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乌蒙的儿子(1 / 1)

爱心向阳 罗鸣 2071 字 1个月前

英雄壮举是偶然的,英雄行为却是必然的。徐洪刚之所以能成为英雄,从小英雄形象就烙在他的脑海。在他生长的那块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印……

乌蒙山,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乌蒙山,这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1971年,阳春三月。夜。

在乌蒙山尾部的彝良县洛旺乡的一个高山腰间,一座茅草农舍里正在降生一个新生命。

这座农舍的男主人姓徐,他的妻子姓袁。徐妻将要分娩,正在**发出一阵阵令人六神无主的呻吟。

房屋的一角蹲着一个大山汉子,他用力扯着蓬乱的头发,一张喜悦和忧虑交织的脸上,露出有力用不上、只好无可奈何地等待的表情。

房外,哗——哗啦——哗哗啦啦——下着大雨,春雷声声不时从远方传来。

一道电光闪亮。咔嚓——春雷惊响!

哇——婴儿落地。

大汗淋漓的产妇痛苦而轻松地睁开了双眼。

大山汉子赶忙跑过去,急切地抱起刚落地的婴儿,紧接着惊喜地大声叫嚷:“是个儿子!”

雨声慢慢地停了,山水流淌的声音却越来越大。

当过解放军的大山汉子,挖空心思,终于挤出两个字——洪刚。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既像山洪一样浩**,又似钢铁一样刚强。

这夜生下的婴儿,就是当今——时代英雄徐洪刚。

徐家里很穷。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徐洪刚长到四、五岁时,便能帮助家里干一些活,跟在父母身后,上山割草、拾柴……

徐洪刚长到了7岁,这是一个上学的年龄。可大山的孩子,读书不易,上学要翻山过河,加之徐洪刚家境贫穷,这年开学了,他还没有背上书包。

一天,洛旺乡高坎小学老师李卓林,专程来到徐家,做通了徐洪刚父母的工作,他这才背上书包,走进了传播文明的殿堂。

刚入学时,徐洪刚仍然保持大山孩子“野”的性格,站不直、坐不稳,还不时地在课堂上搞些“小闹剧”,课间休息喜欢与同学们打打闹闹……

上三年级了,10岁的徐洪刚渐渐地懂事了许多。

一次,学校组织观看《从奴隶到将军》的电影。看过之后,老师告诉同学们。电影中的主人公罗霄的原型,就诞生在我们的家乡,他原名叫罗炳辉,从小就参加了革命,后来成了我军的著名将领。

徐洪刚从老师的讲述中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的故事,使他树立了要好好学习,长大了立志报国的宏愿。

一天,徐洪刚打听到罗炳辉的一个本家是他的同村,他便去罗家串门,打听罗将军的战斗故事。

罗炳辉的孙女在县政府当了领导后,经常和在县人武部工作的丈夫,到村里看望这户本家。每当这时,徐洪刚便来缠着他们夫妇讲一些罗炳辉将军的故事。他那追根究底、无休无止的提问,经常让罗将军的孙女回答不过来。

从此之后,徐洪刚仿佛长大了,学习也非常刻苦,很讨老师喜欢和信任,并渐渐地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不久徐洪刚当上了班长和少先队中队长。他带领同学们经常到村里五保老人家里打扫卫生,背水砍柴……干完活后,他们又“纠缠”着这些从历史走过来的老人,讲述当年红军长征经过乌蒙山的战斗故事。

徐洪刚特别喜欢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这首诗,尤其是“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这句写家乡的诗。

在一个假日里,徐洪刚约了几个同学一起,翻山越岭地跑到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地方,亲身体会到了红军长征时的艰辛。

彝良县,生长徐洪刚的家乡。

乌蒙山,哺育英雄战士的红土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这里哺育了一代文一代的优秀儿女。

——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慷慨就义的——工运先锋刘平楷烈士;

——从奴隶成为我军著名将领的罗炳辉将军;

——勇斗歹徒而光荣献身的民兵干部孔凡松……

乌蒙人民把这些英雄编成故事、歌谣,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

革命的种子在徐洪刚的幼小心田已经萌芽、生长。

英烈的光辉形象,成了徐洪刚崇拜、模仿的偶像。

徐洪刚在生他养他的红土地上,留下的一串串清晰足迹,伴随着他那英雄的壮举闪闪发光。

徐洪刚的家,住在一座大山的山腰。抬头仰望,青山莽莽,山巅丛丛;低头俯视,滔滔的白水江在山下转了个弯,才依依不舍地绕着山谷逶迤而去。

白水江的支流洛泽河,从徐洪刚的家门前流淌而过。站在洛泽河边,人们仿佛看见一组特写镜头——

六月的大山,被倾盆大雨洗了个澡,红土的泥沙染红了山水,顺山而下,涌进了洛泽河,注入了白水江,波涛滚滚地向东流去。

暴雨过后的洛泽河,仿佛被老天激怒,只见它敞开胸膛,狂吸着咆哮的山水,翻滚出股股漩涡,淹没了两岸的青草,吞噬了河上的石墩。

上学的路被洪水淹没,孩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河水吓住了,站在河边茫然环顾,焦急万状,有的索性背起书包,高卷裤腿,打道回家。求学心急的学生,望着滔滔河水哭了起来。

徐洪刚来了,他劝住了同学,脱下了长裤,下河试了试水的深浅,然后返回岸边,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背过了河。

七月的一天,张阿婆赶洛旺街返家。可是,河墩已被水淹没,当她正在一筹莫展、焦急忧虑的时候。恰好徐洪刚放学回家来了。

“张阿婆,你等谁?”

