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崖上的“故宫城”(1 / 1)

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重庆市11中学读书,周末闲暇时分,我经常和同学到长江边的巷子游玩。其中就有慈云老街。

慈云老街因有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慈云寺而得名。慈云寺依山傍水,流传着“青狮白象锁大江”的典故。因长江水道情况复杂,宋朝时常常发生船运事故。佛教文献中有“文殊坐花莲而跨青狮,普贤执如意而骑白象”一说,并延伸出“青狮献瑞、白象呈祥”的美好寓意。于是,青狮被古人雕刻出来,放置于慈云寺门前,正对着渝中区的白象街,借青狮与白象的威严震慑湍急危险的大江,锁住商人们的财富。

在我有些褪色的记忆中,慈云老街里没有很正式的路,就是一些青石板梯步和吊脚楼院子。老街边自然是滔滔长江,看得到飘零的打鱼船和远处的朝天门,回想起很有野趣。走到老街,恍惚中奇遇了开埠时风云际会的场面,触摸到老街巷的沉沦兴旺。长江水养育了吃苦耐劳的南岸儿女,水码头的人们在这里肩挑背扛讨生活。旧梦里有叶子烟的雾霭、老荫茶的热气、龙门阵的悠闲。旅英作家虹影少年时生活在这附近,她在《饥饿的女儿》中对江边的家乡有这样的描写:“在南岸的坡道街上走十分钟,能闻到上百种不同气味,这是个气味蒸腾的世界。”

所以后来,当得知慈云老街上居然有一个闻名全国的藏宝地安达森洋行时,我感到吃惊而自豪。

南滨路是一条极不平凡的路,这条路上,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大禹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上溯远古,这里有“禹娶涂山,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呼归,江边诞子”等优美传说,南岸区地名“涂山镇”和“弹子石”因此而来;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中有4景:“黄葛晚渡”“龙门浩月”“字水宵灯”“海棠烟雨”散落在滨江线上;马鞍山天主教堂、慈云寺、大佛寺、千佛寺等宗教名胜一路均匀分布,暮鼓晨钟,岁岁年年。而南滨路在重庆历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笔,是公元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

由于沿江水码头的便利,英、法、日、美、德等国在长江沿岸境内设海关、开洋行、圈租界、建军营、立公司,经营出口贸易、航运等商务活动,火柴业、猪鬃加工业、棉织业、缫丝业等飞速发展,一时繁华风光。如今保留着大量的百年老建筑,如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达森洋行、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法国水师兵营、美国使馆酒吧等,为那段历史作证。

安达森洋行,始建于1891年,修建者安达森是瑞典人,洋行主要经营鬃毛和腊肉及百货等。这几栋破旧的仓库,却流传着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传奇。

1933年2月5日深夜,紫禁城被严寒和黑暗包裹,正在发生一件大事。……大量持枪的军警神色紧张,大批车夫拉着板车匆匆进入故宫神武门,不一会儿,2118 个贴着封条的木箱从太和门鱼贯运出。

在青石板上一路颠簸的木箱里,装着的全部是故宫的珍宝,随便拿出一件都价值连城。

搬运拉夫准备将打包好的故宫文物之木箱,运送至紫禁城前门的火车站。

从这个夜晚开始,故宫中13427箱,还有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6000 余箱共19557箱,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国宝,被陆续“押送”上了火车,在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它们翻过车,涉过河,躲过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轰炸……

在一篇回忆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让人穿越到惊心动魄的1933年。自日军攻陷山海关,北京城里学界人士极为忧虑故宫文物的安危。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2月5日夜,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至5月15日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内务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等。还有《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当时国内发现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五代刻本,国内最古老的石刻“岐阳石鼓”亦在其内。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文物大迁徙——故宫文物南迁正式拉开序幕。

纪录片《上新了,故宫》中对这些文物包装的用心作了回忆。例如最重的“岐阳石鼓”,使用浸湿的棉纸覆在石鼓面上,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又用麻绳打成辫子缠紧,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内用稻草塞严实,箱外包上铁皮条。“故宫人打包就花了半年,文物包装至少有四层:纸、棉花、稻草、木箱……保证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1936年底,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国宝从上海运至南京存放;隔年秋天“七七事变”爆发,为护国宝周全,文物从南京出发,分3路向西紧急疏散。北路走陆运,存放于四川峨眉山。南路水陆兼运,存放于贵州安顺。中路走水运,进入重庆。1938年5月,9000多箱文物在重庆分3处秘密存放,位于南岸南滨路的安达森洋行存放3694箱。

