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回首李庄(1 / 1)

“下江人”走了,亲人走了,李庄镇上一下子就空了,李庄人的心也空了。

随着抗战胜利,大学撤回,机构撤走,学者回归,曾一度热闹非凡6年的李庄,又渐渐恢复了川南小镇原来平寂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尤其是部分学者去了台湾,去了外国。李庄那段文化抗战谱写的辉煌,慢慢变得记忆模糊。在其后数十年的岁月里,作为抗战人文遗存的李庄,只能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偶尔可以发现。

漫长的岁月,李庄就像长江水流淌一样,流过了30多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镇上一些经历过的仍然活着的老人,他们才又翻开文化抗战那段被存封已久的“老黄历”,用记忆的钥匙开启回忆的仓库,向后辈们倒腾出那段辉煌的一些残留往事。

改革开放后,罗亚新才从父亲罗萼芬的口中,得到爷爷罗南陔引进“下江人”的故事……

1983年初秋,80岁高龄的李方桂先生,带着妻子徐樱回到李庄寻梦。他们在寻找数十年前那段“文化救赎”的历史遗存。他们来到了东岳庙,看过了张家祠,拜访了禹王宫。只不过那段演绎**岁月,震惊中外有的历史故事,已经随着风雨侵蚀,仅残留在时光的隧道中。

然而,李庄有着李方桂、徐樱他们“那代人”难以磨灭的人生宝贵记忆,承载着他们独特的家国情怀,更难忘储存在心中的李庄这个——家。

他们还专门去了板栗坳。那时板栗坳依然如故,只是没有了中央研究院,没有了史语所。但他们在这里,依稀看见了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等故人的身影。

那一夜,李方桂、徐樱就在37年前的“老屋”里,美美地睡了一夜……

新中国第一影后祝希娟,她的童年也是在李庄度过的。那时她的父亲祝元青,在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学校任校长。她三岁时来到李庄,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就读于私立益德小学,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据祝希娟讲,在她的各种履历表中,都会填上:“1944年至1946年,在四川宜宾李庄上小学”。

离开李庄60年后,祝希娟再次踏足李庄,每到一处,都会勾起她对童年的回忆。她感慨万端地说:“那时的李庄,真安静啊!安静到让你感觉不到是在战争年代!此生不忘李庄情。”

罗萼芬的九姐罗筱蕖,自从1946年同姐夫逯钦立离开李庄后,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她一直没有回过李庄,当她再回李庄时,人生已经过了一轮甲子。

2004年5月20日,年近90高龄的罗筱蕖从北京回到李庄探亲,弟弟罗萼芬已是81岁的老人。这对姐弟分别近60年后,得以重逢相见,这是老天爷冥冥之中“开眼神助”。

罗筱蕖回到李庄,见到了十弟罗萼芬。姐弟分离60年后紧紧拥抱在一起,把60年的相思之苦,60年的想念隐痛,拥抱浓缩在一起。

60年姐弟都过了一轮甲子;60年李庄早已物是人非。罗筱蕖、罗萼芬虽然年过杖朝之年,可他们双目清明,嗓音清脆。当天下午,十弟陪着九姐到李庄街上,寻找美好记忆。两位慈祥的老人,面带微笑地同过往行人打着招呼。

五月的李庄,阳光明媚,鲜花绽放,江风熙熙,笑脸相迎。罗萼芬带着九姐,走在临长江边顺河街的石板路上,不时同两旁的商户打着招呼,相互问候。

两位老人逛累了,就回到从前的老屋羊街8号。那一晚,据说他们捧着一本由岱峻先生所著的刚出版的《发现李庄》的书,整晚翻看读着。他们在翻看这本书时,不时笑、不时哭,不时回忆、不时沉默……

当罗筱蕖从沉默中清醒时,却再以没有叫醒十弟。

罗萼芬在同九姐团圆的当夜,就心安闭目,一睡不醒,去向他的父亲罗南陔报到去了……

罗哲文重游李庄时,他已成了中国著名的考古专家——“万里长城保护第一人”。回到李庄,他激动地走到月亮田,来到梁思成、林徽因的“旧居”。

走进梁林旧居里,罗哲文徜徉在恬静的农家小院,再次掀开尘封的过往,当年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奋斗,特别是两位大师对他这个“关门弟子”的厚爱教诲——教他画图纸的一张张画图,到外地考察古迹的一幕幕情景,一个个艰难困苦的生活场面,就像“旧居”主人煮沸的一锅开水,热浪翻滚,热气暖人。

