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段行程中,每个人都对敦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敦煌,身处丝绸之路的要道枢纽,见证了千年间这条道路的沧桑变迁和悠久历史。“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名头很大,但最初,敦煌面积极小,人口极少,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敦煌才变得名副其实,成为“世界四大文明汇流之地”。
在敦煌莫高窟,考察团有幸走进了很多未对游客开放的石窟,欣赏了许多富丽多彩的石窟壁画,感受到信仰的虔诚与永恒。
“如今,想买什么颜料可以直接买,古人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如此凄冷、孤独的环境中让心沉淀下来,创造出如此瑰丽的色彩,你说能不感动吗?”喜欢画画的谢莉,看到这些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丽,不舍得眨眼,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人们注意到,敦煌壁画中的乐器琳琅满目。据考证,这些乐器大致来源于3个方面:中原传统乐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和西域传来的乐器(外来乐器)。可见,敦煌联通着古代中国与外域的交流,定格着中西文化交融之美。
考察团还来到新疆火焰山等地。在这座赤褐色的山体前,他们被翻滚的热浪和迅疾的狂风所裹挟,一下车几乎要飞起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经过了火焰山,看电视剧时还不相信世界上有如此险劣的山峰,来到这里,才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的奥秘。”一路上,谢莉感叹连连。
让谢莉骄傲的是,沿途环境无论优劣,小依然从不喊苦与累,而是享受其中,接受风雨日光的热情洗礼。每天晚上回到住处,她还是那么高兴,在纸上认真画下当天的所见所闻。由于临近开学,加之护照问题,小依然随团抵达新疆霍尔果斯后,便返回重庆。
旅途中,和那些或震撼,或瑰丽,或神奇的自然景观相比,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更加打动谢莉。
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西南约200公里的库尔代县,考察团访问了一个“陕西村”。村子里,村民竟长着黄皮肤黑头发,操着地道陕西方言,喜欢吃拉面、饺子、包子,喜爱唱秦腔和陕西民歌。置身此情此景,团员们无不瞠目结舌。
原来,村民们的祖先是100多年前,从中国西北陕甘宁等地迁至中亚的。当时的沙俄政府接纳了他们,并按陕西话音称他们为东干人。如今,东干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3国。
“东干人超级热情,超级爱干净,当地几乎只吃馕、喝羊肉汤,蔬菜只有小番茄、黄瓜等几种。”谢莉回忆道。当时,她提议吃一顿火锅,解解馋,大家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可是,大家去市场采购后,只买到面条和小番茄、黄瓜、茴香。晚上没有电灯,人们头戴矿灯,围坐一团,名义上吃火锅,实际上吃的是火锅底料煮面条。即便如此,人群中还是传出阵阵笑声。
火锅就是如此兼容并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立即触发食客的快乐“快捷键”,让人吃得满头大汗仍不舍离开它半步。
位于西亚的土耳其,也给谢莉带来很多感动。车队抵达土耳其时,恰逢斋月结束的那一天。土耳其闭店的商店全部开门迎客,大街小巷热闹极了,人们载歌载舞,好不快活。
在街上,谢莉邂逅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他一身白衣,头戴黑帽,纯洁得像一个精灵。
喜欢孩子的谢莉,对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翻译,谢莉询问他的爱好、家庭和学习情况,甚至连小男孩最喜欢玩什么游戏都仔仔细细问到。洒满阳光的街道上,这两个对话人宛如一对母子,亲情洋溢。
在土耳其,谢莉还在公路上遇到一位背包客。他18岁,一头黄发,身材健硕,穿着T恤、短裤,脚踩户外靴,谢莉见他招手便停车载他前行。一番交流才知道,小伙儿是俄罗斯人,正上高中,计划到阿富汗、埃及等地实地看一看当地人是不是把骆驼当作交通工具。这番出行,家人只给了他100美元。
小伙儿的勇敢、开朗、健谈让谢莉印象深刻。她想,在中国,家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十几岁的孩子到国外穷游的。尤其是,他那种探寻究竟的精神,让人感动。载了小伙儿五六个小时后,分别时刻,小伙儿将邮箱写在纸条上,留给谢莉。可惜的是,纸条竟遗失了,谢莉懊悔不已。
“他知道我们的计划后惊叹:太酷了!可能他回家后,会给家人摆谈起这段经历。他怎么能想到,在旅途中会碰到一堆人从中国开车到罗马。我们这一路,对他而言,也是神奇的故事。而丝绸之路就是发生奇迹的地方!”谢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