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敞开胸怀迎接下江人(1 / 1)

1940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战事紧迫。南侵日军强渡汨水,突进长沙等城市,并从长沙打到宜昌,直接威逼陪都重庆政府。

10月,滇缅威胁告急,昆明岌岌可危。日机疯狂轰炸昆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昆明的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科所、体质人类学所、中央博物院、营造学社等单位,不得不开始酝酿筹划、准备搬迁四川。

同济大学原来准备建校,工程已经启动。但由于战争局势吃紧,昆明已经遭到威胁。因此,学校的建校计划,立刻停止,打算迁往四川腹地。

在这期间,在昆明的同济大学等单位,已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盼望迁移四川,并向四川各地政府发出公函,请求协助接收。但他们发出的公函很多,已收到了很多回复,回答都是没有合适的地点。也许是因为鲜为人知的因素,他们不愿意接纳,婉言谢绝。

自从周时均校长收到校友钱子宁来信,称四川李庄同意接收同济大学,心里得到一丝安慰和充满一线希望。周校长立即派出本校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前往李庄实地考察。

周校长急切盼望派员去四川李庄考察的情况时,又收到李庄发来了“16字”电文,诚邀同济大学搬迁李庄。然而,周校长不知那里的情况,是否适合大学入住,是否符合办学教学条件。

正当周均时等待考察人员回来报告情况时,王葆仁、周召南就匆匆赶回了昆明。当即向周校长作了汇报——

王葆仁向周校长汇报说:李庄,是川南一个文化古镇,已有1600多年的建镇史,距离宜宾市只有20来公里,是长江上游第一镇,历史上的水陆码头。那里交通便宜,物产丰富,商贸兴旺。李庄是南溪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那里的地方官员、乡绅民众,对于我们学校的搬迁,十分热心。

“你们还没有回到昆明时,李庄已经给我们发来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电报。”周校长把收到的电报,递给了王葆仁、周召南看。

“李庄虽然是一个小镇,在中国地图上也许都很难找到它的位置。但我们去了李庄实地考察感受是:那里气候宜人,适合教学。那里文风盛行,崇尚文化,尊师重教。镇上有‘九宫十八庙’,平时用于烧香拜佛,祀俸祖先。当地的国民党区党部书记罗南陔,是一个开明绅士,他说如果我们同济大学搬迁李庄,他们就请菩萨让位,腾出最好的宫殿庙宇,安置我们学校教学。”周召南也滔滔不绝地向周校长汇报考察情况。

“按你们的考察意见,李庄是我们大学搬迁的必选之地啰?”周校长问。

“我们觉得那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搬迁地方,加之那里的官员、绅士、民众又热情欢迎。我们只是提供考察意见,当然,最后还是需要校长您来拍板的。”王葆仁回答。

“这是关系到学校今后发展的大事,我一个人也不敢轻易拍板,还需要提交校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好!周校长,我们就告辞了,等待你们校务会的最后决策。”

之后,周校长主持召开了校务会议。王葆仁、周召南两位去李庄考察的人,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周均时主持。他说:“同济大学搬迁四川,已经得到教育部的批准,而且,我们派去李庄考察的王葆仁、周召南,他们已经回来了,并向我汇报了考察情况。下面,请他们二位,就考察的情况,向在座的各位校领导汇报。”

王葆仁、周召南,先后发言,把去李庄实地考察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参会的各位校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

“刚才大家都听了王葆仁、周召南去李庄考察的情况介绍。李庄人热情啊,他们盼望我们迁入。为了表示他们的真诚,李庄还给同济大学发来了16字电文,我给大家念一遍:‘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当周校长向与会的同仁念完“16字”电文后,参会的人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李庄有气魄,有胆识。在其他城市,都没有敢接收我们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李庄,他们竟然敢于站出来,欢迎我们迁入。依我之见,同济大学就搬迁去李庄。

李庄人胸怀广阔,具有大江一样的包容胸怀。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敢于担当,为文化抗日出力,敞开胸怀接纳我们这些经过多次逃难的高等学府。说明他们眼光远大,放眼未来,为我们中华民族,找了一块土地,让我们播种“读书的种子”。

