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来,“我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高喊坚决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里,“我要赚钱”却被视为一句反动的口号,谁敢顶风而上,谁就会变成批斗的对象。对此,黄如论先生是心知肚明的,他只能把“我要赚钱”的念头暗藏心底,伺机再动。
黄如论先生终于等来了这样的时机,罪大恶极的“四人帮”被人民打倒了!在此前后,黄如论先生的第一个儿子黄涛也来到了人间。这对他而言,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啊!俗话说得好,欢乐时短,苦难日长。随着庆祝“打倒四人帮”的锣鼓声逝去,黄如论先生也从普天同庆的喜悦中平静下来。接着,他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家三口,只有靠他打工挣的那二十多元的薪水维持全家的生活,可以想见,他们的日子过得是十分艰难的。这时,黄如论先生初为人父,只希望自己的长子黄涛能够健康成长。因此,每当他回到家中的时候,他最怕听见那嗷嗷待哺的哭声,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他那埋藏心底许久的念头“我要赚钱”就又开始动了起来。
或许是中国的老百姓实在是太穷了,自打“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老百姓自觉地冲破重重阻力,想方设法告别贫穷,争先恐后地朝着发财致富的大道上迅跑,很快就形成了一股锐不可当的经商大潮。事后推论,我不能断言黄如沦先生曾是这股发财致富、经商大潮中的弄潮儿,但我坚信他至少是一位积极的追随者。请设想一下,争强好胜、敢为人先的黄如论先生看到沿海地区——尤其是自己的家乡逐渐出现了“党政军民学,一起把阵上”的从商盛况的时候,他一定会把“我要赚钱”的信念转化为行动。
黄如论先生毕竟经历了十年“**”的洗礼,再也不会盲目地卷人猝然兴起的经商大潮之中。如果承认存在决定意识是真理的话,那么意识就一定会支配其行动。换句话说,黄如论先生面对日渐兴旺的商海大潮,他是绝对不会置身事外的!更何况他自小就有“穷则思变”的梦想,时下又急需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呢!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社会上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财致富之路。他秉持着“不欺人,不骗人,不哄人,不诈人,不害人”的做人信条,冷静地观察社会上各种经商致富的路数,认真地分析自己经商的条件,严肃地决定如何实施“我要赚钱”的计划。多年之后,他对我讲了如下这段寓意深远的话:
“那时,人们为了发财,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有的还不择手段偷偷地搞走私活动。我当时就清醒地告诫自己:一是违法的事不做,再是不做任何对不起社会的事情。因此,像走私这样的事情我绝对不做。我很早就知道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者,就是君子取财的规矩。我的家乡马鼻是建筑之乡,人人会开山取石,个个能建造房屋,所以,我选择的发财致富之路就是搞建筑。”
黄如论先生不仅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干家,而且还是一位思想先行的企业家,这和他的从业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他在选择发财致富之路的时候就清醒地知道:欲把“穷则思变”的人生向往变成现实,且能达到“变则通,通则富”的彼岸,是要借助各种手段的。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毛主席讲的欲要过河、必先建桥的道理。当他决定“我选择的发财之路就是搞建筑”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带有理想色彩的蓝图,同时还清醒地知道搞建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建筑所必需的各种工具;
第二,建筑所必需的施工队伍;
第三,指导建筑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四,建筑所必需的经费。
稍有社会常识的人一看便知,上述四个条件的核心是第四条:建筑所必需的经费。把话说白了就是一个钱字。用今天的话说,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有钱就一切皆无。
对此,黄如论先生的心里就像是明镜似的清楚。
那时,黄如论先生一个月的薪水只有二十多元,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谁都知道,这点钱还不够买开山用的工具和炸药呢!由此推而广之,仅仅就是因为这个钱字,使得中国亿万农民只能离乡背井当建筑工人。对此,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发出这样的提问:
“黄先生!你是如何解决这笔建筑所必需的经费呢?”
黄如论苦笑了一下,声音低沉地答说:
“借!”
“借?”我听后一惊,遂又问道,“向谁借?是银行吗?”
“不!那时的银行是不会给我贷款的。”他沉吟片时又说道,“我是向朋友借的钱,自然利息是很高的。”
“是高利贷吧?”
“差不多。”
“那你想没想到一旦赔了怎么办?”
“我只想到了赚!”他看了看我有些震惊的表情,近似调侃地反问,“柱子哥,你当年想没想过,由作曲家改行当作家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由此,我感到了黄如论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霸气。同时,我也感到了我们二人的心灵深处有着某些相通的东西。
黄如论先生虽然初次出道,步人商海,可他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必胜之心。或许是应了老天不负有心人这句老话,当他借到建筑所必需的经费,遂又开始寻找建筑项目的时候,他的老家连江县的一位朋友找到他,有些神秘地说:
“如论,海军在罗源县扩建后勤基地,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保你能赚到钱。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有办法保你能接下这个部队的工程项目。”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黄如论一听喜上眉梢,当即就应诺下来。
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两个凡是”的大辩论中,经商致富是否合法尚无定论。就说东南沿海各地人民兴起的经商大潮吧,从现象上看的确是十分红火,但当事人都清楚多数不合法,只能在半地下状态中进行。换言之,那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只要有钱赚,一家人——或几个朋友一商量就把一桩买卖接下来。这就是那个时代最为典型的“有钱大家赚”的经商特点。
黄如论先生并不是什么先知先觉,他最初的经商也是按着这种模式开始的。举例说,当他获悉海军那桩工程的信息之后,遂找了一个初懂建筑的土匠当合伙人。接着,他们二人按照中介人说的办法来到海军有关的部门,十分顺利地接下了这项工程。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喜读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军事著作,和我交谈也经常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因此,他不仅熟知“初战必胜”的道理,而且还由始至终贯穿在他指挥金源集团的事业中。可以想见,当他接下这项海军工程的时候,他必然会想到这就是他走上发财致富之路的起点。从人生战略上讲,这项海军工程也是他终生追求的建筑大业的初战。因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胜这场承包海军工程的初战!
