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我们这里要讲的述情,不少人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希望别人看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曾经有一个男大学生找我做咨询,在我给他做完有关情感困惑的咨询之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我如何才能做到心里有什么事情不被人看出来呢?”
我问他:“你为什么想要做到这一点呢?”
他说:“这样成熟啊!”
他把不被人看出自己内心想法当成成熟的标志,然后努力去追求,这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想要做到的事情,像是渴望自己快快长大。
也的确,在职场上、商场上,有时不能让人看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喜怒不形于色。
对于军事家们而言,在战场上更是要如此。想想诸葛亮坐在城门之上演空城计时,要是有一丁点儿的内心感受的呈现,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但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爱情中我们是不能喜怒不形于色的,因为这跟实际的爱情关系中需要的能力恰好是相反的。
爱情关系中我们不但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反而要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爱人明白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然后爱人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我们相处。这个男孩儿对所谓“成熟”的追求,正是很多人在爱情里不幸福的原因之一。
《好主妇》杂志曾经引用奥地利的一项调查报告:94%的离异人士认为,缺乏交流而导致的误解是导致他们婚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
这说明在爱情关系里,交流沟通是最重要的,那么,爱人之间要交流沟通什么呢?
当然是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感受和一些心理的需求,也就是相互述情,可述情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有较高的“述情”能力?而什么样的人又容易缺失这种能力呢?
什么样的人才拥有述情能力
要想拥有述情的能力,也就是没有“述情障碍”,一个人先要学习在说话的过程中,为自己的感觉命名。
比如:
一个小女孩儿在商场里跟爸爸妈妈走散了,这是她第一次跟爸妈走散,她会很害怕,也很伤心,在到处惊慌失措地找爸爸妈妈的同时,她甚至会放声大哭,并大声地哭喊。
这时的她,在认知层面可能还不明白什么是害怕、什么是伤心。
这个时候,如果她的父母在找到她后去关心地问她:“你是不是很害怕啊?”或:“你是不是很伤心啊?”她很快就会明白,原来刚才的那些感觉叫害怕和伤心,这样她就慢慢学会了为自己的感觉命名。
反之,爸妈不关心她内心的感受,而是批评她为什么不听话到处乱跑,她就错失一次为自己的感觉命名的机会。如果她从来没有得到过为自己的感觉命名的机会,那她长大了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感觉叫什么,当然也就不会述情。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关心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把感受表达出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养育者会对着不会说话的婴儿说:“宝宝饿了!”“宝宝想妈妈了!”“宝宝好开心哦!”
几乎没有人告诉养育者要这样做,但养育者,特别是妈妈,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说明这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的存在对婴儿的影响是巨大的,缺少这种本能的妈妈可能就会养育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甚至会有精神疾病。
在刚刚出生的婴儿的感受里,他们不但不能区分和命名自己的感受,他们实际上连自己的感受是心理上的还是躯体上的都不能区分,经由养育者的精心照顾和对他们感受的关注、理解和表达,婴儿慢慢才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躯体感受,这也是一种情绪发展上的成就。
如果连这个发展水平都达不到的人,区分不出心理感受和躯体感受,当他们心理上痛苦时感受到的不是心理感受,而是身体的疼痛,心理学称之为躯体化,内心的痛苦以躯体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人经常身体某处不舒服,到医院又查不出病因。
比这个发展水平更高的,是可以区分出心理感受和躯体感受,但是表达不出来,这包括了能感受到但不知道这些感觉叫什么,以及知道这些感觉叫什么但说不出口,这就是前面我们说的述情障碍。这样的人有了感受不表达,就很容易会被这些感受驱使做些事情,比如生气了不表达,而是不接电话、冷战、分手、离家出走、动手等。
他们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语言,心理学称之为付诸行动。由于不表达不易被理解,这样的人也非常容易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难。
发展得最好的,是不但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还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情绪的表达最成熟和健康的方式,也是最有利于关系的经营的,心理学称之为语言化。
而能够发展到这个水平,是需要借助父母提供的良好的养育环境的。除了父母经常为孩子的感觉命名,父母如果经常向自己的孩子“述情”,也能为孩子真正地学会“述情”提供一个示范和榜样。
有一段时间,我的课程很多,经常回家时都已经累得精疲力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而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儿子看到我回来了,就总想让我陪他玩会儿。我也很想跟儿子玩,但实在太累,想先休息会儿,然后再陪他玩儿。
我对他说:“儿子,爸爸很想陪你玩儿,可爸爸讲了一天的课了,实在是太累了,浑身都是疼的,可不可以让爸爸先休息会儿,然后再陪你玩儿?”