看到梁林旧居保护完好,罗哲文格外欣慰。他对陪同人员讲,故居是什么?是多元文化的象征,是某一种具体情怀的寄托,是历史感、文化感、亲切感、归属感的体现。

对于梁林旧居的保护,罗哲文说应该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就是要发掘阐释,传递其所蕴含的感召力。故居的力量,远远不只是产生旅游,而在于我们对往事和精神的寻找,通过缅怀产生认同,通过认同坚定脚步。这才是保护故居,保护文化遗址的意义。

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姐弟俩,据说每隔两三年,也邀约一起“回家”,来到月亮田,寻觅父母当年在这里留下的工作生活气息……

2006年,梁林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李庄滨河公园,矗立着一尊梁思成的铜像。大师睿智的目光面向长江,似乎要穿透岁月沧桑。这尊塑像,是梁思成的学生罗哲文,为了纪念缅怀恩师而树立的。

当梁再冰、梁从诫姐弟俩,深情地目睹父亲的铜像时,父亲71载的波澜一生,就浓缩在他们的心里——永远储存。

同济大学师生一直惦记着“第二故乡”——李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有不少校友,以个人行为来到李庄寻根。但当时他们都是个体行为,基本没有同李庄对接,建立联系。

清华大学退休数学教授苏兆南先生,来到阔别已久的李庄,所到之处,对李庄深深的眷恋溢于言表。在东岳庙正大门右侧,有一块“同济工学院旧址”的纪念碑,就是苏先生和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委托老校友左鹤鸣所立。睹物生情,苏先生感慨良多。

同济大学正式与李庄联系的契机,出现在2000年。从宜宾考上同济大学的“规划博士”应臻(他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文化产业及投资人,上海四川商会中心片区会长),前来李庄考察,拜访了当地政府。

应臻向镇领导讲,李庄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护升级,同济大学对李庄有感情,而且水平很高,保护开发,可请同济大学帮忙。

从此,同济大学开始感恩回馈第二故乡——李庄,学校不少重要科研项目都倾注着对李庄的关爱,比如长江源头考察、李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建等。一批接一批师生回到李庄,开展各类活动,为李庄的发展建言献策。

2001年5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的董鉴鸿教授,代表学校来到李庄,授牌李庄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同济大学在离开李庄55年后,双方官方正式握手,携手合作,保护开发李庄。

在这个季节,李庄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一些媒体报道了《不该沉寂的李庄》,引起了宜宾市的高度重视,速讯启动了“按照精品旅游”制订出保护开发规划。经市委、市府审定后,翠屏区就开始付诸实施,使李庄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再沉寂。

从此,李庄的每次发展规划,都得到了同济大学的参与帮助;同济的学子每年都会有人到李庄支教。

特别是同济大学第十届校友会,在宜宾李庄隆重召开。这次活动,让同济与李庄,更加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那些魂牵梦绕60余年,在世的同济“老人”,终于团聚李庄,奏响了一曲“**燃烧岁月”的集结号。

85岁的蔡祖欢来了!他就是当年从李庄报名参加青年军的代表之一。

蔡祖欢是内迁到昆明宜良的同济大学附中的毕业生,继后考入在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1945年8月,这位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在李庄报名参加了青年军,期望走上抗日战场,为打败小日本、为民族的胜利献上自己的血肉之躯。

他们从李庄启程后,到泸州参加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所在的部队刚要开赴前线时,抗日战争就胜利了。部队让他们自愿选择去留。同济大学学生全部复员,蔡祖欢等同学到贵州经武汉转道南京,到达上海,重新进入同济大学读书。毕业后,他一直在上海通用机器厂工作直到退休。

60年时光轮回,蔡老第一次回到李庄。他和老同学们参观了张家祠,走进了禹王宫,抚摸了东岳庙。虽然李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记忆中的画面,但蔡老他们依然难以抑制激动之情。他的耳边回响起抗日救亡歌曲,“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入伍动员誓师大会,叠映在他的脑海。

李庄有着同济大学学生难以割舍的青春记忆,承载着他们独特的家国情怀。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李庄在他们心中的记忆越发清晰。

吴熙瑞、马庭元这对老夫妻来了。吴老先生83岁,吴老夫人81岁。

60年前,吴熙瑞、马庭元这对大学校园的恋人,当时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们。1943年,他们一个从天津、一位从河南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李庄艰难的学习生活环境里,有爱情的滋润,激励了他们为报效祖国而读书。

