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情绪管理方法一:保持客观(1 / 1)

爱的五种能力 赵永久 3033 字 8个月前

在每个人的身体内,仿佛都隐藏着一只非常原始和古老的动物。它非常敏感,一有对主人不利的外在因素,它马上可以感知到,并用情绪来提示或驱动主人。但它的听力、视力、感知力等又都不太清晰。所以,它会出错,常常把相似情景当成是危险情景。

当然,并没有一只这样的动物真的在我们身体内,这只是我们的情绪的脑(也叫原始脑)工作的特点。

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常常会起一些其实没有必要的情绪。

我们假定这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件事情:

一个周末的下午,你约一个新认识的异性朋友两点钟见面,你提议到一个你常去的咖啡馆见面,定好地点后,你把地址发到他(她)手机上了。

你是一个守时的人,在一点五十分就到了,足足提前了十分钟。

看到咖啡馆里没有你约的朋友,你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点了一杯常喝的咖啡。

时间很快到了,他(她)还没有到,你心里有了一个对他(她)的看法:原来这是一个不太守时的人,居然迟到了。

时间已经过去五分钟了,他(她)还没有到,你心想,他(她)居然迟到了五分钟,这样好像有点不太礼貌,你有一点点小生气了。

十分钟后,他(她)还没有到,你压住心中的一点小气愤,拿起手机,给他(她)发了一条信息,问他(她):“到哪儿了?”

但并没有收到回复,你的气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加。

二十分钟后,他(她)还是没有到,也没有回信息,你拿起电话,准备给他(她)打个电话,拨完号码,你深呼吸了一下,并把手机放在耳边听着拨号音。

“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已关机!”手机里传来了这样的声音,你更加生气了,你觉得这个人简直不把你放在眼里。

三十分钟后电话依然打不通,你已经很生气了,心想:做人怎么可以这样呢?即便是真遇到了事儿不能按时来,也要打个电话说一声啊!怎么还关机?

你越想越生气,觉得这样的人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你买完单,拿起手机,向外走去。

你生气了,这是潜意识在对你进行提示和驱动,那么,潜意识在提示你什么呢?

很明显,潜意识在提示你,有人居然不尊重你,你需要给这样的人一点教训,或远离这样的人。

但是,潜意识的工作方法是纯感性的,是很原始的,潜意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的一个假设,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有很多种可能,到目前为止,你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可你已经很生气了,这就是潜意识原始和非理性的地方。

多数人在和“假想敌”作战

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编的一个故事而已,如果你很相信你编的这个故事,你就会很生气,甚至决定马上离开这个地方,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或者气愤的情绪太强烈了,也可能会想要报复这个人,这个人在你心中就成了一个假想敌。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你会越来越生气,是因为你认为他(她)就是不尊重你的,但这只是你的看法。在这个看法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你脆弱的自尊心部分被触碰到了,这个部分越脆弱,或者说你这个部分的创伤越严重,就越可能只看到一种可能,越坚定不移地认为这就是事实。

实际的可能有很多种。

比如:

他(她)的手机在路上被盗了,小偷把手机关机了,而你的联系方式和咖啡馆的地址又都存在他(她)的手机里,所以,他(她)找不到地点,但又联系不上你;

他(她)临时有事赶过来晚了,恰巧手机又没电自动关机了,所以,找不到地点也联系不上你;

他(她)的手机上午坏了,需要把手机送去维修并尝试把里边的信息导出来,才能联系上你,或者找到咖啡馆;

等等。

可能有很多种,但内心的痛苦情绪会导致人们思维的宽度变窄,根本不会去想其他可能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被情绪控制。

并且,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假设的存在,假设很容易变成事实。比如在我们设想的事情里,因为你的假设,认为对方不尊重你,就可能也会从此不再尊重他。结果他看到你不再尊重他后,就可能真的开始不尊重你,假设就成为事实,这个过程在心理学里叫作投射性认同[1]。

如果一个人在更深层次里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并且对这个感觉没有觉察和认识,就可能会在与他人互动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对方,认为是对方故意不尊重自己。导致这个特点的原因与成长过程中缺少被尊重、关爱、满足、认可等有关。

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然后也就不尊重对方了,是把这个想法投射给对方了,对方一旦认同,也不再尊重这个人,想法变成了事实,然后这个人再把这个事实认同回来,即别人果然是不尊重自己的,更加强化了之前内心的感觉。

这是一种宿命似的关系模式,原型是儿时与养育者的关系,深藏于很多人的内心深处,一旦和别人互动,很容易就会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在与别人的关系里再现儿时的关系模式。

