会迅速失水,因此应让患者小口足量喝补液盐。
(2)中暑(热衰竭)
中暑和热衰竭是人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中,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引起的体温调节障碍。热衰竭体温可达40.5℃,中暑的温度更高。一旦超过41℃,人的身体将失去体温调节能力,体温将迅速升高。因此,在发生中暑时,应尽快降温至38℃以下,并采取以下措施:停止运动,让患者远离高热物体、避免太阳直射,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
用大量碎冰和水给患者按摩。如果碎冰有限,则包好放至腋下、颈部后面、腹股沟冷敷。如果没有冰,应使患者保持湿润并大力煽风。对于温度很高已经危及生命的情况,可能需要全身浸泡在冰冷的溪水中才有效。
由于散热需要蒸发大量水分,因此应当注意补水。
建议在三四小时内每30分钟检查一次体温。
(3)晕厥(热晕厥)
晕厥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终都是因脑部供血不足而眩晕。热暴露时,人体皮肤血管适应性扩张以将过多热量散出,超过正常比例的循环血远离中央循环,导致脏器供血不足,包括大脑。长时间站立、贫血、发热、低血糖或者急性损伤也都可能导致晕厥。
热晕厥患者应在水平位置休息15~30分钟,不能坐下5分钟后立刻站起。由于血液回流至大脑,一般患者会很快醒来。鼓励饮用适量冷甜**(如运动饮料),在之后的活动中应避免脱水、漏餐或站立过久,避免进一步发作。
(4)冻伤
冻伤是组织冻结造成的伤害。除低温暴露外,烟草、酒精、血管疾病、着装过紧、高龄等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疲劳、潮湿都可能导致冻伤。在山上的时候建议不要喝酒,因为饮酒后感受到的热实际上是皮肤上的毛细血管扩张、热量散失的结果,会加重冻伤。
冻伤可按严重程度分。
I度冻伤:麻痹、红肿,没有组织缺失。
II度冻伤:表层起疱,疱中有黄色或乳白色**,四周红肿,有少量组织缺失。
III度冻伤:深层起疱,疱中是紫色含血**,伴随组织缺失。
IV度冻伤:损伤深达肌肉、骨骼,可能导致肢体坏死。
对于冻伤,快速复温是标准疗法。但如果无法持续复温,则不要贸然解冻,防止更严重的再次冻伤。首先移除紧束的首饰和湿衣物,换为干燥衣物。
将冻伤部分浸泡在40~42℃热水中,不要太热以防止烫伤。换热水时,先移出受伤部位,测试好水温后,再重新浸入。完全解冻至恢复知觉通常需要30~45分钟。不要大力揉搓或借助篝火、露营火炉、汽车尾气等复温。
快速复温后6~24小时可能会出现水疱。不要弄破这些水疱,用松软的无菌绷带(可涂芦荟水、凝胶或乳霜)保护解冻后的皮肤,在脚趾间垫上无菌棉或羊毛毯,用宽松绷带固定,然后送医。
注意:
预防冻伤的方法有:穿衣以身体温暖为前提;保持衣物干燥;不要用**皮肤触碰纯金属;寒冷环境多动;涂防晒乳霜或润滑脂预防风伤;保持充足水分、足够饮食;不要在冰冷天过度冲洗皮肤,如果过于干燥,可涂凡士林软膏;不要饮酒、吸烟;修剪指甲;避免在极端天气下做运动。
(5)失温
失温指的是人体的核心温度过低导致无法正常维持体温的现象。当体温低于35℃时,人体就无法通过寒战来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如果不能及时复温,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在治疗时,第一个原则是怀疑。判断低温状态最有可能的线索是精神状态改变,如对活动失去兴趣、跌跌撞撞、胡言乱语甚至出现幻觉。第二个原则是测温。如果条件允许,应使用刻度为23.9℃~40.5℃(75℉~105℉)的低温温度计,最可靠的是直肠测温,尽管不易操作。
应当保护伤者免受二次寒冷。同冻伤一致,应去除湿衣物,换为干燥衣物,或睡袋、隔热垫、泡沫包装、毛毯甚至报纸。可以用热水瓶(衣物包裹防止烫伤)对颈部、胸壁、腹股沟等位置热传导捂热。不要通过剧烈运动、揉胳膊和腿、直接浸泡温水复温(此处与冻伤处理不同),这些粗暴的方法可能导致心脏纤维性颤动,无法有效泵血。同时尽快寻求救援。
3.其他伤病
(1)水疱
穿着不舒适的鞋及长途徒步和爬山容易使足底起水疱。以下是一些预防水疱的方法:如果穿新鞋,应当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磨合;老茧和脚趾甲应该保持修剪;可以穿两双袜子,内层光滑、紧而薄,外层厚、编织的,目标是使皮肤与袜子的摩擦转移至袜子之间;避免污垢、砂石进入袜子中。
当出现水疱后,如果未破,最好保护疱囊,然后用小的创可贴或黏性小垫覆盖。可对水疱进行引流:用酒精清洁皮肤和别针,然后用别针在水疱边缘刺小孔(而不是一个大洞),用手指轻轻挤出水疱液。但不应对深至胼胝层的水疱进行引流,这样可能会带入细菌感染。