吴熙瑞、马庭元他们一同撤出李庄,跟着同济大学到了上海,大学毕业后,他们这对恋人很幸运,同时分配到武汉同济医学院留校任教。1953年,两人喜结伉俪,幸福快乐地生活一辈子。

60年过去了,吴熙瑞、马庭元这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李庄这块平静的土壤里,萌发了爱情的春苗。如今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心潮就像长江的水一样,波澜起伏,跳跃激**。

60年了,李庄的祖师殿、慧光寺、禹王庙,羊街、茶馆,常常在他们的梦里出现。今天他们终于来了,回到当年求学恋爱的李庄,触摸到那时人情温暖的气息。

这一对老夫妻,与其他老同学一样,走在李庄的大街小巷,从眼睛里透射出智慧的光芒,举目舒眉,搜寻60年前的遗迹;岁月的雕刀,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一道道学者的痕迹,舒展会心,花瓣洒满了他们的脸。

在慧光寺,吴老先生指着右手边一排平房,对马老太太说:“那时候,你们几位女同学就住在这里。我经常在房外溜达,好想看看你的身影。”

呵呵。马老太太笑笑:“你还记得清楚,是这里。我记得一天晚上,你还来给我送过李庄的名小吃白糕。”吴老先生牵着马老太太的手,他们浪漫的身影在李庄漫步。

走进祖师殿的大门,吴老先生看到院落里的两边,种上的花卉,随风摆舞,像是举手欢迎远归的亲人。他激动了,这里是他曾经上课的教室:“变了变了,原来这里是我们上解剖学的地方,右边是生化室,上面是学生宿舍,我们男生还在那里住过。”

“对头,我也记得是在这里。”马老太太紧跟在吴老先生的身后。“那件‘吃人’的谣传,就是从这里传出的。”

“是的。当时,我们在这里上人体解剖学课时,被当地人看见了,还说我们这些‘下江人’要‘吃人’呢。一时风云突起,搞得我们上课都不安心,后来我们在这里举办了科普展览后,才让风波平息。”

他们很兴奋很激动,每到一处,都牵扯起他们的思念,就站住摆好姿势,请人为其拍照片,定格重逢的心愿。

李庄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求学经历,有他们的爱情温暖。吴老先生动情地对陪同的导游说:“我们对李庄特别有感情,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是李庄、李庄人民收留了我们,是他们抚养了我们。那时虽然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过得很艰苦。但是,我们都觉得这方水土很温和,人情味很浓厚,让我们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岁月。”

60年过去了,他们两个人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和阳光,很多往事都已过眼云烟,如今他们白发满头,步履蹒跚。但唯有一个愿望始终萦绕在他们心头,就是盼愿有生之年还能踏上这块滋养过他们的土壤,今天终于实现了魂牵梦萦的心愿。

2006年,为纪念同济大学与李庄同甘苦、共存亡的情谊,同济大学与宜宾市在李庄修建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在广场里树起了一块《李庄同济纪念碑碑铭》,纪念碑文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喻大翔教授所写。碑文立言——

民国未筹,同济先创。悬壶于黄浦,泛舟在海上。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八一三,炮声响,倭寇暴爢,儒祖惊殇。江尾狼烟虎火,学馆断瓦残墙。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豪情飞四野,战歌动五乡;篷车开新路,绷带挽危亡。十六字电文,春催繁蕊枝枝笑;数千名学子,客来八方户户忙。宝殿旋古意,白鹤雕奇窗。水环山静,福地仙乡。银刀剖案,众生侘惶;眉锁迷尘,心塑金刚。我有科学克痹症,侬靠勤苦供命粮。吴语柔,德文香,川音如酒诉衷肠。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机声琅。桂轮江涛动天外,留芬茶浪醉书乡。学研医工理法,建筑文化后方!海外来宾家家串,龙门阵里夸炎黄。狼蹄独山裂,羊街军号响;帆樯猎猎破日吟,凯歌阵阵通天唱。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斗转满甲,星移海沧。伟哉同济,同心同德同舟楫,彤彤辉辉;济人济事济天下,济济翔翔!大哉李庄,李桃花信年年风,庄田果实处处香。有诗曰: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金沙金,黄浦黄,奔流不息长江长。百年同济遨四海,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