黄如论先生为了确保这项工程的初战必胜,他回到家乡马鼻招募了通晓建筑的子弟兵,在县城购置了建筑用的各种工具,正式动工那天,他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站在整齐划一的建筑队伍面前,亲自点燃了一串又一串鞭炮。接着,他又学着解放军指挥员的样子大声宣布:
“开工!我们一定要做到初战必胜!”
前来参加奠基的海军首长笑了,前来围观的军民笑了,就说他刚刚组建的这支子弟兵建筑队伍吧也忍不住地笑了。但是,唯有黄如论先生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尽管他满意自己把开工仪式变成了战前动员,对他而言,这毕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啊!为了确保初战的必胜,他除去给学生上课之外,全身心地投人到这场人生初战之中。由于他没有包工头高人一等的架子,天天和建筑工人们同吃、同住、冋劳动,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在他提出的“工地就是战场,建筑就是攻坚”的口号下,整体工程进度快,建筑质量高,并多次受到海军首长的表扬。正当这项工程顺利地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纸调黄如论回学校参加学习班的命令送到了工地。
虽说全国已经进人批判“两个凡是”的阶段,但派性的遗毒依然在全国各行各业——尤其是文化、教育战线的基层单位横行。其中,那些当了行政领导的派系头头利用手中的权力,堂而皇之地打着办学习班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大搞人人过关。可以想见,他们那些昔日的冤家对头则更是严惩不贷。这纸送达工地的命令——调黄如论回学校办学习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出的。行前,黄如论先生紧紧握住合伙人土匠的手,低沉地说:
“请多费心了,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位土匠是位很有些心术的人,他仅仅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就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送走了黄如论先生。
十多年来,黄如论先生虽说对所谓批斗、办学习班习惯了,但他的态度从不改变,那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不违心地做检査,更不会向强势屈服。用文人的话说,这就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长话短说,黄如论先生无心参加这次学习班,那些必学的文件和材料也引不起他一点兴趣。白天,他想的是工程进度,晚上,他考虑的是这项工程能赚多少钱,除去还贷之外还能再接多大的工程,等等。因此,他在学习班上既不谈自己应坚持的真理,也不检讨该修正哪些错误,剩下的只有沉默了。
那时流行一句话:沉默就是无声的反抗。按照这个定律推论,黄如论先生沉默不语的态度,就是无声地对抗办学习班。自然,对抗办学习班就是死不改悔,死不改悔就要批倒斗臭。虽说这期学习班的时间一再延长,可黄如论先生依然是沉默不语。最后,学校领导向他宣布:
“黄如论!由于你在学习班上无悔改的表现,经研究并报上级领导批准:解除你任职的民办教师!”
这对黄如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从此他就失去了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二十多元薪水。尤其当他想到再也听不到孩子们那甜甜的读书声的时候,遂又禁不住地怆然泪下,几乎是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学校大门。
是天意安排,还是人为巧合?正当黄如论先生迈着沉重的步子,向着自己承建的工地走去的时候,他获悉全部建筑于日前完工了。这对黄如论先生而言真是天大的喜讯啊!他很快赶到工地,望着被海军领导评为优质工程的建筑,泪水冲开了情感的闸门,无声地顺着面颊淌了下来。就在这时,那位合伙人土匠走到黄如论先生的跟前,冰冷地说:
“由于你有政治问题,这项工程已经和你没有关系了,所以赚得的钱也就没有你的份了!”
黄如论先生听后犹如五雷轰顶,几乎就要晕倒在地。“天哪!这世上还有真理吗?”但是,他坚强地挺了过来。他站在工地上一动不动,望着大步离去的合伙人土匠的背影,不由自主地握紧了右拳,自责地说了一句:“真是知人知面难知心啊!”当他紧握的右拳慢慢地松开之后,才又愤然自语:“我该怎么办啊!”
二
黄如论先生精心施工的第一项建筑工程就这样结束了!进而成为“我要赚钱”的开始,并由此打开但是,他做梦也不曾想到出师不利,自认为更为严重的是,他由此还欠了一屁股难以还清的近似高利贷的债。多年之后,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问他:
“说实话,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黄如论先生不无惨然地一笑,淡淡地说道:
“从失败的教训中加以总结,以利再战!”
我为黄如论先生说的“以利再战”这四个字震撼了!事隔不久,我从他的讲谈录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工程做到一半的时候我被抓回学校办学习班,当我返回工程的时候,那个土匠就把我一脚踢开了。当时我为了承接这个工程借了人家很多钱,如果英雄气短早就自杀了。”我为了探究黄如论先生此时此景中的精神境界,又曾经有意地向他发出过这样的提问:
“是失败的教训使你变得聪明起来,还是成功的经验帮你走出的困境?”
“都是,又都不是,因为这项工程仅仅是我的事业的开始,经验和教训都不足以成就我一生的大业。”他沉吟片时,遂又对我讲了如下这段话,“我认为成功关键的因素是做人的品质。我的奶奶、祖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做人的道理却都懂。他们经常跟我讲:做人要有志气,鸡拉出来的屎都有气,但气还有正气、歪气之分。”
“你从这件事情中,看到自己的身上有着一股什么样的气呢?”我接着问道。
“霸气!”他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凝思片时,又坚定地讲了如下这段话,“在组织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我的霸气,我的野心,我什么都要做第一的性子都显露出来了。我想,只要有了这种永不服输的霸气,失败了还可以再从头做起。”
“了不起!”我下意识地说道。
“不!从某种意义上讲,叫逼上梁山。”他说罢些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当时,我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和这个合伙人理论出个孰是孰非,一个就是吃一堑长一智,这件事情就算我交了一次学费。最后,我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应该赚的钱不要了,我借的钱一定要还。”
“可你用什么还呢?”我有些焦急地问。
“爬起来,再干!”黄如论先生断然地答说。
好一个“爬起来,再干!”黄如论先生说到做到,从此不再提这件伤心的往事,也不去讲这个合伙人如何,遂又背着一屁股债寻觅新的发财致富的工程去了。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黄如论先生与土匠合伙承包海军工程的事在罗源、连江等地很快就传扬开了,几乎是众口一词:“土匠不是个东西,黄如论是条汉子!”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黄如论先生经商的人格和品质在罗源、连江一带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自然,当地的驻军首长也渐渐地知道了真实的情况。由于军地有别,时过境迁,部队首长除去私下谴责那位土匠办事不地道以外,遂又把同情的目光投向赔了钱的黄如论先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河南籍的海军教导员觉得黄如论为人不错,应当帮助。所以,他主动地找到黄如论先生,真诚地说道:
“我们部队有个仓库是我战友管的,我把你介绍给他,里面有一个打石头的工程,就介绍给你去做吧!”