要想摆脱这种宿命似的关系模式,先是要对这样的模式有所觉察,才有可能跳出模式。这里我们说看到自己的假设,就是对模式有所觉察。

像这样因假设而起情绪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

某女孩儿给男朋友打电话,男朋友没有接,她就很生气,认为男朋友不够在乎她。

某男孩儿看见自己的女朋友跟另一个男人有说有笑,关系很亲密,就非常生气,认为他们两个关系不一般。

某女人在夜间跟出差在外的老公通电话时,听到旁边有女人的声音,就非常气愤,认为老公外边有女人了。

某员工看到领导总是往自己的工位上看,就很紧张,认为领导在监视自己工作……

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无数个。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凭自己的一个假设,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随之而起。如果后来证实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你会发现你被你的情绪欺骗了,你只是自然而然做出了一个非理性的假设。

当然,人们分析事物时,总是先假设,然后再验证假设,进而得到事物的真相的,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很多时候并没有验证自己的假设,就认为自己的假设是事实,进而会起情绪,把事情搞砸。

人们都会做假设,但往往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假设,是和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关系模式有关系的。

把男友是否在乎自己看得特别重的女孩儿,会容易在男友没有接电话时,假设男友不在乎自己。

对女友不相信,或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人,看到女友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时,会容易假设女友喜欢上别的男人了。

对老公不信任、对自己也没有自信的女人,会容易假设老公电话那边的女人声音,是来自老公的情人。

对自己不自信、特别在乎领导看法的员工,会容易假设领导总是在监视自己。

同样的事实,发生在不同人的生活中,人们做出的假设是不一样的,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脆弱部分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也不相同。会让人做出错误假设的,通常是受内心的脆弱部分的影响,比如心中的恐惧和痛苦等。

很多心理测试都是运用这个原理进行的,比如墨迹测试。摆在被试者面前的就是一摊随意弄成的墨迹,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东西。

有的人看到蝴蝶,有的人看到蝙蝠,有的人看到内脏,有的人看到魔鬼。其实,那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团墨迹,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假设,或叫内心的投射。由于人们的假设往往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被试者的假设了解这个人的心理特点。

这些因假设而起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验证,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是原始的、非理性的、需要被管理的。

一个人越是内心脆弱的地方多,就越可能会有这样的假设,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也会越多。俗话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的“庸人”,其实是内心创伤较多、脆弱较多的人。

多数人的多数情绪,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假设引起的、心中所谓的敌人,只不过都是自己假设出来的“假想敌”而已。看到这里,也请你想一想,你最近一次生气,会不会就是这个原因呢?

回到前面我假设的你和新认识的朋友在咖啡馆约会的事情上,你假设他(她)不尊重你,你会生气;如果你假设他(她)的手机坏了,你可能就不生气了,反而能理解他(她);如果你假设他(她)的手机被小偷偷了,你也不会生他(她)的气,你可能会生小偷的气了。

所以,在你不知道真相之前,你的情绪都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假设是否符合事实。

我们接着说上面的那个故事:

你和你的朋友在咖啡馆约会,你等了他(她)三十分钟,他(她)还没有来,你认为他(她)是不够尊重你,你很生气地准备离开咖啡馆,当你推开咖啡馆的门,准备离开时,恰巧碰到他(她)要进门,这时,你正被你的情绪控制着,既生气又尴尬地对他(她)说声:“来了?”

说完还用眼睛白了他(她)一眼,同时你也停住了脚步,等待他(她)解释。

他(她)先是向你道歉,然后告诉你,他(她)中午在一个餐厅吃饭时,把手机忘在了餐厅的桌子上,当他(她)快要赶到你们约会的咖啡馆时,才发现手机丢了,看到还有多余的时间,他(她)就赶快回去找手机了。

等他(她)回到吃饭的餐厅,餐厅工作人员说没有见到他(她)的手机,通过调餐厅的录像发现,原来是被另一桌用餐的客人拿走了,并且已经把手机关机了。他(她)一时也联系不到你,所以,他(她)才会晚到了也没办法提前通知你一声。

听完他(她)的这番话,你可能会为你前面对他(她)的误解而后悔,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看看你前面起的情绪是不是很多余?

