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州是万盛的前身,建于唐代。如果当年它不错过两位诗人,名声就不一样了。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3月的一天,长江三峡,桃花水涨,一叶孤舟在江面缓缓溯行。船头立着一位诗人,面容憔悴,他叫李白。“安史之乱”中,他因太渴望建功立业,结果站错政治立场,投身永王李璘的幕府,被判长流夜郎。
李白一路长吁短叹、且行且愁,刚泊舟白帝城,朝廷赦免他的消息传来。诗人惊喜交加,随即掉头东下,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被贬的夜郎县(不是汉代的夜郎国),在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北部,临近万盛。如果李白未接到赦书,而继续前往贬所的话,他大概率要经过一个叫溱州的地方。当时,溱州以今万盛境为中心,辖有荣懿等县。而夜郎县,则属于与溱州毗邻的珍州(以今贵州正安为中心)管辖,后来珍州被撤销,夜郎县归溱州管辖。
无独有偶,晚唐之际,另一个著名诗人韩偓(约842—923),因得罪权臣朱全忠(朱温),被贬为濮州司马,不久又贬为溱州荣懿尉,即荣懿县的县尉,这是一个小得可怜的官职。可惜,韩偓也未真正履迹溱州这片土地。不然,两位诗人该为今天的黑山谷、万盛石林留下多少名篇啊!
这好像是这方土地的文化宿命。
万盛古为蛮荒之地。秦汉时期,这里位于巴郡南陲,有少量僰(濮)人在此渔猎为生。东汉时期,一支叫“板楯蛮”的巴人部落从嘉陵江、渠江流域迁徙至渝南黔北,与当地濮人融合,逐渐形成被史学家称为“僚(獠)人”的部落。渝南黔北多山高谷深之地,僚人就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群居与渔猎生活。僚人有文身、椎髻、跣足、住干栏(类似吊脚楼)、穿桶裙(通裙)等生活习俗,其葬俗以崖墓葬为主。自东汉至南北朝,僚人在渝南黔北留下了大量崖墓。万盛现保存有崖墓群20余处、墓穴200余穴,这些墓穴凿在依山傍水的崖壁上,显得神秘而幽古。
我曾多次探寻万盛的崖墓,这些崖墓如今除了一孔孔岩洞外,什么也没遗下。只能想象当年僚人死后的场景:族人击打着铜鼓,唱着神歌,把死者的遗体放在崖墓中,祈求死者魂返自然。那仪式,一定神秘而热烈,篝火熊熊,悲声长嘶,山水间的宁静被打破,生命融入了永恒的世界……
唐代,这里的僚人被称为“南平僚”。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为控制南平僚,将今渝南黔北地区纳入帝国有效版图,朝廷以今万盛境为中心,设置溱州,辖荣懿、扶欢、乐来3县。同一时期在渝南黔北设立的州,还有南州、播州、珍州、夷州等。《元和郡县志》载:“(溱州)本巴郡之南境,贞观十六年,有渝州万寿县人牟智才上封事,请于西南夷窦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县。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为名。”溱州与荣懿县同治,治所在今万盛城区或青年镇一带。溱溪河至今犹存古名,不过一条小溪流而已,想来唐代时水势较大,不然为何以它来命名一个州?
以今万盛境为中心的溱州及荣懿县,面积并不大,但存在时间跨越了整个唐代和大半个北宋,历时432年。由于古代溱州位置比较偏远,消失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名胜古迹,只有一星半点文字记载散落在史籍中,让人唏嘘遥想。
2019年,为挖掘这一段历史,万盛修了一座溱州楼。我也有幸参与这项工程,竣工后,还写了一篇《溱州楼记》,有句云:
“百里山水,神秀渝黔;千载烟云,遥思唐宋。万盛自古迄今,史痕漫漶,莫衷一是。然以远古一隅蛮荒,竟为昔日之溱州荣懿、抗战煤都,今日之渝黔重镇、旅游新城,不唯时运使然,亦有天地禀赋。或曰,此乃城市文脉也,凝于历史,寓于人文,化于人心。”
我想,这是对我自己的城市的一种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