……参会人员,个个热烈发言,赞成同济大学搬迁李庄。最后,校务会形成决议:同济大学搬迁四川李庄,并正式向李庄发出公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6次搬迁。他们沿着一条艰辛的逃亡之路,从上海迁到浙江金华,从金华跑到江西赣州,又从赣州转移到广西八步。一路辗转跋涉,赶车乘船,有的是徒步行走,终于来到了昆明。他们“各路人马”的逃难总里程,加在一起超过了二万五千路程,开创了中国高等学府历史上的长征。

同济大学来到昆明后不到两年,如今又要决定搬迁四川李庄。

历史学家傅斯年,时任史语所所长,随同北京大学等高校先后流转到长沙、昆明,本打算在春城安营扎寨,与西南联大相伴。可是随着战局恶化,每日不断地“跑警报”,研究学习、工作生活无法正常展开。

恰好获悉李庄发出“16字”电文的真诚邀请。因而,傅斯年就决定与同济大学等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也在积极准备,转移搬迁到四川李庄。

自从李庄接待了昆明前往的考察先头人员,为了争取接纳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搬迁李庄,罗南陔代表李庄人民,已发出了“16字”电文邀请。

抗战时期的李庄,战火的硝烟迷雾,还没有漫延到这个千年古镇。生活在镇上的居民,他们在茶余饭后谈论最多,仍是当年的收成,家庭的日子,一日生活的柴米油盐……

以罗南陔为首的李庄绅士们,代表李庄人民,向在昆明的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发出“16字”电文之后。他们的伟大壮举,得到了重庆国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赞同,支持李庄接纳同济大学、国家有关科研机构。

李庄这座古色古香,民风淳朴的小镇,即使处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颇有些世外“僻地”的味道。正因此故,她就成了远道而来、择地避险的机关团体的视野。

李庄终于在1940年的深秋,得到了在昆明的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的正式回复:搬迁李庄。

罗南陔他们知悉在昆明的同济大学等单位,乐意来僻静小镇安生,入住李庄的消息后。凭着罗南陔的经验和直觉,他认定这对于李庄未来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他下定决心,要抓住这个机遇。

从此,李庄就进入了紧张而又声势浩大、准备迎接搬迁机构来李庄的入住工作。

接纳迁川的机构来李庄,这是李庄当年的头等大事。罗南陔就会同李庄区长张官周、李庄镇长杨惠君和当地绅士名流,一起开会研究,做好准备,尽地主之谊,张开大江一样的胸怀,热情迎接“下江人”(注:因为搬迁来李庄的人,都是来自长江的下游。因此,李庄人统称外来人为“下江人”)的到来。

说起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聚集文化人的地方,人们很自然会想到重庆,那是战时首都,汇集着中央大学等一大批文化教育机关;也会想起昆明,那里是著名的西南联大所在地;还会想到成都、遵义,一些知名学府,几经战乱而暂时栖息于彼。

李庄当时是南溪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这里地处长江南岸,是个小村落,全镇人口仅有3000余人,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即使在最详细的地图上,李庄也是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

李庄要接收同济大学、各研究机构,包括随行家眷的人数上万。再加上一些流动人口,这样镇上的人口,会比平时增长几倍,李庄能有如此大的容量?要接纳数以万计的“下江人”,对于他们来说,无疑面临许多困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在重庆与宜宾之间的长江南岸,李庄这个小小村镇,能否容留数以万计的中国顶尖级学者,广大师生,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假若众多的“下江人”,从各地蜂拥而来,无疑会给李庄带来巨大的影响。有利的方面,积极的好处,未来的发展,自然不必忧心。可要解决数以万计人口的吃住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面临巨大的挑战,是摆在李庄政要人物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李庄人民群众担心的一个最大难题。

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处理好“下江人”和本地居民的融合与冲突,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如此等等的问题,自然摆在了罗南陔为首的李庄要人的办公桌上,这些文化单位的供给,安置问题成了讨论的重点。

他们开会研究,统一认识,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共同出力,说服民众,支援抗战,号召大家,作出牺牲。动员民众,腾出“九宫十八庙”,让“下江人”入住。

