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红叶满崖,秋风萧瑟的日子,乘一艘从重庆到宜昌的客轮,追随那些古代诗人西出巴蜀,东下三峡了……

客轮缓缓驶进崖高水激的重庆奉节的夔门,就算是真正进入了三峡第一峡瞿塘峡了。

我记得那是正午,阳光正烈,我们所有的乘客都挤在甲板的栏杆上,顺着陡峭的山壁朝上瞧,天空蓝得刺眼。其实,我希望的是晚上过夔门,而且是圆月当空照,就像我在那些漂亮的水墨画里看见的一样,月光下夔门更加雄奇,还透着种妙趣和神秘。有人说,崖顶上就是著名的白帝城,非常险要。传说西汉居摄三年(8),居蜀称王的公孙述在此筑城,因城中有一古井每晨常有一股白气飘出,视为“白龙献瑞”,自称“白帝”,遂名白帝城。至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失败,退守白帝城,病逝永安宫。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史称“白帝托孤”。那是三峡文化瑰宝中最响亮的古城,曾经有多少著名诗人留下了大量诗篇,让永恒的诗魂萦绕着,因此又叫它诗城。

我们攀崖而上,去瞧瞧白帝古城的真貌。

我似乎瞧见顶上那棵歪脖子古柏树下,站着个白衫飘飘的老人。他朝远行的船挥着手,有些兴奋,不时地把手里的酒壶喂到嘴里,然后怪异地吼叫着。那就是唐代诗仙李白,曾3次进出三峡,而最让他欣喜若狂的就是站在夔门崖顶上,瞧着滚滚的江流和远方刚刚升起的朝阳。公元758年,58岁的李白因故获罪,被判处长期流放夜郎,他弃妻别子,从浔阳出发,逆江而上。三峡的山水依旧,但诗人的心情却和33年前第一次进峡时大不相同。那时他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年轻的诗人为建功立业离乡远去。虽有乡愁淡淡,向上的热情却使眼前的一切充满了诗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而此时,须发斑白的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行船沉重如铁,而且心情更如阴云压顶,沉重得喘不过气来,“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可祸福也翻转得太快,他刚行至夔门白帝城时,忽闻赦书,惊喜交加,站在崖顶灌个大醉。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题诗“下江陵”,那可是三峡诗里最畅快的,而诗人欣喜的心情比风更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诗仙李太白驾一叶轻舟,如乘奔御风飞跃过万重山后,7年过去了。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就在李白高崖饮酒赋诗的不远处,搭建草棚安居下来。杜甫携妻子杨氏和儿子杜宗文、杜宗武以及女儿离开生活了5年之久的成都,乘船东下向长江三峡地区出发,那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5月,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中旬出三峡,在瞿塘峡口的夔州整整住了两年多。

开始,杜甫一家在城头一个名叫“沁园”的草亭安家。贫病衰弱的老杜很喜欢这里,浓浓的树荫遮蔽了烈日,旁边的小溪潺潺流淌,天刚亮,小溪旁树林里就百鸟喧哗,让他想起在成都搭草堂定居的那条“浣花溪”。可这个季节,峡口绵绵阴雨,风也刺骨寒冷。他搭建的草棚成天浸泡在阴湿的雾气里,浓重的霉味使他本来就有的哮喘病更加严重了。女儿发了高烧,妻子也患上了腹泻。住了不久,在友人的劝说下,他迁到了温暖向阳的赤甲。为了改善贫困的生活,在友人的资助下,他们一家又迁到了瀼溪管理一片果园。最后在东屯经营一片农田。在贫病的折磨中,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54岁的诗圣靠着一根枯木拐杖和满腹的诗情支撑着虚弱的身子,挺立在高崖上,以顽强的毅力和火一般的**,用如椽之笔写下了480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

后来,我见到一幅今人绘制的“杜甫吟啸图”。雄壮的夔门前风嘶浪吼,浩渺的江面激浪冲天。远山罩在阴沉的烟雾中,怪峋石礁犬牙交错,那大概就是诸葛亮当年搭建的八阵图遗迹吧?诗圣站在崖顶,银色须发随风飘起,他仰头长吟出那首千古绝唱: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与“峡诗”大家老杜一样名垂青史、流传千古的还有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陆游、范成大等,他们或云游于此,或贬官后生活于此,都在这里留下了咏诗作赋的浪漫身影,留下了大量的诗词题刻……

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被贬到三峡做夔州刺史。因为在三峡巫山一带看到当地人踏歌(边跳舞边唱五句子情歌),便对三峡民间歌谣特别青睐,开始模仿写《竹枝词》。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创作的新《竹枝词》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形式,推出了一个别致的诗歌词牌。刘禹锡依调填词,写了许多摹拟民歌的竹枝词,流传至今。如诗人借一位初恋少女的口吻,用谐声双关语来抒情达意:“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又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人把比兴融为一体,婉转表达了情人间的浓情蜜意,音节和谐,情韵传神。细细读来,就读出了三峡流域踏歌(五句子情歌)的味道,甚至可以说,踏歌(五句子情歌)就是竹枝词的母体。

刘禹锡所继承和创新的三峡踏歌“竹枝词”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也影响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民谣或宫廷唱曲,甚至传播到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早、影响最大的民谣。

难怪三峡夔门白帝城,引领那么多伟大的古代诗人写下那么多诗歌。可惜时间的作弄使他们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作诗。假如能,那肯定是热闹非凡的赛诗会。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就像长江水不能凭想象而断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进入夔门的水依然会滔滔向前,在幽深的峡谷里穿行,把激浪撞击在山壁上。而诗人们的诗,肯定会一句一句题写在浪花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