儿子很懂得心疼我,就让我先去休息,然后再陪他玩儿。
没过几天,我从外面讲课回来后又躺在了沙发上,儿子看到后马上跑到厨房跟他妈妈说:“妈妈,妈妈,你不要打搅爸爸休息。”
他妈妈问他:“为什么啊?”
他说:“因为爸爸太累了!”
看,他已经学会替我“述情”了,孩子的述情就是这样学会的,大人经常给他述情,告诉他自己内心的感觉,他就会模仿。
又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冬天,有一次我们步行去附近的商场,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妻在人行道上乞讨。在给他们一些零钱后,我们刚要离开,我儿子问我:“爸爸,能不能把咱家的房子给他们?”
我说:“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我看到他们挨冻我心里很难过啊!”
我当然没有答应儿子把房子给老人们,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看到儿子已经会“述情”了。他告诉我他“心里很难过”,已经把自己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了,虽然并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词,但他学会了这种方式。
会述情的人,就是这样学会述情的,是爸爸妈妈等身边的人经常给他们述情,他们受到周边语言环境的影响,慢慢学会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家庭几代人都不善表达,因为在一个不表达的环境中,很难成长出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来,除非受到这个家庭之外的人的影响或后天刻意地学习和练习。而我们也很有必要在后天来学习和练习自己的这些能力,因为这些能力都会通过语言环境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
这种能力,是以后在生活中,特别是爱情的关系里需要的重要能力。如果你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你的爱人就较难了解到你真实的感受,也就不知道如何对待你。而你一旦告诉了爱人你的感受,爱人便容易知道如何对待你,你就成了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相同地,你也会感觉到身边的人很好相处。
述情为对方画出了如何爱你的线路图
通过述情,我们告诉了对方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希望如何、不希望如何,这等于给自己的爱人指了一条爱自己的线路,清晰得就像一张线路图一样,遵照这张线路图,他就可以知道如何到达我们的内心深处来爱我们。
我在前面第二章里讲的,我听到“谁跟你说了什么”这句话后我会心烦,然后我告诉了我太太我内心的感受,以及这个情绪按钮的来源,她以后就不再问这个问题了,我所做的就是“述情”,给她指明了对待我的方式。
而她的述情,也能告诉我该如何对待她。
有一天早餐时间,我从外面买了一些早点回家,其中有一份馅饼是我特别喜欢吃的,但我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开始吃这个馅饼时,她刚好去厨房做别的,我在吃时给她留了一半。等她从厨房里出来时,看到我给她留了一半馅饼,就说:“看到你给我留了一半馅饼,感觉你心里是有我的,我感觉很幸福!”
那一刻,我感觉到原来让她幸福是如此简单,只需要这样做就可以了。而其实,这就是她通过“述情”,给我指明了爱她的方向。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心理特点也不同,你喜欢的未必就是别人喜欢的,别人喜欢的也未必是你喜欢的。“述情”可以快速地让爱人了解到你的心理特点,进而掌握与你相处的窍门。
这跟很多人的特点的确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女性,常常不把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告诉对方。反而让对方去猜,当对方猜不对时还会生气。
“爱我就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啊!”
这是一次上课时一个女孩儿说出的话!
可这怎么可能?
爱人是被你吸引才会跟你在一起的,但被你吸引并不代表了解你,真正能知道你经常在想什么,一定是你经常告诉他你的想法和感受,时间久了,他对你多数的想法和性格特点都了解后,他才能做到你想要的这种境界,这需要你经常“述情”的。
还有些夫妻,虽然在一起生活很多年,但彼此并不真正懂对方,也不主动打开自己的内心去与对方述情,结果相互都会抱怨对方不懂自己。但不去告诉对方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怎么会懂呢?
不要以为两人一相爱就会彼此很懂对方,这完全是两码事儿,相爱很多时候是荷尔蒙和理想化在起作用,而两人彼此都很懂对方的爱情关系是通过彼此不断述情沟通来达到的。
曾经有一个年近四十依然单身的男士告诉我说:“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心有灵犀的伴侣。”听完他的话,我知道如果这一点不改变,他单身的时间可能还会很长。
人人都想追求心有灵犀的爱情,殊不知这样的爱情往往不是找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磨合和经营才能达到的。当两人都长期地向对方述情,并与对方共情,经过一定时期后,两人感知对方的感觉就像自己的一样容易,心有灵犀就产生了,两人也就真正地“合二为一”了。“心有灵犀”是经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