经过一番的努力工作,罗南陔心中就像吃了“定心丸”,心神已定。于是,迈开了有力的步伐,行动在路上。

要解决处理好李庄人的思想认识,执行接收“下江人”的艰巨任务,首先要就要“摆平”李庄“三大家族”的问题。

随后,罗南陔等李庄人,开始了声势浩大,为外来单位腾出教学、办公地方,解决吃住而忙碌开来。

住——

“下江人”来了怎么安排住?罗南陔等人首先想到了散落在镇上各处大大小小的寺庙、祠堂。于是,他们就决定搬空这些庙宇和祠堂,让其入住。

当时李庄的庙宇殿堂,通常是供奉神佛的处所。用于老百姓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尽忠尽孝、宗教信仰的场地。

如把平时接受信众顶礼膜拜的“神仙菩萨”“祖先灵位”请出正殿,这在李庄百姓惊疑的目光中,无疑要得罪祖先和神灵,将要遭到惩罚和遇难的;而让手执教鞭的师长和莘莘学子高坐堂上,把“神位”让给“师位”,这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部小镇,不啻石破天惊的创举,令李庄的人民群众完全不可思议。

但豪言已经放出,承诺就要兑现,李庄人绝不失言。因此,工作尽管有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阻力、再多的矛盾、都必须一一解决。

罗南陔、张官周、杨惠君他们就做了分工,分别登门拜访那些家族祠堂的“掌门人”,上门去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罗南陔来到禹王宫,说服民众搬出菩萨;

张官周去了板栗坳,做张氏人家的工作;

杨惠君前往月亮田……

李庄的政要乡绅们,不但利用他们的权威和身份,去调节平衡各个方面的关系,协调相互之间的情感,做他们搬迁的工作,而且,善于用长期形成的传统礼教、仁义道德、乡规民约,来化解一些矛盾,解决一些问题。

当然,搬迁工作,在70年前的李庄,也如当今做“拆迁户”的工作一样,有过之而无不及,并非一件易事,而且是相当的艰辛。

为了说动大家,自己必须带头,做出表率,才能说服民众。因此,罗南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当罗南陔决定把羊街8号,自家的房屋腾出来,让给即将到来的学者专家住时,却遭到了自己老婆的反对。

一天早饭的桌上,罗家人都围坐在一起,亲热地吃着早饭。罗南陔就向家人宣布:“从今天起,我们家也开始搬家,腾出屋来……”

“你说啥子?我们也要让屋?”当罗南陔的话还没有讲完是,他的老婆邓玉涵就站起身说,“不行,我们一家老小,这么多人,搬走了怎样生活?你当官,好面子,却苦了我们……”

“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我们发出了豪言壮语,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要拿出实际行动。这件事,没得商量,必须执行。”

罗南陔的家人,尽管有意见,心里不舒服,但他们都知道,他的决定,必须服从。于是,他的家人就搬到乡下去住。

罗南陔的长子罗伯威,负责经营罗家开办的“期来农场”。他就叫六儿子罗季唐,带着一家人,搬到乡下农场去生活。其女罗铭丁年龄尚小,因为在乡下没有“茅房”,生活很不方便,几次对爷爷说想回李庄住,都遭到了罗南陔的拒绝。

在罗南陔带头腾出自家的住房之后。李庄镇上的一些乡绅、一些居民看到了罗书记的行为,大家都积极响应,纷纷仿效,腾出自己的房屋,让给“下江人”来居住。

1940年10月期间,罗南陔每天匆匆忙忙地走在镇上,为让“下江人”来李庄后有吃有住,到处检查,安排房屋,做好准备,迎接“下江人”。

为了搬空、腾空李庄“九宫十八庙”,镇上组织了几百名民工,每天繁忙地开展工作,场面激**,情绪热烈。

一些老百姓听说要把他们的庙宇腾空,供“下江人”使用,有的就跳出来阻拦,坚决不让供奉了几代人的菩萨、神佛,从寺庙里搬走。风俗习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想开导这些人的思想很难。

一天,施工人员正在用滑轮吊,对祖师庙的菩萨进行挪动起吊时,被镇上人称“张阴阳”看见了。这位自称“张神仙”的人,就冲上去阻工,说什么也不能把菩萨拉走。因为,把菩萨拉走了,就砸了他的饭碗。他死活地抓住滑轮,不让起吊。横躺在哪里,以死要挟,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蛮人,不讲礼数的人,如硬要把菩萨搬走,骚扰了神灵,得罪了祖宗,会带来灾难,带来不幸,后人是要遭到报应的。你们会被五雷轰顶,不得好死。”

