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原生家庭和童年环境,江碧波的成长,让一切后来的光亮人生都有迹可循。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爱国版画家江敉和妻子一起前往内地。江敉是宁波人,是一位被上海滩认可的版画家。大时代的动**之中,江敉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潮之中。
1939年,在贵阳的一处民居中,江碧波出生了,她是江敉在逃难途中的第一个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带着她来到了重庆,父亲任职于当时重庆青木关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那时,江碧波身处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小环境。身边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大朋友,音乐家、画家、舞蹈家,如像叶浅予、戴爱莲那样的人物。幼年的她,身在大西南那烂漫的自然中,也身在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中。
如果说江敉是典型的海洋文化熏陶下的艺术家,那么江碧波就是大海的灵魂来到了西南的大山大水之后,成长起来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抗战胜利之后,江碧波一家留在了重庆。6岁的她开始在私塾求学,同时帮助父母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生活是艰苦的,但和同学们在一起却是快乐的。在江碧波的回忆中,少男少女们结伴,行走在山城的老巷河滩、坡上坎下是她读这座城最好的课程。在这里,江碧波近距离看过长江纤夫抗争江流,看过拉车负重的劳动妇女的笑靥,看过码头工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行走,还看过爱国大学生们为了抗议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腐败,举行的游行……这些号子、笑声、汗水和呐喊,让她的血脉中融入了山城的“爬坡上坎”的精神。世人称这种精神为勇气。
1951年,江碧波开始在巴蜀中学读书,3年后,成为四川美院附中的第一批学生。1958年,江碧波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第一批学生。
196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向全国征集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江碧波和老师同学一起到金沙江畔和泸定桥头写生收集素材。回校后用一年时间,创作出套色木刻版画《飞夺泸定桥》。这幅作品送到首都后一炮打响,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后来还成为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的插图,陪伴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