如果在爱情的关系中,一个人总是会把自己的假设当成事实,想想他会有多少的情绪要起,对整天有很多负面情绪的人而言,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况且男女之间的事情,假设起来是非常容易的。

生活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也是因为这样的假设而引起的,这些情绪,真的是很原始和不理性,甚至多余。

比如:在移动支付还没那么便捷的年代,一个朋友跟你吃饭,本来是他请客,结果买单时他说自己忘带钱包了。

这时,你可以编的故事、做的假设有很多,而不同的假设、不同版本的故事将导致你对他有不同情绪:

当然,写的内容,也是我的假设,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假设,也会有不同的情绪。

既然在面临同样一件事情时,你的情绪会和别人一样,你有情绪就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方的直接责任,而是通过你自己的假设最终导致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这种因假设而起的情绪,让自己可以更加平静地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编个故事气自己。

管理的方法:保持客观,不再编故事

对于因假设而起的情绪,我们知道那是自己编的故事,是假设,有时可能不是事实。我们要管理这类情绪,而不是不做假设。不做假设,人们可能就没有创新和推理的能力了,也就不能很好地分析事物了。

管理这类情绪,有两个方法,可以根据具体发生的事情的类型和重要程度,结合使用。

在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因假设而起,你可以:

一、无为

所谓无为,就是知道自己暂时了解不到真相,而真相又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并且知不知道真相关系也不是特别大,或者不知道真相也不会引起太大的不良后果,这时,选择什么也不做。

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针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每个想法都是假设,不是事实,索性不再做任何假设,等待事情自然呈现真相。

在前面的例子中,你在咖啡馆等朋友,他(她)迟到了没有来时,你可以这样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果他(她)不来也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不良后果,你之后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如就坐在那里,看看新闻,喝喝咖啡,不再做任何假设。因为你知道,你所想的种种可能,都不一定是事实,你没有必要再用各种假设来引起自己的种种情绪,进而折磨自己,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享受这个下午。

这样你的情绪马上就平复下来了,而且你会很享受这个时光,不会因为他(她)的迟到而影响到你的心情,等对方到时,或者对方主动联系你时,你自然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这样,你就使用“无为”的方法,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情绪管理。

通常情况下,对方迟到了,都是事出有因,等你知道了原因,你可能就不会有生气这个情绪了。即便是对方迟到的原因真的是不尊重你,你知道了真相再生气也不迟,这样在十次同样的情况里边可能有八九次,你其实是不用生气的。(即便是对方真的不尊重你,这样的情绪也是可以管理的,具体在下一节阐述。)

这是一个说起来非常简单的方法,等于什么也不做,但其实当你这样做时,是要面对内心觉得对方可能不尊重你而带来的痛苦的,这是一个与自己内心的脆弱在一起的机会。我们内心的脆弱有一个特点,当你看到并与它在一起感受着它时,它就会变得强大。

在这样的事情中,内心关于自尊的脆弱越多,越容易假设对方不尊重自己,越是容易生气,当与自己的脆弱在一起时,感受到的痛苦也就越强烈。

二、验证

当你有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让你感觉事情可能很严重,你不一定要无为,你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跟随情绪的提示,去验证你的假设,更早地让事实的真相呈现出来。

但切记,在你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要牢牢记住,这只是你的假设,这样,你的情绪就会好得多。

很多情况下,事实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当你发现这一点,也就是事实并不是你假设的情况时,你的情绪就完全消失了。

这样,你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潜意识这个原始的、非理性的提示方式而额外产生的情绪,那些“庸人自扰”之类的情绪就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也就不会误会别人了。

这个方法,不只是可以管理你的一些情绪,还可以让你和他人之间少产生误会和误解。但也请你务必记得,这个方法,不是不让你做假设,而是在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必须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个假设,还不是事实,单单就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很多没必要的情绪消失。

这两个情绪管理的方法,很多时候是要结合的,当你无法“验证”时,你只能采取“无为”,就像你在咖啡馆等朋友,你打电话他(她)关机了,你无法及时“验证”了,这时“无为”、好好享受下午的好时光就成了最佳选择了。

但不管是无为还是验证,在本质上都是先与自己内心的脆弱在一起,这不但可以管理好情绪,还是一个强大自己的办法,也是一个跳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关系模式的方法。

管理好这种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让自己不要再编个故事气自己,你就可以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平静,也就能有心情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爱情了。

以上阐述的情绪管理方法,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情绪的,而实际上针对情绪还有很多角度,下面的章节,将提供更多角度来帮你管理情绪。因此,你可能会发现同一件起情绪的事情,本书前后提供了多种不同角度的管理方法,并且都是有效的。你可以结合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有人将克莱因发现“投射性认同”对精神分析产生的影响类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物理学的影响,或者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