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活络,推陈出新(1 / 1)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这是“兵势篇”的精髓所在,主旨在于强调一个“变”字,它告诉我们,只有擅变者才能长胜。胡雪岩精于变通,绝不墨守成规,他做起生意来那叫一个相当的活络。

懂得坚持是件好事,成功确实离不开这种品性。但过度的坚持就没有必要了,因为那只能称之为“固执”。

近代已故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变则通,通则久。”知变与应变是当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人在做事时应该学会变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守,如此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

所谓“树挪死,人挪活”,种子一旦落地生根、长成树苗以后,就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再成活。而人则恰恰相反,人有智商,遇到问题需要灵活处理,这种方法行不通就换一个,总有一个是正确的。

做人不可固守成规,不能钻牛角尖,倘若再走一步就是悬崖,你还非要直着走下去吗?所以说,在这尘世间行走,一条路走到黑万万不可,你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拿出最好的对策。固守经验只会束缚人的潜力发挥。不破不立,这是成功的硬道理。胡雪岩经商就有不破不立的性格,所以他相信,做生意必须手腕活络,不可固守成法。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运送漕米时采用的就地买米的办法,就是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典型例子。王有龄坐上浙江海运局坐办的位置,一上任就遇到运送漕米的公事。

漕米的漕,本义即以舟运谷,特指将在江南稻米之乡征收的稻米由运河运往京城,以供应宫廷用度及京官的俸禄。因为这些稻米都由运河北运,故而称为漕米,漕米解运亦称漕运。漕运水路南起杭州,北抵京师,在通州交仓,两千多里路程。依照定例,漕船必须至迟于每年2月底开行。起运太迟,漕船不能按时“回空”,就会影响下一年的漕运。漕米征收是各地州县的公事,征多征少也有定例。但漕运积弊已久,主管漕米征收、解运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漕粮一事实际上已经成为各层官吏盘剥小民百姓的“黑”路。按当时的做法,朝廷征收的数量按户口摊派,一般情况下不得蠲减,而朝廷也不负担运输费用。这样,漕运的耗费、各路人员的好处自然也都出在小民头上。征收漕米时,各地州县往往将运输费用、想得的好处加征在老百姓应交的数量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浮收”。“浮收”额度至少在规定额度的一半,能上能下,也就是本来只需交纳一石的,却要交纳至少一石五斗。这“浮收”的数额,也即各层官吏用来利益均沾的分成数额。因此,主管漕运本来也是一项有利可图的肥差。

只是浙江的情况却有自己的特殊性。浙江上年闹旱灾,钱粮征收不起来,且运河淤积严重,河道水浅,旱季甚至断流,没有办法行船,因此浙江漕米直至9月还没有起运。同时,浙江负责运送漕米的前任藩司椿寿由于没有理会抚台黄宗汉4万两银子的勒索,与抚台黄宗汉结下怨怼,被黄宗汉抓住漕米没能按时解运的问题狠狠地整了一把,以致自杀身亡。到王有龄做海运局坐办时,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也就是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用沙船运往京城。现任藩司因有前车之鉴,不想管漕运的事,便以改海运为由,将这档子事全部推给了王有龄。漕米是上交朝廷的“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足额运到京城,哪里阻梗哪里的官员便要倒霉,所以,能不能完成这桩公事,不仅关系到王有龄在官场的前途,甚至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更加麻烦的是,如果按常规办,王有龄的这桩公事几乎没有完成的希望。一是浙江漕米欠账太多,达30多万石之巨,二是运力不足。本来漕米可以交由浙江漕帮运到上海,可是由于河运改了海运,等于是夺了漕帮的饭碗,他们巴不得漕米运不出去,哪里肯下力?到时你急他不急,慢慢给你拖过期限,这些官儿们自己也该丢饭碗了。

这桩在王有龄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一个就地买米之计一下子就给化解了。以胡雪岩之见,反正是米,不管哪里的都一样。朝廷要米,看的是结果,并不管你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只要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交兑足额,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就在上海买米交兑,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关键是,第一,要能得到抚台黄宗汉的认可,因为买米抵漕粮是违反朝廷规制的。不过,这一点问题不大,浙江漕米不能按时足额解运京城,他抚台大人也脱不了干系;第二,要说动浙江藩司肯垫出一笔现银,做买米之用,这是拆东补西,藩司要负责任,不过只要抚台同意,做下属的藩司也不能怎么样;第三,要能在上海找到一家大粮商,肯垫出一批糙米补出买米不足的差数,等浙江新漕运到后再归垫。这样也就等于这家粮商先卖出,后买进。一般商家是不愿意做这样的生意的,因为这等于是纯粹的帮忙,不一定有多少赚头。而且漕米历来成色极坏,一般的粮商从来都不愿意过手。不过,生意人想的就是生意经,只要能给他补贴差价,不让他吃亏,米商也就不会不应承。只是补贴米商的差价,再加上盘运的损耗,很要破费一些银子,运送漕米的“肥差”也就变成了亏本买卖。但按照胡雪岩的看法,能够按时足额交兑漕米,为浙江抚台、藩司分了忧,为王有龄在权场铺了路,花上几万两银子也值。

就地买米,解决漕运麻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做生意,但从这里我们却看出来胡雪岩遇事思路开阔、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而能随机应变的本事。比如黄宗汉、王有龄以及浙江藩司等人,想到的只是漕米欠账太大,一时难以筹足;想到的只是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之后漕帮会作梗,即使筹足米数,要按时运送上海也难,就是想不到漕米改海运之后,实际上为同时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提供了契机,因而只能在那里一筹莫展干着急。究其原因,也就在于他们拘于漕米必须是由征收地直接上运的成法,而没有想到情势不同还可以有新的运作方式。

胡雪岩思路灵活,不拘形式,不仅使难题得到巧妙的解决,而且各方面都满意,皆大欢喜。

在处理问题时,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他们一味固守传统、不求创新,不敢怀疑,所以往往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既然此路不通,何不绕行?即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别人未曾想、干别人未曾干,用“变通”的方法去敲开成功的大门。变通能力是一个人动态而实用的能力,那些敢于怀疑、灵活巧变的人做起事来往往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职场上,领导者也往往更喜欢那些善于变通、顺势而动的人。首先,他们不用担心这样的人会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工作;其次,还可以依靠这种人在“非常时期”随机应变,解决突发事件。

其实不仅在工作中,人生处处都要懂得变通。那些杰出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善于变通。这里所说的变通实质上是一种弹性处理,这与“耍滑头”及没有原则是完全不同的。因事制宜,顺势而动,根据环境、配合需求,制定最佳策略,这才是弹性处理。分明已经是死胡同,还要硬着头皮往里闯,那就只能撞南墙。

伯恩·崔西提醒人们——很多事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遵循变通这一成功原则。大千世界变化无穷,生活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还是举一反三、灵活机动,将直接决定你的生存状态。

事实上,无论你是否察觉到、无论你是否愿意,其实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变通。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善于变通的人把自己越变越好,而不善变通的人则使自己越来越差。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不但能够灵活运用一切他已知的事物,而且还可以巧妙利用他未知的事物,能在恰当的时机将事情处理得尽善尽美,这完全可以称做是一种艺术。我们只要掌握了这门艺术,就能够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变故,在变通中挖掘机会,在变通中走向成功。

所谓不固守成法,就要敏于生疑、敢于存疑、能于质疑,并由此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当然,推陈出新必然会存在风险,因而,我们应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介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过,不固守成法也并不意味着盲目冒险,做任何创新性举动之前,我们都应做好充分的评估与精确的判断,将危险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使变通产生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