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主要人物去哪儿,后来人生命运又如何;坤泰成了抗日女英雄,文强当了国民党将领;更多的是普通一百姓,尾声之中逐一来揭秘……
书稿写到郑佑之慷慨就义本该画上句号,留点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然而,对于书中有关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想来读者又会牵挂追踪。于是,作者便用“尾声”作出简要揭秘。
从郑家人先说起吧。郑佑之的后妈王氏,自从郑家分家之后,她一直守着郑家庄园过日子,辛劳打理家务,教养培育儿子郑自相,为儿子结婚生子但因她操劳过度,在郑家庄园去世,埋葬在左跳子的郑家坟山中。
郑佑之的三弟郑伯衡,从小就抱给叔父郑廷榜承嗣,一生没有亲生孩子抱养了四弟的儿子郑光元。郑伯衡身体一直不好,英年早逝。去世后,养子光元回到父母身边生活。
郑佑之四弟郑瑞符(自祥),生育一子郑光元,但从小就抱给伯父郑伯衡双桃承嗣。之后,他生育的子女都未长大成人。郑伯衡去世后,光元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生活,毕业于原成都金陵大学农经系本科。瑞符一直承继家业中医,曾带着妻子在古罗场为人看病谋生,后又搬到宜宾城走马街开了一个药铺。他们夫妻大约病逝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郑佑之六弟郑自相(蔺如),夫妻养育多个子女,其中夭折数个。郑自相大约病逝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郑自相三子郑光中,两岁时过继郑佑之当儿子。由郑佑之留下的40担田租,用于光中生活读书之用。光中于1947考入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年(肄业)。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政府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951年分配到解放军十军28师警卫营任文化教员。之后,调入西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任语文教研组组长。这是一所当时专门培养从战争时期过来的军队中高级干部的学校。西南军区撤销后即为成都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之后与十三速成中学合并,改为成都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在此工作约十年。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训练部支部委员、副书记。
在教学工作中,郑光中年年立功受奖,获三等功多次,二等功1次,1957年荣获二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参加成都军区全区先进工作者会议。1958年调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文教干事。次年又曾一度调回第七文化速成中学,1960年该校停办又调回成都军区政治部秘书处任联络干事,两年后调联络部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于2008年3月在成都病逝。
郑光中与妻子赵德芬,生育了6个女儿,如今他们全部退休了,都过着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郑自相四子郑光植,宜宾第一中学初52级毕业,后经政府推荐考上大学,曾任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知名植物专家,曾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5篇在国内发表),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郑光植如今健在,82岁,家住昆明,养育两个儿子,均在国外定居生活。
李坤杰从1931年调到四川省委机关工作,其间辗转于成都、重庆、合川、巴县等地。1934年重庆党组织被破坏后,被组织调去成都。她在去成都途经家乡时,因丈夫萧简青患重病在身,就向党组织申请留下照顾丈夫,不久萧简青因病去世,她就留在家乡白花及自贡一带工作。
1936年2月,自贡“中心市委”书记郭立常被捕叛党后,郭带领特务到宜宾县白花场,抓捕了李坤杰母女2人,关押于自贡王宝善宗祠“集中营”。8月李同女儿一同出狱,返回白花家乡闲居,从此脱离组织。
1940年,中共宜宾观音支部党员郑琢如,曾与李坤杰联系并接收其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在白花清理老农协会会员及妇女解放同盟会员,还组织群众参加同国民政府抗粮、抗捐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坤杰被委任川南行署监察委员。四川省政府成立后,李任省政府监察委员。继后,被推选为宜宾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1969年3月,李坤杰在宜宾县白花镇病逝,享年78岁。
