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广大工农群众、青年学生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洪流,像决堤大江,汹涌澎湃,滚滚浪涛,冲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郑佑之虽然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面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贪官污吏压榨民众,地主阶级盘剥农民等等黑暗现象深恶痛绝。特别是对帝国主义的豪强欺凌,义愤填膺,早就萌生了爱国爱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思想。
当辛亥革命的浪涛很快就在宜宾掀起,正在宜宾读书的郑佑之,同其他革命志士、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反清的革命行动。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以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推动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大联合。
5月,清朝政府借铁路国有为名,将已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将修筑铁路的筑路权,出卖给外国银行财团,激怒了数省民众,反清浪潮波及全国。四川人民首举反清大旗,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保路运动。各州、县、街、乡、镇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参加人数达十万之多。
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宜宾各县已成立了保路同志军。郑佑之所在学校叙府联中的全体师生,在同盟会的领导下,纷纷集会演说,散发传单,并组织声援。一时间,宜宾掀起了一股波浪滔天的反清怒潮。
同宜宾边界相连的荣县起义军,在吴玉章的领导下,于9月攻占荣县,通电全国宣布独立。这时,郑佑之也为燃烧起来的革命怒火所吸引,立即离开学校加入了革命斗争的行列,在宜宾北路一带乡镇、荣县五宝镇等地方四处奔波,大声疾呼爱国保路,为创建民国,推翻清廷的反动统治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郑佑之参加了叙州同志军,与革命同志一起会师犍为,支援成都,打败了赵尔丰派来镇压同志军的清军。他就写了一副歌颂四川保路斗争的对联:
昔年倡争路风潮,赖先生尽力维持,民国肇成君有力;
今后谋求再深造,求学成投身教育,以提高文化愿望。
夏天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全国革命风暴的到来。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统治者的武力减弱,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革命军就爆发了武昌起义,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
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全国,全世界为之震动。郑佑之与同学们立即组织上街游行,庆祝胜利。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带头振臂高呼:
“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打倒帝国主义!”……
武昌起义枪声一停,湖北军政府在武昌宣告成立。由于原来的起义领袖被捕、被杀、受伤或逃匿,群龙无首,加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织政府,于是拥戴新军统领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推举湖北谘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为总参议。
黎元洪料想革命不会成功,推托不肯上任。革命党人便组织谋略处,担负军政府的领导责任。五天以后,黎元洪眼见清王朝大势已去,才宣誓就职。他上台后,谋略处即被撤销,军政府被改组,立宪派分子及反动官绅纷纷挤进革命政府。革命党人虽然与之进行反复斗争,终究未能扭转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立宪党人控制湖北军政府的局面。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公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极大震恐。帝国主义各国迫于革命形势,不得不宣布“严守中立”。同时,又派军舰集结武汉江面,做好武装干涉的准备。清廷则于10月12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进攻革命军,再度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委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袁世凯想趁机攫取更大更高的权位,以“足疾未痊”为理由假意拒绝出任,直到清廷委他为钦差大臣,给他统率水陆各军大权,他才“出山”南下,在汉阳、汉口打响了战争。
湖北革命军民奋起保卫武汉,群众踊跃参军,几天之内,军政府扩军达四万人。新兵奋勇投入战斗,工农手持刀矛助战,大败清军于刘家庙,首战告捷,汉口全市张灯结彩庆祝胜利。
这时袁世凯命第一军冯国璋部反攻,刘家庙很快复陷敌手,革命军又退大智门。清军纵火劫市,大火延烧三天三夜,汉口繁华之区化为焦土,到处成为废墟。
汉口失陷后,由上海赶来武昌不久的同盟会领袖黄兴受命为战时总司令,率部偷渡汉水,反攻汉口未克,退守汉阳。清军进攻汉阳,黄兴率革命军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汉阳又告陷落。历时一个多月的武昌起义结束,形成革命军与清军隔江对峙的态势。
武汉地区的战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义形成的革命态势是反动力量无法扭转的。武昌起义后短短一个多月,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发起全面进攻,武昌起义终究导致了中国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宜宾后,郑佑之又同革命党人一道,同地方反动当局作不懈的斗争。迫使叙州府在革命势力的强大压力下,于12月5日宣布独立,建立了拥护民国的川南军政府。
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创立,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表明中华民国政府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武昌起义代表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再迁南京。中国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之后开始出现分裂,有一些人并不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孙提出的平均地权更加反对章炳麟、黎元洪等组建共和党,使中国同盟会四分五裂了,南京临时政府的9个成员中,只有3个是中国同盟会成员。
郑佑之目睹辛亥革命虽然已把清廷推翻,民国建成,但革命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完成现实。特别是袁世凯篡夺总统权位后,很快就暴露出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新代理人的丑恶面目。
中华民国成立后,郑佑之原以为从此可以进入太平盛世,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可是,时间过去一年了,国家大权仍然掌握在军阀、官僚和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手里,国内政治并无多大变化。一些有治国理政的人才横遭迫害。连孙中山也遭到顽固派、立宪派的挟持,大权旁落,不得不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郑佑之为此愤愤不平,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提笔写了一首《春草》诗——
几经铲割根难尽,欲下犁锄土又坚。
况是春风常拂挞,任教深造总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