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永和十年(354年),荆州刺史桓温奉命统兵北伐前秦,驻军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眼看长安指日就可攻下,但桓温却按兵不动了。
这时,一个贫寒出身的隐士,从华山赶到桓温的大营求见。
桓温请他谈论对时局的看法。此人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暗自称奇,要此人出山南下,做自己的谋士。但此人通过此次面谈,已经认定桓温不是自己要找的老板,于是拒绝了桓温的邀请,回去继续隐居读书了。
此人便是被称为“一时奇士”的王猛。
01
桓温北伐之时,天下大势有利于东晋。
彼时,后赵政权的领袖石虎去世,亲族不睦,互相残杀,使得原先趋于稳定的北方地区再度陷入混战与分裂中。以函谷关为界,往西的关中地区崛起了一个由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而东边,则归了石虎的死对头、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
对于偏安一隅的东晋而言,这无疑是光复祖宗旧业的大好时机。
众所周知,东晋延续了西晋司马氏的血脉,而西晋王朝在北方两座最重要的城市——洛阳和长安,都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帝王印记。
桓温大军的到来,令北方的中原遗民无不欢欣鼓舞。百姓以箪食壶浆慰劳官军,希望桓温能带领东晋部队收复长安和洛阳,光复汉人的天下。
王猛生逢乱世,出身贫寒,自小便感受到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在他心中,若有一人能结束乱世,乃天下之幸。
正是抱着寻找能够统一天下之人的目的,他来到了桓温的军营。
桓温有意考问王猛,称自己不远千里,奉天子之命前来收复故土,百姓们都无比认同,为何世居关中的地方豪强却无动于衷,是不是他们不想配合?
王猛答道,非也,您这大军都压到灞上了,去长安不过一步之遥,结果您按兵不动了。那些关中豪强或许有意扶助官军,可是他们还没看到您下一步的作战意向,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啊!
王猛的话,戳中了桓温的内心,但他只是点了点头,称赞王猛的见解异于常人,并未表示明确的意见。也正是这一举动,让王猛明白,桓温或许并非明主!
一个月后,在前秦将领苻雄的打击下,桓温被迫撤出关中,返回南方,东晋王朝的北伐以失败告终。
临走前,桓温对王猛许以鲜衣怒马,邀请其南下。
王猛不为所动,他在等一个“对”的人。
桓温大军南归一年后,王猛终于在北方纷争中,等来了属于他的明主。
那时,与桓温对峙日久的前秦高祖苻健驾崩,前秦的政局出现了急剧动**。继任前秦皇位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此人在位期间,只要做梦梦到大臣谋反,醒来后便将大臣全族灭掉;还经常因所谓的星象有异,将身边的人一个个虐杀。
身为前秦皇族,苻生的兄弟们人人自危。
为防止苻生对自己下手,同为前秦皇族、在民间颇具声望的苻坚打算先下手为强。他专程请教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出谋划策。而吕婆楼对于苻坚举事的成败,无法完全笃定,所以向苻坚推荐了王猛,称对方有不世的谋略,可为殿下鞍前马后效劳。
苻坚赶紧派人请来了王猛。
两人一见如故,苻坚甚至将王猛比作当代诸葛亮,声称自己和当年的刘备一样有福气,能得王猛这样的奇才辅佐,真乃如鱼得水。
不久,在王猛的协助下,苻坚成功发动政变,推翻了苻生的统治,自号“大秦天王”。
苻坚即位后,王猛出任中书侍郎,参掌机要。
前秦天王苻坚相继攻灭前燕,出兵西拓,北取代国,南逼东晋,渐次成就统一北方的霸业。而王猛在苻坚的授权和充分信任下,终于从一个“职场小白”变成一代名相。
02
王猛终遇苻坚,固然有慧眼识明主的本事,但在职场中懂得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同样至关重要。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隋唐年间的名将屈突通了。
隋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隋,隋朝早已名存实亡。而此时,受隋炀帝所托的屈突通,还在长安二十四小时兢兢业业守护留守的代王杨侑(即后来的隋恭帝)。
作为当时少有的猛将,屈突通出身于一个勇武之家,与弟弟屈突盖一起,在隋末乱世中均有赫赫威名。时人因兄弟俩的刚直和铁面无私而盛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在得知隋炀帝再度东巡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奉命镇守太原的李渊父子果断起兵,宣布讨隋。由于准备充分,李渊父子率领的唐军连战连胜,很快进抵河东地区(今山西西南部一带)。