李坤泰参加革命后,曾用“李淑宁、李一超、赵一曼”等名字。1926年考入武汉黄埔军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4月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于1929年冬奉命回国,12月被派到宜昌工作,生下一子,取名“宁儿”。之后,她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0年,李坤泰带着孩子回到上海,把宁儿寄养在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坤泰被调到东北,在沈阳市领导工人斗争次年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1933年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著名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大罢工”。
1934年春,李坤泰化名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在珠河县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带领抗日部队在“白山黑水”中,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并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猖狂行为。她被当时的“日伪”报纸惊叹地称为“红枪白马女共匪”。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撤离时腿部负伤,隐藏在崇山峻岭的“窝棚”中养伤时,在敌人搜山时不幸被俘。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残暴酷刑,严刑拷打赵一曼。但她忍着遍体鳞伤,与日军斗智斗勇,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罪行。日军在审讯中见她不肯屈服,使用残暴的酷刑,致使多次晕死过去。但她用超人毅力,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中华民族的决心和伟大女人的刚强,硬是没有向“日伪敌特吐露出“抗联和党组织”的“一个字”!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在“生命垂危”之时,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在住院期间,她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个年轻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出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出逃。他们经过辗转后,汽车无路前行改坐一辆马拉车,向抗联队伍奔去。6月30日,当他们艰难地到了阿城县境内的山林中时,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狼窝虎口。
赵一曼被日寇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更加残忍的“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打死也不说”。最后,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示众处决。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赵一曼这位伟大的抗日民族女英雄押往珠河。在车上一个日本军官问赵一曼:“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她回答“我要给在家乡的儿子写封遗书!”赵一曼写给宁儿的遗书,成了“千古绝唱”,至今仍然感动着无数的中国人!(在2018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信中国》节目,由著名演员刘涛含泪读了赵一曼写给宁儿遗书的节目,而且还“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8月2日,日军将赵一曼绑在卡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在她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当她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了赵一曼,罪恶的子弹射进了她的身躯,英勇就义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小北门外,年仅31岁。
江绍辅于1929年打入敌人军队中,接受刘文彩“招安”,为党工作……1936年,伪法院以“强盗罪”将江绍辅抓进监狱。后经营救越狱,潜往成都,隐姓埋名,准备“东山再起”。1945年,在共产党员郑致远的帮助下,在雷波、马边、屏山一带组织武装力量,待命起义。1949年,四川解放前夕,江绍辅按省工委指示,前往云南盐津县普耳渡,策动江瀛州起义。10月16日,途经横江,被当地反动势力杀害。
唐大兴自从把郑佑之买的手枪从重庆运回宜宾后,就参加宜宾县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辗转于川南山乡之中,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作斗争,直到获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不顾组织的挽留,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古罗镇。从此隐居乡下,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中国老百姓最理想、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病逝于“大灾荒”的1960年。