从此之后,宜宾市领导做出“李庄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的决定。李庄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开始进行旅游开发,打造李庄历史古镇,挖掘利用抗战文化资源,使李庄渐渐地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随着来李庄“朝圣”“寻梦”的游客逐渐增多,随着对外宣传报道,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一时声名鹊起,在中国就出现了“东周庄、西李庄”的美誉之说。

久旱逢甘霖,种在李庄的“读书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开花结果。

70年前以罗南陔为首的那批李庄乡绅们,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担当,他们未成料想,当时的“豪言壮语”,70年后,却换来成倍收获——回报李庄。

从2011年起,同济大学通过“定向录取”的方式,在自主招生指标中,每年给李庄中学3至4个名额,并同意在李庄中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后,可以挂同济附中的牌子;

2012年4月,李庄同济医院奠基,如今主体工程已竣工。李庄同济医院建设项目占地180多亩。最终建成的医院将集综合医疗、特需医疗、专科医疗、健康管理、科研教学、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生活照顾、健身娱乐、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一流园林式现代医疗基地。

当年在李庄就读的同济学子,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的吴孟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表示:李庄同济医院建成后,他要来亲自做第一台手术。

近年来,同济大学、南京博物院等机构,与李庄镇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不断从文化上反哺李庄。对于李庄抗战时期的文化,学界已经逐步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与此同时,李庄镇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得到同济大学等单位的积极支持。同济大学先后来李庄开展了系列活动,包括同济大学教师到宜宾举办专题讲座,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李庄开展支教服务,援建同济大学附属李庄中学,帮助宜宾市编制城市规划等等,并将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文化信息交流等合作。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院,还参与了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设计与改造。

南京博物院,为感谢李庄昔日接纳其前身中央博物院,也提供一批藏品的复制品,送到李庄陈列展览。

2015年8月,宜宾市举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李庄作为分会场。为了让李庄这座千年古镇,又一次焕发出新的历史文化、本土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李庄崇尚文化的光辉。

李庄从2015年3月起,闭门谢客,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把李庄的全部街道修缮一新。

对同济大学旧址、梁林故居、栗峰山庄等一批重要文化抗战遗址,进行了修缮翻新和文物保护,布置完善,对外开放。

位于李庄中学内的“同济缘”展示厅新建竣工。

中国著名的“建川博物馆”,在2015年7月,将其馆藏的1672件抗战文物,无偿捐给李庄,用于李庄6座陈列馆布展。

这批捐赠品大多是抗战时期与李庄相关的文物。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献原件、珍贵文物。

新建的李庄游客接待中心。该接待中心建筑面积约3060平方米,是李庄形象宣传和对外互动交流的主要窗口。

游客接待中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镇半封闭、多柱式的建筑群,将这些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风格中,是建筑学上现代和传统完美结合的典范。

游客接待中心沿街立面的设计灵感源于张家祠的白鹤窗,巧妙地将仙鹤的形象抽象化,远远看去就如仙鹤飞舞一般。

游客接待中心分为三大部分:绿荫景观停车场、休闲广场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其中,一楼为接待中心,二楼为展廊、茶厅及多媒体演艺厅,建筑中心为八角楼建筑,取材于李庄旋螺殿,也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精髓,八角楼东面为旅游品商店及票务办公室,西面为李庄历史展览大厅。

因文化抗战闻名的李庄,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恰逢宜宾举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的这个大平台上,李庄分会场“旧貌换新颜”,亮相国际旅游节,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李庄,触摸了李庄,了解了李庄,认识了李庄。让李庄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新机遇,跃升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被授予AAAA级风景名胜区。

宜宾市政府,正在筹备李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邀请,欢迎他们来到李庄考察调研。

目前,在《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中,李庄的定位是以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康体教育、商务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际山水园林城市核心区。

李庄目前正在筹建“李庄古镇博物馆”,对于抗战时期李庄的文化学术事业,将有全面深入的展示。

历史的机缘,让李庄成为一个别无他地,无与伦比的文化抗战圣地——中国只有一个李庄。

那份“16字”电文,留给了李庄永不消散的文化抗战资源,它是李庄永远传承的精神财富。

在今天李庄人民的心目中,永远装着当年以罗南陔为代表的李庄乡绅们,拍板接纳“下江人”的英明壮举,才让李庄有了今天的模样,方能告慰在九泉之下,躺了大半个世纪的那些李庄绅士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