这就像是天上突然掉下了馅饼一样,可把黄如论先生高兴坏了,他当即就接下了这项打石头的工程。多年之后,他深有所感地对我讲了这样一段话: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力量。诚信,不仅是经商者所遵守的最高游戏规则,而且也是唯一正确的发财致富之路。”黄如论先生满怀喜悦地回到自己的故乡马鼻,他振臂一呼,几十个懂建筑的子弟兵再次云集在他的麾下。首先,他严肃地告诉大家:这次承包的工程主要是开山取石,必须注意安全;其次,严格纪律,一切行动必须听他的指挥。最后,黄如论先生下达了出发的命令,在他的率领下有的拿着开山用的工具,有的押送放炮用的炸药,浩浩****地向大山下的工地进发了!
事后追论,黄如论先生从第一次承建海军工程的时候,就充分显露出他的组织才能。可以断言,他当时如果没有离开建筑工地,工程进度将会更快,质量也会更好。究其根源,他有意仿照解放军的办法组织和管理建筑工人,并严格实施具体的建筑计划。用当时最时兴的话说:一切军事化。这次承包的工程是放炮开山,取石运料,不仅消耗体力,而且风险又大,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出现人命关天的大事。为此,他继续向解放军学习,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而且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多年之后,我来到罗源县采访,亲耳听说在开工那天,黄如论先生就像是一个威严的指挥官站在队前,大声宣布:
“我是这项工程的承包人,也是这项工程最高的指挥者,你们必须服从我的指挥!全都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很好!下边,各就各位,开始!”
随着黄如论先生那长长的右臂向前方击去,几十名子弟兵分组跑向各自作业的地点。接着,漫山遍野就响起了敲击山石的声响。翌日清晨,工地上显得是那样的寂静,黄如论先生逐一检査完安装好的雷管,然后挥动手中的信号旗,吹响了警戒的哨声。接着,他走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大声下达了放炮开山的命令。他听着那“轰、轰”的连续爆破声,望着山坡上冒起的一团又一团的白烟,其内心的激动是别人难以体验的。不久以前,我在陪同黄如论先生南下的路上曾经问他:
“可否这样说,这隆隆的开山炮声,宣示了你的第二项工程已经初战必胜?”
“不!它宣示了‘我要赚钱’的梦想已经初战必胜!”黄如论先生十分自信地说罢又笑了笑,说道,“当然,后边还有很多伤脑筋的麻烦事。”
由于黄如论先生以身作则、雷厉风行的作风,使得开山取石的工程进行得又快又好,且又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施工事故。随着黄如论先生把一车又一车石头运抵部队的仓库工地,他也陆续地换回了一沓又一沓的钞票。很快,他不仅还清了那笔冤枉债,而且跟着他干的子弟兵们也赚得了钱。更为重要的是,他在驻军首长的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俗话说得好,信誉就是最好的品牌。就在黄如论先生主持的打石头工程尚未结束的时候,驻军首长又把砲墙、建房等建筑任务交给了他。同样,他仍以髙度负责的态度精心施工,搞好各项工程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如论先生在罗源地区的名声大噪,主动送上门来的工程也就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和完成这越来越多的工程,他的建筑队伍也就随之扩大,结果嘛,他赚的钱也就越来越多了。多年后,他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了如下这段话:
“后来,我在罗源就以打石头这个项目为基础,承接了其他工程,赚得了一些钱。用商界的话说,我是在罗源起家的,也是在罗源淘得并不算多的第一桶金。”
这时,黄如论先生才是一个尚不满26岁的小青年。
自粉碎“四人帮”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民间兴起的建筑队伍犹如雨后的春舞遍及大江南北,但绝大多数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原始状态。过来人都清楚,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谁的所谓“路子野”谁就能找到建筑项目,自然,谁就是这个项目的承包人(行业中称这种承包人为包工头)。接着,包工头再根据承包的建筑项目的大小到社会上招兵买马,购进必需的建筑材料和工具,然后再进行施工。一旦承包的项目完工了,包工头把赚得的大把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同时也要分一些给参加建筑的工人,然后就宣布散伙了。可以想见,像这种自发无序的原始状态的建筑队伍,由于他们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三没有设备,所以他们只能承建打石头、砌墙,或修建一般的仓库、营房等较为简单的工程。像建造高档的社区楼房、宾馆、礼堂等,就只能仰仗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级的建筑队伍了。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正因为有着永不屈服、敢为人先的性格,所以他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必然有着永无休止的追求。当他在罗源完成建筑行业最原始的所谓资本积累以后,很快就又思索如何才能拓展自己的建筑事业。换句话说:如何把自己的这样一支时聚时散的建筑队伍正规化。对此,我曾笑着对他说过这样一句玩笑话:
“那就是要结束这种打游击战的建筑模式,像国有建筑行业那样打堂而皇之的正规战了!”
黄如论先生听后却十分郑重地点了点头。接着,我又好奇地问道:“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完成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我当时清醒地知道,要完成你讲的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化,必须具备三大要素:资金、设备和技术。在我看来,资金和设备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最难的是技术——尤其是我自己不懂建筑技术。”
“那你可以请懂建筑技术的工程师嘛!”
“不行!”接着,黄如论先生很是真诚地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原则是:做什么就要做好什么,要想做好什么就必须懂什么,绝不让别人牵着我的鼻子走,或者让我当人家的傀儡。一句话,我绝不当领导内行的外行老板!”
“那你懂建筑技术吗?你会看图纸吗?”
“不会。”
“那你怎么办呢?”
“学丨”
“那你怎么学呢?”
