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超声软指标(1 / 1)

胎儿超声软指标是指在超声检查时发现的胎儿解剖结构非特异性微小变化,又称“微小异常”,多为一过性。在正常胎儿中也可能存在超声软指标异常,但在染色体异常胎儿中更常见。超声软指标的异常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

一、胎儿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

NT是指胎儿颈部皮下无回声带。绝大部分胎儿NT增厚都是单独出现,有时可伴有胎儿水肿。

(一)超声表现

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Fetal Medicine Foundation,FMF)规定NT测量规范为:①胎儿头臀长为45~84mm,估计孕周为11~13+6周;②标准测量平面为胎儿自然屈曲状态下的面部正中矢状切面;③放大图像,胎儿面积占屏幕3/4,最小测距为0.01mm;④清楚显示并区别确认胎儿背部皮肤及羊膜层;⑤在颈部皮肤高回声带的深部显示无回声或低回声带最厚处的厚度即为NT。目前大部分研究使用NT≥3mm为异常标准。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NT系胎儿特定时期的超声检查,发现NT增厚不建议复查,应进行遗传咨询。早孕期NT增厚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及多种综合征相关,主要为21三体综合征。NT增厚程度与胎儿异常的关系十分密切,增厚越明显,胎儿异常概率越大,异常程度越严重。此外,致病性微缺失与NT增厚也存在相关性。因此NT增厚是侵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而且NT增厚与胎儿结构畸形(尤其是胎儿心脏畸形)相关。有研究显示,将NT≥3.5mm作为截断值,对胎儿进行特定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有意义的。研究报道,NT增厚的胎儿,孕期排除染色体及结构异常,分娩后随访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显示NT>3.5mm组发生智力障碍和自闭症的风险增加,但绝对风险仍较低(小于1%)。

二、胎儿颈后皮肤皱褶(Nuchal Fold,NF)增厚

NF是指15~24周胎儿颈后的皮肤及软组织的厚度,即颈后皮褶厚度。NF增厚单独出现时应对胎儿行染色体检查。

(一)超声表现

NF测量的标准切面为小脑横切面,测量为枕骨外缘与枕部皮肤外缘的距离。有学者认为NF正常截断值应为5~6mm(孕周<20周,以NF≥5mm为异常;孕周≥20周,以NF≥6mm为异常)。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NF增厚提示胎儿存在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增高,尤其是对21三体综合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单基因病风险相关性不高。另有研究认为NF与NT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建议NF增厚胎儿病例均接受产前遗传学咨询及染色体检查。同时对胎儿进行动态超声监测,并行胎儿系统超声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三、脉络丛囊肿(Choroid Plexus Cyst, CPC)

脉络丛是分泌脑脊液的重要场所,其组织学发生可分妊娠7~9周、9~16周、17~28周和29周至足月共4个时期,不同时期,脉络丛间充质基质由稀薄逐渐浓缩,最后消失为纤维组织所取代。CPC是指胎儿脉络丛内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充满脑脊液的假性囊肿,较大的囊肿可能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脑室扩张。妊娠26~28周以前,疏松的结缔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瘤样毛细血管网被分化良好的波浪状折叠结构取代,囊肿逐渐变小甚至消失。目前已经证实CPC本身不会造成胎儿发育异常,例如智力障碍、脑瘫和发育迟缓等,但其与染色体异常存在关联性。

(一)超声表现

妊娠16~24周是检查胎儿有无CPC的最佳时期,表现为脉络丛强回声中囊性、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暗区。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发现CPC时应进一步行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确认胎儿是否存在其他畸形,此种情况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明显增高,且以18三体综合征较为常见,应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但有研究表明CPC数目、是否消失、是否双侧发生等不改变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孤立性CPC与胎儿出生后长期发育不良结局无关。有学者认为孤立性CPC的胎儿不建议行染色体检查,但胎儿结构畸形的发现可能较胎儿CPC发现晚,因此发现胎儿CPC时应考虑其早期提示意义,超声随访以尽早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其他结构畸形或染色体异常指标。发现胎儿CPC的孕妇及家属应接受产前遗传学咨询,结合孕妇家族史、遗传病史、其他筛查结果等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行染色体检查。

四、鼻骨发育异常

胎儿鼻骨发育异常包括鼻骨回声缺失及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的胎儿鼻骨缺失发生率较正常胎儿明显增高,是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的一个重要的超声软指标。

