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佑之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要求。为在川南播撒革命的种子,就必须要有自己耕耘的苗圃。于是,郑佑之毅然辞去了宣化小学的工作,回到古罗场自己筹划办学校。而且是要办一所平民学校,不收钱的学校,专门招收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当郑佑之把想法告诉弟弟郑瑞符、郑自相、唐大兴时,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拥护和帮助。他们就迈开脚步,寻找办平民学校的地方。一天,他们来到本场的普岗寺,发现这是一个办学校的最佳地方。
郑佑之就向当地开明人士、信众提出了在普岗寺办一所平民学校的想法。当初尽管也有少数人不赞成,用寺庙来办学校,但通过郑老师的努力宣讲,大讲办学为民,提高民众的文化,用知识来改变穷人命运的道理,最后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1923年春,郑佑之向县教育局呈报“建校报告”:按照“实施平民教育,发展民治精神”的方针办学,倡议将40石地租的庙产作为学产,每年的庙产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开支。把普岗寺庙宇进行修缮改建学校,学校定名为“罗场普岗寺平民学校”,校长由郑瑞符担任,郑佑之任教务主任。
是年6月,宜宾县教育局批准了郑佑之的建校报告。郑瑞符带着唐大兴,立即着手筹建校舍、置办教学用品等工作。年底,学校修建工程全部完成、共修教室2间,自习室2间,教员室2间,学生室4间,礼堂、食堂、球场、厕所俱备。
1924年2月24日,普岗寺平民校正式开学,招收附近各场学生90多人。唐大兴在学校打理杂务工作,同时也参加平民学校的学习。
按照办学方针,郑佑之在学校开办了平民班和工读班。平民班以学习文化为主,工读班以编织为业,实行半工半读。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郑佑之免费为学校任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具大部分由他捐赠。
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郑佑之请求党组织帮助,先后从成都、资中、安岳、泸州等地聘请进步教师到校任教,向学生宣传真理,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结合社会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学校开办起来后,郑佑之亲自任教,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就走家串户和学生的家长,同周围的群众交心谈心,讲解革命道理。开始一个一个联系然后几个、十几个组成小组在一起开会、学习、讨论。他还写了一篇告农工友的文章,广为散发。由于他写的文章结合现实、生动和具体,起到了很好的宣教作用,使很多农民从中觉醒。后来,他就创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油印刊物,取名《夜光新闻》。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黑夜昏沉,笼罩着山河大地;
赤潮怒吼,惊醒了革命健儿。
夔门闭锁的巴蜀,涌来了巨浪洪涛;
险要崎岖的戎城,找不出平坦大道。
深夜,人们静悄悄睡着不醒,
可恼啊!真使我们革命青年烦闷,烦闷。
天畔飞鸿,长征不断,
梦中人们赶快醒转。
你看——
黑夜沉沉的夜里,出现了锦绣河山;
宇宙人间,变成了新的世界。
可爱,可爱!
灿烂的星辰,天空中不住的闪耀;
皎白的云裳,东方上透出了光明。
真美丽呀,真美丽呀!
照得那黑夜通红,催促人们革命前进!
《夜光新闻》在广大青年学生、农民大众中影响很大,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那时节,几乎每一个赶场日,郑佑之都组织老师、青年学生在街头摇铃讲演,革命的星火开始形成燎原之势。
当普岗寺平民学校开学不久,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宜宾,这一喜讯令郑佑之心似鲜花向着阳光开放,喜出望外。
当时四川无中共地方组织,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改章程》规定,党员不满3人之处,设一通讯处,属于附近地方或直接属于中央领导。为密切同党中央的联系,郑佑之请求组织同意,先在罗场设立属中央领导的宜宾地方第一个通讯处——罗场平民学校通讯处。
这个通讯处的设立,标志着宜宾已有符合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由于党、团员人数少,其活动多以党团联席会议形式开展。
罗场平民学校通讯处设立后,郑佑之在普岗寺增设邮件投递站。至此,自上海党中央、团中央及全国各地的文件、报刊等直接投送到郑佑之手里。这对于在地处偏僻的山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执行党中央指示精神、发展党团员、建立地方党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下,普岗寺平民学校不仅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郑佑之还对教职员工、学生十分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为此,他办起革命图书阅览室,组织群众读书会,让老师学生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认识社会和世界,认识人生的价值,明确时代赋予的责任。
学校还不时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宣传革命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次,郑佑之组织学生到宜宾县永兴场进行宣讲时,认识了从重庆联中毕业后,应聘到宜宾县永兴场小学任教的李家勋。时年李22岁。
李家勋对郑佑之讲,“我回到家乡后,应聘永兴场小学任教。学校地处农村,目睹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深深感触到人间的不平,救世济民之心在心底油然而生。为探索救国教民真理,我利用教学之余,研读‘进化论’‘平等自由的民主论’‘教育救国论’等文章,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立志改革时弊,竭力帮助受压迫的人民。首要的在于提倡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当郑佑之与李家勋进行长谈交流之后,知晓李很有思想,提倡公民教育,主张提高公民素质,为社会培养进步人才,正打算在家乡想办一所平民学校。李的观念与郑不谋而合。为此,郑佑之经过多方筹备,为李家勋在家乡八弓丘川主庙创办了一所公民常识学校。
在枯木逢春,风和日丽的春天,农民的子弟欢欢蹦蹦地跨进了八弓丘川主庙这所新型学校。李家勋特别注重“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实践中培养造就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他还在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建起少年工作团和儿童团,主办起团刊《小岛》。
公民常识学校在李家勋的领导下,越来越受到宜宾县东路一带农民的喜爱,他们纷纷把子弟送来学校,托付给李老师。他在致力办好学校的过程中,仍锲而不舍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郑佑之根据当时党团中央关于在没有团组织的地方,共产党员应首先在进步青年中帮助发展团员、建立团的组织的指示。他一面积极办好罗场普岗平民学校,让附近平民能尽快接受教育;一面在宜宾北路、东路的观音、古罗、徐家、白花以及荣县五宝镇等地做好物色、培养、发展团员的工作。
李家勋、萧简青、李坤杰、唐大兴等人在郑佑之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产生了要求入团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就把他们接收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