“上学。”
接着,黄如论先生告诉我:为了弄清建筑这门十分专业的学问,他自费进入福建省建筑专科学校深造,接受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强化训练,并取得了相应的学历证书。
对此,我是存疑的。因为我自己不仅苦读过五年大学,知道做学问的艰辛,而且我的夫人还供职某所名牌大学,教授研究生的课程,深知她的一些所谓的在职学生是如何混得大学文凭的。所以,我近似开玩笑地问道:
“黄先生,你不会像京城的某些领导、老板那样,利用职位和金钱搞了一张假文凭吧?”
这本来是一句朋友间的玩笑话,出我所料的是,黄如论先生听后十分恼火,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着我,非常认真地说:
“你是知道的,我一生最痛恨的事情就是骗人!我得到的文凭是真的。”
“你不要忘了,你只念过小学,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与三角函数,一个自费生,仅仅在学校听三年的课,你就是超天才,也学不会的。”我也板起了面孔,当仁不让地说道。
“你说的全都是事实,但我为了学到真才实学,除课堂听讲以外还有其他的学习办法,那就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我,给我吃小灶。”他看着我那认真的样子又补充说,“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靠着勤奋,把你说的那些课程我全都学完了。”
如果说“性格即命运”这句话是对的,我相信黄如论先生是一定会这样学习的。如果再联系到后来金源集团建造的饭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建筑的设计都是出于他的笔下,我还相信在未来二十多年创业的日子里,他仍然会在默默地学习这门深奥的建筑学问。
黄如论先生还告诉我,他当时在攻读建筑学科的同时,还有意在建筑实践中学习、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因此,他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他的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赢得了社会的认同。请看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担任过的职务:福建省罗源县霍口建筑社主任,福州市闽都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程队长,福州市乡镇建筑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福建省公安厅恒源商行经理、常务副总经理等。也就是在这期间,福建省建委职称评定领导办公室根据他的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晋升他为助理工程师,并很快转为工程师。
这时的黄如论先生还不足30岁。在这期间,黄如论先生不仅没有放弃对人文科学等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刻意地追求和学习做人、经商的道理。说起这方面的经历,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讲过这样的话:“我不做任何对不起社会的事情,不做任何对不起员工的事情。我办公司从来都是诚信经营,依法经营,虽然也被审查过,但都没有事。”另外,他还主张为人处世“要以德报怨、以容为大,先大家后自己,不要冤冤相报,你打我一拳我也打你一拳,这样就没完没了”。对此,我是认同的。
我毕竟是一位作家,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把话说白了,我不仅要知道黄如论先生的精神境界,而且更希望了解一些能反映和精神境界有关的情节,作为未来创作的素材。所以,我有意地问他:
“在这些方面,你能给我讲一些有趣的事吗?”
“可以!”黄如论想了想,低沉地说道,“你还记得吧,当年,有一位公社的领导听说我结婚要摆酒席,就把我抓回去审査,要我交代资产阶级思想。”
‘‘记得,记得-“
“后来,他知道我发迹了,而且还担任罗源县霍口建筑社主任,主管建筑材料,所以就找上门来,对我说:‘如论,当年我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伤害了你,对不起你。现在我老了,房子也快倒了,盖房子没有木材,你就批给我几立方米木头吧!’”
“你是如何回答他的?”
“杀人不过头点地嘛,再说他老了,又需要,我当即就批给了他三立方米木头。”
“他可以满意而归了吧?”
“不!他没有走。”
“为什么?”
“他站了一会儿,又为难地对我说:你是好人,看在我和我的老伴都快是入土的人了,能不能再批给我们老两口两副棺材板啊?”
我听后笑了,信口说了一句“有意思!”接着,我有些好奇地问道:
“你给他批了吗?”
“批了!”他说完停顿了片刻,又有些怆然地说,“你是知道的,在农村,老人们最后的愿望就是能看见自己死后的棺材板,应该满足他这一要求。所以,我当即又批给了他两副棺材板。”
这就是黄如论先生的为人。
这时的黄如论先生刚刚30岁。换言之,黄如论先生历经五年的努力,不仅赚得了钱,而且还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当时的乡镇企业家中也算是一个成功者。当我再问他下一步发展计划的时候,令我不解的是,他竟然要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这一切,决定只身下南洋,到菲律宾去。我听后有些愕然了,情不自禁地问道:
“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黄如论先生望着我那愕然不解的表情,十分淡定地对我说了两个字:
“学习!”
“学习?”我听后怔住了,也下意识地重复了这两个字。
“对!”
“学什么呢?”
黄如论先生斩钉截铁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事业有个大的发展,我必须走出去,看看人家是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的。”
三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局限性——永远不愿意离开生养他的土地。换句话说,只要没有失去土地,农民是不会离开自己的故土的。为此,在北方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一句是:“交了粮,当炕头王。”一句是:“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它十分形象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对幸福的最高憧憬。也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村里有几十个和我同龄的小朋友,绝大多数留在家里种地,养家糊口。尽管他们早年见到我也说:“还是你好啊!”可是他们年过花甲之后又对我说:“回来吧,盖几间砖瓦房,比在城里养老要好!”一句话,故乡是最可靠的也是最后的归宿地。
福建省古称化外之地,加之山多地少,濒临大海,百姓们为了生存,遂养成了与北方农民不同的习俗,那就是从古到今就有扬帆出海,到异国他乡淘金谋生的传统。但是,一旦在国外赚了钱,他们就叶落归根,或光宗耀祖,或造福于家乡。一句话,月是故乡明啊!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在南疆还是在北国,中国农民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家有黄金万两,决不背井离乡。换句话说,中国有钱有势的地主不遇上斗老财、吃大户的农民大革命,他们绝不会举家迁往国外的。黄如论先生当时的资产尚无黄金万两,当然如果以当时富有的标记“万元户”为计,恐怕远远超过了。另外,从他事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更是不可限量,赚得所谓“黄金万两”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可他为什么要违背“家有黄金万两,决不背井离乡”的古训,自觉地抛弃已经得到的一切,只身出国闯**南洋呢?仔细回想起来,这和我们国家当时的大背景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请看:
自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之后,历经两年多的思想大辩论,党中央于1978年12月召开了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从此,封闭多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子和商人相继出国求学和经商,许多旅居世界各地的爱国华侨也陆续回国,多数是为了寻根或探亲,少数则是为了寻求商机。就这样一出一回、出出回回,冷清多年的中国海关开始忙碌起来。这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突然之间形成的那股进出中国的大潮。结果,中国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不仅听到了有关世界各国的传说,而且还在市场上见到了“老外们”使用的各种洋货。虽说这些琳琅满目的洋货多数是通过走私流进国门的,但它却使封闭有年的中国人的眼睛一亮,禁不住地会发出这样的美:“洋货真好!”我记得那时连抽三五牌香烟、喝XO酒都变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了。因此,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谈论外国成了一种时尚,在沿海地区争相出国也很快蔚然成风。