正在干活的工匠们,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停工。有头脑的人,立即跑到区党部,向罗书记汇报了情况。

罗南陔跟随来人,立即来到祖师庙工地现场,解决出现的矛盾。罗深深知道“张神仙”的用意,故意挑起事端,以求为他让步,保住他在李庄的“神仙”利益。

罗南陔走到“张神仙”的面前,伸手去扶张。

“张神仙”看见罗南陔来了,在原地大声说道:“罗南陔,请你不要忘了,我对你家是有恩惠的。当初我为你父亲安葬坟墓时,你还没有出世。我为你们罗家选了最好的风水,却亏待了我的营生。今天你能发达,当官发财,全是我埋葬你父亲的功劳。请你不要忘了,没有菩萨的保佑,你家能发达?”

罗南陔耐心地听完“张神仙”的一通数落之后,才对张说:“你不要赖在这里。如今搬出祖师庙的菩萨,是为师让位,这是一件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这是为抗日出力,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有利于李庄今后发展的大事,你能挡得住?我看你还是起来吧,不要在这里胡闹了。否则,我将你以阻碍公务为由,叫警务人员来把你带走,那就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了。”

听到罗书记的话后,“张神仙”才慢慢腾腾地从地上爬起来,用手拍了几下身上的尘土,赖皮地站在原地观看搬运菩萨的场景。

在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大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罗南陔不仅用“大道理”来说服人,而且,他善于利用李庄乡绅们的风范,来影响当地人。

罗南陔看了一眼从地上站起来的“张神仙”,他知道张的心思,就没有再理张了。于是,罗站在工地上,开始掷地有声地对在场的人讲话:

现在日本鬼子,正在中国烧杀掳抢,侵略我们的领土,让我们的学校,不能上课,让学生不能安生读书,让那些专家学者,没有一张摆放平静的书桌……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支持抗战,为了我们今后的发展,我们暂时腾出寺庙,把菩萨搬走,菩萨有眼,会体谅我们的用心,绝对不会责怪我们的,让神佛让位,让祖先让位,他们会显灵的,绝对不会怪罪我们,还会因此而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后代平安,人丁兴旺,家业发达。

工地上突然响起了一阵掌声,支持罗南陔的主张。

罗南陔举目环视了一下施工现场,然后,他又继续演讲:

乡亲们,我们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顾自己,要放眼未来,要为他人着想,要为国家出力,要为民族争气,就拿出我们的诚意,把镇上寺庙里的神佛搬迁出来,让“神位为师位让位”。假若有人硬是不让,从中作梗,阻止工作进度,我们政府就对他不客气,让他不会有好日子过,甚至,再敢捣乱,将其绳之以法。

在场听罗南陔讲话的人,都议论纷纷,称罗书记讲得有理,我们应该也大局为重。

有的年轻人,看见“张神仙”还在工地上,就高声喊叫:“张神仙,你快走,不要赖皮,否则,会进班房的。”

“张神仙”站在那里,他也在用心听罗南陔的演讲,罗讲得头头是道,令他也佩服。

“张神仙”想,的确不能因为端了自己的饭碗,就想阻挠搬迁菩萨,这是不可能的。现今大局已定,自己是没有力量阻挡的。因而,张就慢慢腾腾地走出工地,用手拍了拍衣裤上的尘土,低着头,离开了祖师庙。

刺头走了,顶门杠卸了,搬迁菩萨、神佛的工作又继续进行。他们把那些菩萨、神佛搬出来,集中到一起,用泥土掩埋起来,让菩萨、神佛停止工作,暂时休憩。

庙宇搬空了,寺院腾空了。但这些庙宇,还远远不够“下江人”栖身之所。于是,罗南陔等人又分别做工作,叫镇上的居民,腾出自家的住房,留给远方来的客人居住。

一些殷实人家,在罗南陔及地方官员的动员之下,腾出宅院,租借给学者们居住。小镇上的寺庙、官产等公共设施,更成为大学和研究所安置的理想场所。

镇上大多数老百姓,能识大体,顾大局,响应政府的号召,腾出自家的房里。有的开明人士,还主动举家搬迁到乡下居住,把镇上的房子全部让出,以实际行动,为全民抗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李庄的贤明绅士们排除了种种障碍,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之后,迎接文化名流和学子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