“我……过不了河的。”

“没关系,我背你,阿婆。”

“这可使不得,哪有男娃儿背女人的。”

“现在都是新时代了,还管那些旧规矩干嘛。”徐洪刚便蹲在地上,背起张阿婆小心翼翼地过了河。

诸如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唯有那流淌不息的白水江、洛泽河记得清清楚楚,永不忘记。

白水江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1984年7月18日。

这天下午,上初一的徐洪刚和同学们在江里游泳。一个叫李明的小学生不慎滑入深水区,拼命挣扎。

大伙见状,一片惊恐,急得大声呼喊:“李明落水了。”

已经上岸穿好衣服的徐洪刚,闻声一看,见状紧急,便“咚——”地跳入河中,飞快地游了过去,托起李明的左臂,连拉带推地向岸边游去。

突然,一股激流打来,徐洪刚被浪头呛了一大口水,连同李明一起沉了下去。幸亏他水性好,经过拼命挣扎,他们终于露出水面。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才和李明一起脱离了险境。

9年后的一个秋日,躺在医院养伤的徐洪刚,忽然从病床前桌子上的收音机里,听到一个亲切感人的声音:“徐洪刚哥,我是你救过的弟弟李明,原谅我不能前去看望你。在这里,我把《好人一生平安》这首歌,献给你,祝你早日康复,重返部队。”

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

伴随着深情、柔和的旋律,往事浮现在徐洪刚眼帘,激动的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滴答滴答地滚落出来。

俗话说,“人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种说法虽然并不全面,但对于徐洪刚来说也许恰如其分。

徐洪刚从小就有着人生梦想的崇高追求。他学英雄,做好事,是从小就养成的良好习惯。

山里人为了防盗,喜欢养狗,而小同学又多数怕狗。因而,每当上学、放学的时候,徐洪刚总是叫同学们与他一路走。

在路上,徐洪刚总是走在最后,给同学们壮胆。

有一次,徐洪刚家里给他一元钱买练习本。当他听说有一位同学生病了,就把钱拿去买了白糖,送给生病的同学,并帮助他补习了耽误的功课。

在学习上,徐洪刚是相当刻苦和努力的。

读初中时,本来是住校。但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徐洪刚就坚持每天走读。学校离家虽说只有5里路,可这5里路并不是宽敞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的山路。

每天来回跑几次,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没有顽强的毅力是难以坚持的。可是徐洪刚却数年如一日,无论是天晴下雨,盛夏隆冬,他都没有耽误上学。

徐洪刚在读初中三年中,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两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徐洪刚15岁那年,家中想着他长这么大了,还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裳,就卖了一头猪,买了一件新衣服,让他过年穿。谁知他却把新衣服,拿去给别人换了一套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还高兴得手舞足蹈。

有一次,徐洪刚在洛旺乡街上遇到了一个儿时的朋友,向徐讲述了母亲重病住院,无钱医治的苦衷。徐洪刚此时正好有向别人借来做生意的150元钱。他懂得治病救人要紧。于是,他把钱全部转借给了这位朋友。

1989年春,徐洪刚在承包田地里,率先搞起了稻田宽窄移栽和玉米单株定向移栽,使亩产从原来的600斤提高到800——1000斤。他的这一成功之举,带动了全村人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徐洪刚初中毕业后,就积极地参加了基干民兵。乡里搞民兵集训,他们村有6人参加,徐被选为班长。

徐洪刚在这次民兵集训中,第一次打靶时没有及格。为此,他感到惭愧,掉下了泪水。

“民兵也是兵!射击不及格,还配当一个兵吗?”徐洪刚心里想,不能拖了全班的后腿。于是,他就主动“开小灶”。他午时练、饭后练、夜间练;顶着烈日练、冒着大雨练、把砖头吊在枪上练……经过刻苦训练,终于掌握了射击要领,结业实弹射击考核时,他取得了优秀成绩。

就在这次集训的时候,徐洪刚班有人偷吃一个农户的柑橘。当徐得知后,立即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并督促他们上门向农家赔礼道歉,同时补交了做报告钱。

徐洪刚在少年和青年时代,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行为,但透过他留下的一串串足迹,使人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位乌蒙山儿子的性格、意志、品德、情操和他不断成长的行为轨迹。

英雄既有如同凡人一样的寻常之外,也有与凡人不同的卓尔不群的地方。这正说明一条司空见惯的哲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

在徐洪刚用过的一本历史书的扉页上,他写道:

用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写好自己历史的每一页,不要埋怨昨天,要努力于今天,更要创造明天。

1986年3月16日

徐洪刚在赠送好友罗开发的《军人道德》这本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青春,只有献给人民和共产主义事业,才是最美丽的,才无愧于时代。多少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人类立下了无数丰碑。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为祖国母亲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992年5月4日

这就是英雄的足迹!

这就是英雄的心魂!

啊!白水江,你那清澈的江水,喂养了一位有志男儿,赋予了他人生最初的启蒙;

啊!乌蒙山,你那博大的厚土,养育了徐洪刚的昨天,徐洪刚又用今天的努力,谱写了一首**气回肠的时代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