(一)超声表现

胎儿鼻骨发育异常包含①鼻骨缺失:胎儿矢状面、横切面、冠状面一侧或双侧鼻骨未显示;②鼻骨发育不良:鼻骨短小(胎儿鼻骨长度小于同孕周正常值的第2.5百分位)或鼻骨骨化差。注意早孕期超声需联合胎儿鼻后三角冠状切面验证是否鼻骨缺失。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鼻骨发育异常是多种综合征(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阿佩尔综合征和德朗热综合征)以及环境致畸病变等的异常表现之一,尤其以21三体综合征相关性最高,除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还提示可能存在胎儿致病性CNV所致某些遗传综合征的风险。因部分正常胎儿可能存在鼻骨发育异常,因此有学者认为单独出现的鼻骨异常不建议行产前诊断,在产前检查发现胎儿仅为单纯的鼻骨发育异常时,相比唐氏筛查的准确性较低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流产风险较高,选择NIPT进行产前筛查,无创且准确性较高,并密切随诊超声检查,尤其在中孕期行系统超声检查时应重点检查胎儿鼻骨及其他结构是否异常。如果鼻骨缺失的胎儿经产前诊断证实合并有染色体异常,通常预后不佳,一旦发现胎儿合并其他结构畸形或其他系统超声软指标异常,或孕妇本身存在高龄等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因素,应建议孕妇及时接受产前遗传学咨询。

五、侧脑室增宽(Ventriculomegaly,VM)

凡是脑脊液回流障碍、过多地积聚于脑室系统内,均可能导致脑室系统扩张。目前研究认为,侧脑室增宽主要与颅脑发育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宫内病毒感染、遗传及孕妇不合理用药有关。

(一)超声表现

脑室系统是脑内的腔间隙,包括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以及连接它们的孔道,侧脑室后角在发育过程中向后延伸,可能在后期开始变窄。妊娠15~40周,胎儿侧脑室宽度维持稳定在5.4~7.6mm。凡是脑脊液回流障碍、过多地积聚于脑室系统内,均可能导致脑室系统扩张,因此VM的病理原因主要分为脑积水、脑实质减少两大类。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VM可能与先天性感染、染色体异常和其他结构异常有关。随着胎儿VM程度增加,胎儿合并颅内外结构畸形发生率升高、引产率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胎儿神经系统预后与产前胎儿VM的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及畸形、妊娠期及出生后脑室宽度改变情况密切相关。轻度或者中度的VM预后差异较大,取决于是否存在解剖结构或基因异常、胎儿感染以及脑室扩张的严重程度,在全面评估,排除异常后,大多数轻度、孤立性胎儿VM预后比较良好,新生儿可能正常,而中度VM胎儿,检查结果良好但胎儿出生后神经发育障碍风险有所增加。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密切随诊产前超声,检测CMV及弓形虫等感染指标,并建议产前诊断,进行染色体及CMA检查。一些轻度单侧孤立性脑室增宽的胎儿可能系胎儿正常的解剖变异,但出生后可能会有神经缺陷。

六、长骨短小(Long Bone Dysplasias)

轻度长骨短小是指股骨和肱骨位于第5百分位数或略低于第5百分位数。大部分中孕期轻度长骨短小的胎儿产后无异常,但也有少数存在染色体异常、骨骼系统畸形或胎儿生长受限。胎儿长骨短小通常被认为是染色体异常的特征之一,而股骨作为产前超声检查常规测量的长骨,如其测量值小于相应孕周的第5百分位数而其他生长指标正常,则视作股骨短小,需高度重视。

(一)超声表现

胎儿长骨呈长条状强回声结构,两端略宽于中央。长骨长度的测量应使长骨垂直于超声束,游标放置于骨化的骨干两端,仅测量骨干的长度。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研究证实胎儿长骨短小与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三倍体及Turner综合征有关。由于肱骨及股骨轻度缩短与非整倍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因此其危险性反而高于严重的短肢畸形,后者与骨骼发育不良或某些基因综合征相关。一旦发现胎儿有长骨短小可能,应定期超声随访。临床处理及预后参见本章第五节“六、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畸形的超声表现及预后评估”及本章第六节“一、长骨发育异常”。

七、肠管回声增强

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指胎儿肠管中局部或是多个区域出现类似于骨组织的强回声。大多胎儿在孕期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肠道回声增强,近年来研究认为肠管回声增强也可能与胎儿染色体异常、胎粪性腹膜炎、胎儿宫内感染等有关。

(一)超声表现

目前肠管与骨骼回声强度对比包含三级。I级:低于周围骨骼回声、强于肝脏回声;II级:等于周围骨骼回声;III级:高于周围骨骼回声。其中II级和III级肠管回声增强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更密切。

(二)临床处理与预后

目前研究表明I级肠管回声增强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可能是一过性或生理表现;II级及III级以上肠管回声增强,染色体异常、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明显增加,建议行TORCH等感染指标的检测及接受产前遗传学咨询、染色体检查。

八、其他胎儿超声软指标异常

除以上软指标外,对于肾盂扩张(大于10mm)、心内强回声、后颅窝池增宽(大于10mm),目前研究认为未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相对较低,胎儿预后通常良好。但在早、中孕期发现的超声软指标,建议定期随诊产前超声检查,了解胎儿是否出现软指标变化或其他结构畸形,并结合是否存在其他超声软指标异常或高危因素来决定是否行染色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