南滨路的安达森洋行就这样在文物史上创造了传奇。瑞典是一个拥有永久中立国身份的国家,根据国际惯例,在战争时期,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都不对中立国采取敌对行动。每当日军飞机来轰炸时,洋行的老板安达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国旗在门口的旗杆上升起来或平铺在空地上,让敌机清晰可见,以表明这是瑞典的地盘,不能侵犯,求得安全。所以,当重庆不少地方被炸成废墟时,安达森洋行却幸免于难。为防万一,后将安达森洋行等处的文物宝藏溯江船运至四川宜宾,再换小船运往乐山存放,使这批藏于安达森洋行的故宫文物毫发无损。

就这样,途经10余省,跨越数载,上万箱珍贵文物在故宫人及沿途军民的共同守护下,完成了一场堪称人类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长征”。

有的人可能不解:为什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物南迁?文物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一个民族要想不被其他外族和国家侵占,除了武力上的反抗,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流失也非常重要。文化在,民族的魂就在,精神支柱就永存,我们就不会被打败。这些文物的精神价值比它们的物质价值更高。故宫文物南迁,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故宫文物南迁的意义。

2017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带着团队,沿着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前后奔赴四川、重庆、贵州等地,调研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中15个故宫文物存放点。来到南岸区安达森洋行旧址时,令团队感到惊讶的,不仅是百年历史建筑群保存基本完整,还发现于当年存放过文物的仓库外墙上赫然写着两个暗红的大字——“不拆”。

原来安达森洋行旧址虽然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个当年保存南迁文物的仓库却并未被划入文物保护范围之中。在多年前重庆市南岸区狮子山片区的拆迁征收中,南岸区文保单位担心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老仓库遭到拆迁的“误伤”,专门使用色彩醒目的红油漆在其外墙上标注了“不拆”两个字,当得知这两个字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后,单霁翔感动不已。

最终,团队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落户于重庆的安达森洋行旧址处,让故宫博物院和重庆再续“千里之缘”。普利兹克奖评委团里的首位中国面孔、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永和教授多次实地考察,提出了文化中心和共享中心的理念。

2018年,故宫博物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南岸区人民政府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启动“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项目,在安达森洋行旧址落地故宫学院(重庆)分院、紫禁书院、故宫讲堂等。2020年,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主体建筑修缮工程通过验收;2021年,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正式开馆。

至此,南岸区海狮路2号,历经百年风雨的4栋文物建筑、4栋传统风貌建筑、1座缆车遗址,整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的安达森洋行“活化”了。4栋文物建筑按照文物修缮原则进行保护,采取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历史信息;而4栋传统风貌建筑则“变旧为新”,例如加入玻璃幕墙、钢结构、转木梁等现代元素,呈现出新与旧的对话,历史与现代的共生。

它位于重庆市历史核心保护区域内、两江四岸的核心区南滨路上,依山而建,层层向上,西临慈云寺,东临缆车道遗迹,古巴渝12景——字水宵灯景点也坐落于此。土墙石阶,灰瓦黄墙,紧凑端庄,厚重低调。其中最高处那栋双层仓库外观,恰似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形态。分别容纳了角楼咖啡、数字故宫、故宫课堂、故宫出版社书吧、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故宫文物南迁主题邮局等业态。依托纪念馆的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与重庆市还将在文创产业、学术科研、文化教育、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仓库变展厅,在滚滚长江边,诉说沧海桑田,格外古朴庄严。从渝中区隔江望去,正如一座岩崖上的故宫城。

文物映耀百年征程,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重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历史。主题展览、活动、小型演出,无不在展示南迁史实,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游客来到这里,触摸百年风云,了解故宫文化、抗战故事,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在那战火纷飞时代背景下,无数文化学者做出的这一壮举的深远意义。打卡网红的“故宫角楼咖啡馆”,手捧一杯“康熙最爱巧克力”咖啡,参观“故宫style”的各类文创产品,那一杯杯醇厚浓郁的不只是咖啡,更是流芳的文化,让人沉醉文物陈香。在探秘“护宝传奇”中抒发爱国热情,激发昂扬斗志,凝聚奋斗力量!

(赵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