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黄如论先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下一步的路应该如何走,在出国大潮的波及下,黄如论先生也必然会想到出国能学到什么。他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建筑队伍从“游击队”转为“正规军”的时候,经常向回国探亲的华侨发出这样的提问:外国企业是如何经营管理的?随着时日的推移,他那颗习以思考的大脑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定见:中国未来企业要想做大、做好,绝不能走国有企业的老路。可是,刚刚兴起的中国私有企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说,他当时的看法是悲观大于乐观的。把话说白了,一旦国内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不仅会断了黄如论先生的生财之路,而且赚得的血汗钱也会立时化为泡影。为此,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黄如论先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提问: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如何才能安全地实现“我要赚钱”的理想呢?他得出的结论:唯有出国,如何才能学到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经验昵?也是唯有出国。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黄如论先生出国的目的有二:一是安全地实现“我要赚钱”的理想,二是学习外国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不久以前,他对我讲起这段经历,依旧是感慨万千地说了这段话:
“当时,我真的很想了解外部的世界,也十分自信到外国能闯出一片天地,赚得更多的钱。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吃苦,要学习——尤其是要学习外国先进的企业管理。就这样,我带着自己的积蓄,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981年去了菲律宾。”
这一年,黄如论先生恰好是30岁。
三十而立,这是孔夫子讲的,两千多年以来被人们尊为金科玉律。但是,黄如论先生却违背孔夫子的教诲,在而立之年去了菲律宾,梦想在异国他乡闯天下——而且还自信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赚得更多的钱,用当时的话说,真可谓是敢想敢干啊!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对任何人绝不讲半点情面。尽管黄如论先生在国内做好了吃尽人间一切苦的准备,可是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有些难言之苦他想都不曾想过。对此,我作为一位作家是可以想见的。另外,我站在作家的立场上,从独立的艺术视角出发,遂又好奇地发出这样的提问:
“你步出国门的那一刻有什么感受?”
黄如论先生听后说了一句“一言难尽啊!”接着,又怆然一笑,说道: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而且是一个人,就像是坐上花轿的大姑娘那样,既舍不得娘家,又不知道婆家,七上八下的,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你走进菲律宾国门的那一刻又有什么感受?”
“没有一点好的感受!”
“为什么?”
“因为我不懂英语,去菲律宾进海关时连英文表格都不懂得填写,弄得一个小时都进不了关,人家却一会儿就过去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清醒地知道,若想在菲律宾闯**天下,第一个难过的关口就是语言。”
菲律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的百姓讲的是菲律宾话,上层社会则通用英语。黄如论先生既不懂菲律宾话,也不懂英语,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却无法与不同层次的菲律宾人进行交流;另外,也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虽说远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有中国人来到菲律宾拓荒,但在此地居住或发迹的中国人多数是福建闽南人,讲的是黄如论先生听不懂的闽南话,因此,他也难以和在马尼拉居住或经商的闽南人沟通。没过几天,他就清楚了自己所面对的现实:语言不通,当初奢望一踏上菲律宾国土,就能寻觅到发财致富的商机,真是痴人说梦!又过了一些时间,他终于明白了:不通语言,在马尼拉连份像样的工作都难以找到,仅仅靠着从国内带来的那点积蓄是支撑不了多少时日的。怎么办呢?黄如论先生清醒地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打道回国,这是为他的性格所不允许的;另一条就是实事求是,改变出国前那些不切实际的设想,当一个普通的出国华侨,从基层一步一步地做起。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广交朋友,再寻找发财致富的商机。最后,他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后者。不久以前,我读到了一篇记述黄如论先生艰难创业的文章,它是这样描写黄如论先生的这段经历的:
“那年,只身来到菲律宾时,风餐露宿,曾几餐吃不上饭,熬尽人生所有艰辛。有一夜,因为没钱住旅馆而露宿公园,他数着天上的星星,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他记得就是那一夜的苦思人生,使他更加心明眼亮——从来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才会摆脱困境。他站了起来”
然而,黄如论先生如何才能走出他在马尼拉的人生第一步呢?他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段话:
“那时,黄如论先生在马尼拉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也看不明白人家是如何赚钱的,更为严酷的是,他找不到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最后,他为了生计,只好在一家华商开的纽扣厂卖苦力,打零工。咳!黄如论先生在这期间可受够了人间的苦啊!”
我曾有意向黄如论先生讲了一段毛泽东的故事: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32岁的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民国日报》主笔等要职,真可谓是权倾一时。不久,国共分裂了,大革命失败了,不满34岁的毛泽东可以选择退出共产党,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做大员,过着上等人的生活。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信仰决然地退出国民党,在中共有名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亲自回到湖南举行秋收起义,带着不足千人的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22年之后,他带领中国共产党终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由于我知道黄如论先生时年尚不满56岁,故有意地问:
“黄先生,你知道吗?毛泽东在政协会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他尚不满56岁。”
“知道!所以我很敬重毛主席。”
“你现在也恰好是不满56岁啊!”
“这仅仅是年龄上的巧合!”黄如论先生说罢又诚惶诚恐地说道,“他是伟大的领袖,我是一个普通的商人。”
或许当时我情有所感,又禁不住地告诉黄如论先生:我曾经在一个很严肃的场合讲过这样一段话:“请想想看,你们一生的奋斗、追求,能当上宣传部长吗?能当上《人民日报》的主编吗?就算你们当上了,一旦与当政者发生了救国之路的分歧,你们能抛弃这些高官厚禄吗?你们能做到率部上山争天下吗?”黄如论先生听后问我:
“听讲的人有何表示?”
“那天听我讲演的近千只眼睛一动不动,礼堂里真是安静极了!”