余宏文于1931年11月底,利用内弟唐瑞华在21军模范师当连长的有利条件,用郑佑之筹集的400块大洋,从敌营武器仓库中购买10支德国造手枪和一批子弹,亲自护送到江北联络站交给接应的唐大兴。随后,因武器库卖枪事件被人泄密,刘湘大为震惊,在重庆实行大戒严,同时逮捕了地下工作者张朗元、周世杰等人。
余宏文也因此可能暴露了身份,根据郑佑之指示,他撤出21军“特委会”。一晚,余化装成便衣巡警,混在执行逮捕任务的队伍中,成功地离开了重庆,秘密潜回宜宾。
余宏文刚回到宜宾后,刘湘的通缉令也送到了宜宾县。四川省委决定立即把余转移去成都工作,并担任成都东城区委书记。1932年冬,余在反对军阀巷战中,亲自送宣传品到各支部,途经东门外街上,被军警搜出了身上带有反对军阀战争的标语和传单,因而遭敌逮捕。在审讯中,余宏文就讲“宣传品”是捡到的,没有供出真情。同时,党组织又活动了一些上层人士前去作保,敌人也就把他释放出狱了。
1933年夏,孟光远在邛崃南路王店起义,建立了“川南抗捐军”并成立司令部,由孟光远任司令员。此时抗捐军队伍大约600多人。余宏文出狱后,受省委派遣,化名“陈伯南”到抗捐军司令部担任政治委员。
陈伯南到了抗捐军任职后,凭着他在长期对敌斗争中积累的经验,觉察到这支队伍虽有600余众,但党组织领导的基本队伍却只有200人左右,大部分力量党不能控制,如遇突发事件,很可能出现严重问题。果然,一次抗捐军遭到敌人的多路围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同敌人激战了两个多小时,就被迫退到铁碑寺山上。
陈伯南立即主持召开由孟光远等参加的司令部紧急会议,决定分路突围到洪雅、名山、蒲江等县交界处的总岗山会师。抗捐军进入总岗山后,一面休整,一面派人深入当地群众中,开展宣传组织等工作。除当地群众积极要求参加抗捐军外,名山的郑载阳、蒲江的徐锡三等绿林队伍也相继要求参加抗捐军。司令部将其收编为抗捐军第三路。后来抗捐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
抗捐军的队伍虽然壮大了,但在总岗山活动的范围,仍限于地广人稀的高山、森林,给养条件极差,连筹粮都很困难。同时,川西军阀为了对付抗捐军,派出特务、侦探,加紧寻找抗捐军的踪迹。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既要深入群众开展工作,又要准备打仗,十分艰苦于是,一些曾在绿林中生活惯了人,就产生了离开抗捐军的念头,他们提出与其在总岗山困难地进行活动,不如集中兵力去攻占名山、蒲江等县城。
针对抗捐军内部复杂的思想状况,陈伯南及时召集总司令部的有关负责人开会研究对策,鉴于司令部不能控制绿林队伍的问题已十分明显,为使其不影响基本队伍,决定让他们离去。陈伯南又亲自找他们谈话,说明是朋友好合好散,同意他们离去,待以后情况好转时,如果他们愿意回来,也欢迎回来。
在一次行动中,抗捐军陷入敌人设好的陷阱,混战之后,陈伯南同王明安仅领着20多名抗捐军战士冲出敌阵,撤退到王泗宿营并火速派人前去省委报告情况。3天后的一个晚上,陈伯南根据省委指示,把枪弹就地埋藏起来,带领同志们赶往成都等候组织分配工作。
1933年12月下旬的一天,陈伯南遵照上级指示,带着同往成都的20多名抗捐军战士重返王泗,把埋藏在余河湾的枪弹起出,重新拉起队伍,成立了邛崃游击大队,陈伯南担任大队长,率队来到邛崃展开游击战……
一天,石河子支部党员何体全向余大队长报告:邛崃“铲共团”大年三十放假,队长罗成志也要回家过年,只留少数人守营。留守人员中有3人是党组织派进去的“内线”。
陈伯南当即决定夺取“铲共团”的枪弹,武装自己的队伍,并派何体全通知“内线”,届时做好里应外合的准备工作。在大年三十晚,邛崃游击大队攻击“铲共团”时,没开一枪,没费一弹,就缴获了敌人40多支枪,30多发子弹和一些手榴弹、大米等物资。
1935年3月上旬,邛崃县委书记王明安,在去成都治病途中被捕后叛变,交代了邛崃游击大队长陈伯南。随即,敌人逮捕了陈伯南,并在邛崃监狱被杀害。陈在临死之前,才告诉狱中的朋友:“陈伯南是我的化名,我的真名叫余宏文,是宜宾观音场人。我曾任宜宾县委委员,四川省行委、省委候补委员……”
1931年,文强成功越狱后到成都,同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闹翻”了,愤然离开四川去上海找组织,没有料到又遭到上海的“拒绝”……
文强被“开除出党”后再次加入国民党。后来,文强逐渐成了“军统”中的——显赫人物、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最后沦为——战犯,经历了26年的牢狱之灾。
文强被新中国“特赦”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奔走呼吁,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强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曾在共产党、国民党都分别担任过高官要职。毛泽东是他的表哥,周恩来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朱德是他的直接领导人,林彪曾是他的同学和部下;邵力子是他加入国民党的介绍人,程潜对他有救命之恩,戴笠视他为心腹骨干,蒋介石“钦点”他为中将,杜聿明点名要他做参谋长……他在中国现代史的大风大浪中度过了传奇一生。98岁高龄去世。
书中还有一些人物,恕不一一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