如果水疱流出暗色**或者皮肤红热、向心脏方向出现红线,则表明发生了感染。如果水疱破裂,也有感染的风险。此时应当完全敞开,用小剪刀或利器小心划开水疱,清除坏死皮肤。然后按照类似处理擦伤的方式进行包扎处理。
(2)抽筋
抽筋(肌肉**)常伴随肌肉过度负荷或水和盐分的缺失。治疗**需要温和的运动、按摩,进行相应肌肉的伸展运动,补充水和盐分。建议在剧烈运动前和运动期间及时补充电解质(补液盐、运动饮料等)。
(3)疲劳
严格来说,疲劳(嗜睡、疲倦、劳累、全身乏力、运动耐力降低)不算一种伤病,但是可能是某种疾病或功能障碍对一个人能量级别削弱的迹象。
在户外活动中,开始状态良好但随后感觉疲劳的人,应仔细检查是否有失温、中暑、高原疾病、感染、精神抑郁、贫血(眼见内黏膜苍白、甲床苍白、皮肤蜡黄)、脱水或饥饿等症状。如果还伴随呼吸急促,在原因不明前,请不要远行。突然发作的疲劳也可能是心脏病发作。
如果出现疲劳,应至少休息12小时,保证摄入充足食物,注意防止脱水。
(4)动物伤害
不同动物的伤害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动物咬伤的第一原则是进行彻底清创。可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用力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冰块,可进行冷敷。对于开放伤口、刺伤伤口,按照前述方法进行处理,包括消毒等。
对于蛇咬伤,彻底的治疗方法是抗蛇毒血清的使用。被蛇咬后不要惊慌,大多数咬伤甚至毒蛇咬伤都不会导致医学上的毒液蛰入。应尽快送医,注意避免无畏的活动加速可能的毒素扩散。可以采用压迫固定法抑制可能的毒素扩散——用绷带简单包扎整个肢体,并用夹板固定。如果可能的话,识别蛇的种类或拍摄蛇的样貌,但不要浪费时间抓住或杀死蛇,除非蛇已经被当场打死,那么可以将其放入容器内带至医院。
对于昆虫咬伤,如蜜蜂,应做好应对过敏反应的准备。残留在皮肤上的蜇针应当用镊子或手指尽快移除。如果出现重度局部反应,应送往医院治疗。
对于哺乳动物和蝙蝠类的抓伤或咬伤,除了基本的止血、清创外,还需用碘伏消毒以尽可能杀灭狂犬病毒。狗、猫、狼、狐狸、臭鼬、蝙蝠、旱獭是最常见的狂犬病毒携带者。应尽快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注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
(5)骨折
骨折可分为单纯性骨折(一处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也可分为闭合性骨折(皮肤未受损)和开放性骨折(皮肤裂开,骨头可见)。无论何时,如有明显外力导致如下损伤,应当疑似为骨折或脱臼:听到断裂或破裂声,伤者不能移动或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变色、变形等。可以与正常肢体比较,例如,伤者的另一侧对称的肢体。
所有骨折都可能导致一定量的失血。即使肢体循环正常,也不要采取不必要的推拿手段治疗,避免骨骼、神经、血管的更多损伤。对于开放性伤口,应该按照较大破损的伤口处理办法止血、包扎、清创等,清创时不能太用力。按照前述方法用夹板固定。有一些复位的方法,但对于非专业医疗人员还是建议不要进行复位,而是送至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6)其他疾病
户外运动中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疾病(如腹泻)、上呼吸道疾病、高原疾病,可能伴有感冒、发热等。这些疾病的治疗需要服用一定量的药物,可以查阅更专业的书籍进行了解,此处不进行详述。
思考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则请改正:a.户外急救应该首先不顾一切地抢救生命。
b.当受伤者较多时,应当先处理容易处理的,再处理难处理的。
c.对于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受伤的、影响队伍行程的,应当当场予以批评。
d.在搬运伤者时尽快搬运,不要在意伤者的姿势、状态,这是浪费时间。
e.感冒只是很小的疾病,不必太在意,撑一撑就过去了。
2.户外急救的基本流程包括哪几个部分?
3.判断伤情时应当检查伤者的哪些情况?
4.简述检查呼吸和心跳的办法。
5.心肺复苏术包含哪几个部分?
6.创伤急救的四大技术是什么?
7.简述螺旋形包扎的方法。
8.如何制作简易担架(举出一例即可)?
9.简述扭伤、刺伤、中暑、抽筋的处理办法。
10.什么是失温?
11.预防脚底水疱有哪些办法(举出两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