“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我认为这就是毛泽东的革命气魄,没有这样的气魄,就不会造就一代伟人,也不会缔造一个新中国!”
当然,黄如论先生无法与毛泽东同日而语。但是,当我想到他敢于抛弃在国内已经得到的老板的地位,只身跑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干起最底层的活的时候,我认为也是需要有些气魄和胆识的。为了从更深的层次挖掘黄如论先生的思想境界,我又认真地问道:
“事无大小,但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说当年毛泽东为了得到一个新中国,他毅然和国民党决裂,并与蒋介石争天下,那么你为什么要抛弃在国内得到的一切,只身跑到菲律宾马尼拉卖苦力呢?”
黄如论先生再次表示十分敬佩毛泽东的气魄和胆识,也说明自己仅仅是一位商人,既没有毛泽东的气魄,更没有毛泽东的胆识。接着又说了如下这段话:
“我们老家有一句古语说得好:‘家无流浪子,官从何处出?’所以,我认为如果有本事,就要走出去,改变家庭的历史,学习有本事的祖宗。自然,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胆识,而且也有一个境界问题。我一向认为:不主动舍去得到的一些东西,就不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他亲笔书写的两段家书的内涵:“得到了就应当失去,失去了就会让你得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清楚自己来到菲律宾马尼拉的地位和身份’本着做什么就做好什么的原则,遂开始在这家华商开设的纽扣厂打零工。那时,他虽然语言不通,暂时没有办法和同事们进行交流,但那时的他年富力强,有着一米八o的身材,有着一身用不完的力气,很快就靠勤奋的工作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同,也陆续交了一些朋友。同时,由于黄如论先生在国内有过当老板的实践,又有着超乎常人的组织才能。
所以很快就在这家纽扣厂中成了最为突出的“打工仔”。另外,由于黄如论先生会打南拳,会唱闽剧,又有着侠义肝胆、古道热肠的性格,因而很快就变成了这家纽扣厂打工仔们的核心人物。或许是黄如论先生人高马大,在普遍又瘦又矮的华工中分外突出,大有鹤立鸡群之势,也或许是黄如论先生不仅干活不惜力,而且还能自觉地帮着纽扣厂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不到半年,他就被这家纽扣厂的老板提拔为车间主任。那时,马尼拉的工人经常罢工,黄如论先生善于处理与工人的关系,在劳资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他经常和他们沟通,化解矛盾,保证了工厂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他得到了老板和老板娘的信任和喜爱,遂升任为纽扣厂的厂长。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两年不断的升迁之中,粗通了菲律宾语和闽南话,并在侨商中结交了很多的朋友。自然,黄如论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比常人多很多倍的汗水。他说到此处,我有意地问道:
“当年,你在国内是靠打石头起家的,并很快在当地成了有影响的企业家;如今,你来到菲律宾是靠打工起步的,两年就当上了厂长,是你比别人特别能干吗?”
“对!我的确比其他的员工要能干得多。”黄如论先生凝思片刻,又低沉地说道,“但是,能干、听话,只能做一名优秀的员工,绝不能当厂长。”
“还需要什么特殊的素质吗?”
黄如论先生微微地点了点头,遂掷地有声地说道:
“做人的品格!”
“品格?”
“对!我认为品格是衡量人的尺子,也是做人的门面,你有了优秀的做人品格,就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交到知心的朋友。同样,你有了优秀的做人的品格,也可以受到上司的赏识,得到提拔和重用。”
“你所讲的品格的核心是什么呢?”
“诚信!’
“诚信?”
“是!对一个企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本;对一个人来讲,诚信是立身之本。只要讲诚信,企业就会由小变大,成为有影响的企业?,只要讲诚信,人就会由穷变富,成为企业优秀的领导。”
“看来,诚信不仅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品牌,也是做人最为重要的品牌。”我沉吟片时,又问道,“时下,诚信成了商界最时髦的词了,你能谈谈对诚信二字的理解吗?”
“可以!”接着,黄如论先生指出一家企业的诚信品牌,是靠企业全体职工讲诚信创造出来的,而全体职工讲诚信的品牌,又是靠主管企业的老板讲诚信带出来的。最后,他十分认真地说,“我记得小的时候在农村听过一句顺口溜,叫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支部。它很准确地道出了为人的诚信品格与建立企业诚信品格的关系。”
我为黄如论先生精辟的见解所折服。同时,我也很自然地想到黄如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金源集团靠诚信品牌打天下的关系。我进而问道:
“你是在菲律宾学到的这些道理吗?”
“不!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黄如论先生说罢又将精诚二字与诚信品牌做了一番比较,然后说道,“精诚也罢,诚信也好,都是对有道德的人讲的。但是,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的现代化的企业要创造诚信品牌,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这是我在菲律宾、香港等地学到的。”
在黄如论先生的心目中,诚信就是信誉。对此,他曾多次和我讲过:“只有以信誉和实力赢得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这既是为人处世之大道,也是商海中的大道。在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圈子里,就极为重视人的诚信,即使你没有资金,但如果你有诚信的声誉,大家就会愿意帮助你,你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他讲到此处突然问我:
“你知道金利来品牌吗?”
“知道,是曾宪梓先生创造的。”
“对!我听说曾宪梓先生幼年丧父,白手起家。他在创业初期,尽管资金紧张,但是他为了信守与销售商之间的口头承诺而宁愿自己吃亏。在这之后,他诚信经营的品格被商界传为佳话,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同他合作,使他获得了无限的发展机会,生意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由此赢得‘领带大王’的美称。这就是信誉的力量!”
我明白了,黄如论先生靠着为人讲诚信的品格受到了同仁的尊重,也得到了上司的提拔和重用。同时,他随着职务的升迁和时光的推移,不仅听懂了菲律宾语和闽南话,而且还在侨商中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自然,他在菲律宾马尼拉也看到了无限的商机。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只身下南洋、闯菲律宾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且还十分自信能在马尼拉赚到更多的钱。因此,他一旦看到了可以赚钱的商机是绝对不会放过的。然而他又是一个实际主义者,十分清醒地知道,在异国他乡把商机转化成赚钱的企业是需要条件的:第一是要有资本;第二是要独立门户建公司,坚辞用汗水换来的厂长的职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来到菲律宾两年以后,他便走到了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
根据我对黄如论先生的了解,对他坚辞厂长一职我是毫不怀疑的,这是符合他拓展事业的野心以及敢为人先的性格逻辑发展的。我虽然没有经商的履历,但也清楚商机与资本的关系,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就是有多大的买卖就下多大的本钱。因此,我好奇地问道:
“黄先生,你在马尼拉选定的第一桩生意是什么呢?”