军心离散之际,屈突通的处境尤为艰难。为了不让上边怪罪他拥兵不进,屈突通决定派出小股部队袭扰唐军,而他自己则固守前线,以拒唐军。因其善于守城,唐军始终未能从正面越过他,染指关中一步。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隋军在各地节节败退,屈突通的死守也变得毫无意义。
屈突通所率领的骁果军多为关中子弟,在关中陷落后,他们不愿随屈突通东去,全都扔掉兵器。
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再三跪拜,并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天地神祇,实所鉴察。”然后,他选择归降,被押送长安。
李渊并未因屈突通是隋朝最难啃的一块儿硬骨头而记恨他,反而摒弃敌我对立的矛盾,主动表示:“屈突通乃隋朝忠臣,宜受重用。”随即,拜屈突通为大唐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委以重任。
之后,屈突通跟随秦王李世民攻灭薛举、刘武周,平王世充,为大唐江山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为表其功,登基称帝的李世民对屈突通礼遇有加,在凌烟阁落成之际,作为两朝重臣的屈突通也图形其上,位在第十二,功高于柴绍、程知节等人。
假如屈突通没有遇到能够尊重和接纳对手的李渊,那么,他或许会在押赴长安后被处死——虽然也可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但终归没有了后面的功业,难免可惜。
03
五代乱世,有一个人堪称“打工皇帝”,闭着眼睛,不用做选择,却始终稳居高位,屹立不倒,最后还全身而退。
此人名叫冯道。
冯道一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服务过的皇帝几乎贯穿了整个五代时期。诸如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等,都曾是他竭力维护的“老板”。
在战功吃香的时代,冯道却无意于沙场征战,日常除了上下班,就是“负米奉亲,披诵吟讽”,无非就是吟诗作对,针砭时弊,自娱自乐。
但冯道还是很有责任心的。当看到自己的“老板”刘守光在对抗后唐李存勖的过程中犯错时,这个“打工仔”还是很诚恳地向上反映了战争双方的利害关系。
只是,对于平常只会抄抄写写的冯道,刘守光根本看不起,他将多嘴的冯道关了起来。
直到刘守光兵败,冯道才迎来仕途上的第二春。在李存勖亲信张承业的举荐下,冯道进入后唐工作,并在数年间,凭借自己的学识一步步攀上了权力的巅峰。
后唐覆灭后,失去铁饭碗的冯道被命运分配到了“儿皇帝”石敬瑭的手下做事。
那时,在后唐做到宰相地位的冯道已非寻常的“打工仔”,自然,石敬瑭用他也绝非寻常之事。他那温吞的性格以及平和的处事方式,成了石敬瑭谄媚契丹政权的“最佳工具”,而这些,也是后世戳冯道脊梁骨的主要原因。
对此,冯道本人并非不清楚。
当得知自己在世人面前毁誉参半时,这个出了名的“打工皇帝”只是寥寥地说了句:“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
在冯道看来,即便世间圣明如孔子者,仍无法逃避被人诋毁贬低的命运,他冯道一个不值一提的“打工仔”,实不必如此为声名之事担心。
不过,他很清醒,骂名可背,天下苍生也必须救。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的耶律德光打出救中原百姓的旗号,大举南下,灭亡后晋,冯道再度失业。
对于此前多次出任两大政权“友好使者”的冯道,辽太宗耶律德光并不想杀他。
于是,在耶律德光和冯道的会面中,被迫跳槽多次的冯道不卑不亢地与“胜利者”耶律德光展开以下对话:耶律德光:“你为什么来见我?”
冯道:“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你是何等老子?”
冯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耶律德光:“天下百姓,如何得救?”
冯道:“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耶律德光)救得。”
此次对话之后,冯道卑躬屈膝的小人面目不幸被坐实,但中原百姓也因他的卑躬屈膝而免遭屠戮,或许对于冯道而言,这就足够了。
在那之后,冯道又出任后周宰相。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在遇到人生中的第十一个皇帝——后周世宗柴荣不久,这名乱世中的不倒翁,死于天下一统的前夕。
此时,他的老板柴荣正计划用三十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和乐统一的世界。可惜柴荣寿短,历史将天下一统的重任,交给了另一位“打工人”——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