“把菲律宾盛产的芒果干和椰汁销往香港和中国大陆。”
“你有运输芒果干和椰汁的船吗?”
“没有。很简单,我可以租嘛!”
“租船、买芒果干和椰汁是要很多钱的吧?”
“是的!”
“你是如何解决这笔资金的呢?”
“向侨商借!”
“你靠什么做抵押呢?”
“信誉。用当地侨商的话说,叫人格担保。”
黄如论先生靠着这种无形的人格担保,从侨商中借到了一笔钱,和在马尼拉新交的朋友合伙办了一家公司,开始经营外销芒果干、椰汁等项业务。那时,中国大陆虽产芒果,但尚无经营芒果干的业务;海南岛虽有大片的椰子林,也没有加工椰汁的工厂。因此,黄如论先生把菲律宾廉价的芒果干和椰汁运到香港和大陆之后,就稳赚了一大笔钱。就这样,“他凭着智慧的天赋,通过精心的资金积累和运作,度过创业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创办了菲律宾友福投资公司、辉鸿实业有限公司,接着又在香港创办了香港远岸发展公司、至昌发展有限公司”。
或许是黄如论先生在马尼拉口碑很好,也或许是黄如论先生事业有成,他很快就成为菲律宾新移民中的一颗崭露头角的新星。对此,马尼拉市政府也是记录在案的。所以,黄如论先生于1986年就拿到了菲律宾的护照。同年,他回到阔别五年的故乡,把夫人、孩子接到了菲律宾,有了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家。
这一年,黄如论先生刚好35岁。
我作为朋友,怀着浓浓的情谊祝福黄如论先生在菲律宾安居乐业;我作为作家,更想知道黄如论先生在马尼拉是如何淘得第一桶金的。我记得是在一个夜晚,黄如论先生把我请到他的别墅中,向我讲了他在马尼拉这段十分艰难的创业经历。我听后于感动之余又特别关切地问道:
“黄先生,你这三年的奋斗成果,算不算是你淘得的第一桶金呢?”
“不算!”黄如论先生说罢莞尔一笑,接着又说道,“充其量算是我在马尼拉最原始的财富积累。”
“你能告诉我在马尼拉是如何淘得第一桶金的吗?”
“当然可以!”黄如论先生说罢看了看手表,“今天太晚了,且听下回分解吧!”
就这样,黄如论先生把一个最大的悬念留了下来,让我作着各种各样的猜测。
我与黄如论先生相交已经六年了,但他始终不愿意谈在菲律宾是怎样淘得第一桶金的。即便明确答应了我“且听下回分解”,也依然是没有回音。在我看来,这可能属于他的商业机密,作为朋友是不应该问的。
就在这次交谈以后,我们每次见面聊天,他似乎有意避开这一话题,和我讲的多是“以香港为中心,陆续将投资触角伸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家,以及他在这前前后后做了多少笔生意,赚了多少钱。给我的感觉是,他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大越红火,越红火就越赚钱。
也就是在这种无话不谈的交往中,我们二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从相识的朋友变成了相知的兄弟。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和其他的朋友一样称我为柱子哥,我也改称黄先生为黄老弟。但是,我依然不问——他也不谈在菲律宾淘得第一桶金的事情。
我作为作家——尤其是答应并准备为黄如论先生写这本书以后,很自然地又勾起了这件往事——了解他在菲律宾是如何淘得第一桶金的。可是我和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爱面子,或者说是一种自尊心,假如黄如论先生不主动地讲出来,我是不会重提这件事的。
谢天谢地,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我的这位黄老弟主动开口,向我讲了他在菲律宾淘得第一桶金的事情。
那是夏天的一个晚上,黄如论先生来到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把我请到景观清雅的啤酒花园。在那座不规则的人造湖畔有一把人时的遮阳伞,伞下有一张造型奇特的玻璃圆桌,圆桌两边各有一把银白色的藤椅,桌面上那两只驱蚊用的烛光随风摇曳,真是别有一番情调在心中!
突然传来“哗”的一声,只见湖中心那三组喷泉射人高空,组成了不同的造型,在水下不同颜色的灯光的辉映下,真是漂亮极了!我与黄如论先生穿过啤酒花园那条弯曲的甬路,随意地坐在了那张玻璃圆桌两边的藤椅上,一边听着埋在地下的音箱传出的或近或远的古典音乐,一边品着香茗自由地交谈起来。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我们谈话的主题是商场和官场的关系。和往常一样,我是当然的主讲人。
在我的理念中,自从有了国家以后,遂逐渐形成了掌控国家各级权力的中心,而掌控国家各级权力中心者便是大小不等的官员。从天之骄子皇帝到多如牛毛的小小里长,构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官僚机构,俗称官场。尽管历代统治者都打着民为国本、官为民子的漂亮旗号,但在大小官员的心目中——包括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官为尊者。因此,望子成龙、衣锦还乡、学而优则仕等便成了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商人是没有政治地位的。即使到了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初期,重商主义者依然为挤进权力的核心奋斗着。随着时代的推移,商品的流通,世界各国的商人越来越多,遂形成了一个没有官场那样等级森严的商场。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钱能通神。用中国商人的话说,有钱买得鬼推磨;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说,谁和钱有仇呢!因此,以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商场为各方注目,且又长盛不衰。至于那些活跃在商场中的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演义各种商海中的传奇,成为普通百姓街头巷尾的谈资或笑料。
商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把生意做大,企业要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做好政府公关和社会营销工作。这在东西方国家都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企业在国家法律政策和行业相关规定下,顺利开展生产经营的必须行为。只是由于西方国家政策法律更趋完善,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所以一切都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到了我们国内,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由于法律不尽完善,行业规范不明确等,使得企业的政府公关和社会营销,缺乏明晰可操的办事程序,一旦超出了合理界限和法律规定,就会异化成为权钱交易等。我讲到此处,操着调侃的语气说道:
“黄老弟,据我所知,商人一尤其是大商人是非常懂政治的,其中也包括阁下在内。”
黄如论先生赞同地点了点头。
“商人不懂政治,一定赚不了大钱,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我凝思片时,把讲话的语气一变,有些沉重地说道,“但是,商人——尤其是那些自视懂政治的商人却不可玩政治,否则绝不会有好下场。”
黄如论先生听后没有表示什么,只是他那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想听我讲出个所以然来。
“老弟,你应该知道吧,在中国先秦时代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商圣?”
“知道!一个叫范蠡,一个叫吕不韦。”
“对!先说第一个商圣范蠡,他早年经商,靠着与政界不同寻常的关系赚了不少的钱。后来,他就弃商从政,介入旷日持久的吴越争霸之战。残酷的战争——最高级的政治形态使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再继续玩自己左右不了且已经厌倦了的政治,很可能就会身败名裂。他历经深思熟虑,断然作出决定,带着心爱的美女西施出走。日后,他避乱于深山,靠着经商赚得的钱和西施一起安度一生。这就是有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
黄如论先生听后笑了,信口说了一句“好一个聪明的商圣!”他沉吟有时,接着又说道:
“柱子哥!接着再讲第二个商圣吕不韦。”
“吕不韦,应当是我们直隶人氏,他自幼聪明过人,从祖上就和当地的官家有着不错的关系,因此他在早年就和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清楚战国后期最需要的商品是战马和布匹,遂利用各种关系——尤其是官办的边防贸易等特殊的关系,千起了贩卖布匹和匈奴战马的买卖,很快就成了富甲一方、一掷千金的商贾。时人皆知,吕不韦有着极强的政治野心,于吃喝玩乐之中坐看天下风云变幻,不失时机地把手中的金钱当成了赌注,玩了一把最大的政治——借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达到他统驭全国的目的。这就是吕不韦做的最有名的玩国家的大买卖。结果,随着秦朝的建立,他很快就死在了自己的儿子秦始皇的手里。换句话说,这就是吕不韦玩政治的必然结果!”
黄如论先生听后微微地叹了口气,遂又问道:
“柱子哥,你是如何看待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呢?”
“一言难尽!”
“举例说,胡雪岩为什么成了徽商的代表人物?他真正的发迹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他赢得红顶商人的声誉,也和清朝末年的政治有关系吗?”
“简而言之一句话,都与政治有关。”
我说罢沉思片刻,遂扼要地指出:胡雪岩在商界小有名气之后,遂与设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发生了关系。恰在这时,腐朽的大清王朝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乞求洋大人从旁相助。投在左宗棠麾下的胡雪岩借筹措军饷,向西洋人设在上海的银行借贷数笔,趁机拿了大量的回扣。很快,他不仅成了左宗棠麾下的财神爷,而且摇身一变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之后,他追随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衙门,继之又奉调平定“西捻”和征讨新疆,这位胡财神又靠向洋人借款拿了一笔又一笔回扣。等到左宗棠班师回朝、加官晋爵之时,胡雪岩也被赐身穿黄马褂、头戴红顶花翎。最后,我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道:
“看!胡雪岩在商场和官场的发迹靠的都是政治。”
黄如论先生信服地点了点头。
“但是,我必须指出的是:胡雪岩最终在商场和官场的失败也是因为政治。”
“对!胡雪岩发迹之后,自恃手中的资本雄厚,妄图一统商场,成为商界的龙头老大。他的行为既得罪了洋人在华的利益,也妨碍了清末一些达官显贵们发财。结果,他在内外势力的勾结和打压之下,很快就宣布破产了!”
“完全正确!”我说罢看了黄如论先生一眼,又说道,“这也再次证明我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聪明的商人一定要懂政治,但不可玩政治。然而大小商人们的悲剧是,一旦有了钱,他就想左右政治,甚至是玩政治。结果嘛”
黄如论先生听后似有所悟地笑了。
我看着黄如论先生的笑靥也忍不住地笑了。
也就是在这次谈话行将结束的时候,黄如论先生突然话锋一转,有点幽默地说:
“柱子哥,你不是想知道我在菲律宾是如何淘得的第一桶金吗?说来也很简单,用句老话来形容,那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听后一怔,下意识地感到:黄如论先生在“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背后有着难言之事。套用作家的行话来说:有戏!我故做惊诧状地问道:
“为什么?”
“因为和当时菲律宾的政治有关。”
“可以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不过”黄如论先生沉吟片时,又补充说,“我可以和盘托出,但你写书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剪裁。”
“行!”
黄如论先生把夫人、儿子接到马尼拉不久,菲律宾政府和人民要求收回美国设在马尼拉的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的政治热点。不久’美国满足了菲律宾政府和人民的要求,全部撤走设在马尼拉等地的驻军,归还使用多年的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接下来,世界各国又开始关注菲律宾政府将如何使用美国留下的海、空基地。与此同时,马尼拉人民相继来到美丽的苏比克海湾,对着蓝色的大海欢呼:“苏比克海湾又回来了!”
虽说黄如论先生已经拿到菲律宾的护照,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认为这是菲律宾人民的事,与他这位新移民没有什么关系。他照旧是白天在公司里忙生意,晚上回到家里帮着心爱的儿子黄涛做作业。
俗语说得好: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年,黄如论先生初到马尼拉举目无亲,过着睡在公园长椅上数星星的生活时,只有风雨和他为伴。如今,他靠着奋斗已经过上了殷实生活,不仅下属公司顾客盈门,而且家里也常常是高朋满座。可能是黄如论先生有着与生俱来的交友天赋,也可能是他对政治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遂于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地融进了菲律宾的上层社会,一些达官政要的子弟也成了他的朋友。一天,一位菲律宾的“高干子弟”邀请黄如论先生来到苏比克海湾,指着像蓝宝石似的大海问道:
“黄先生,你喜欢苏比克海湾吗?”
“喜欢!可这是你们菲律宾国家的。”
这位“高干子弟”转身指着濒临苏比克海湾的原美国海军基地,有意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