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海豚的故事(1 / 1)

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花了数年时间研究海豚和鼠海豚。他在报告中指出,他所在的研究中心通常会让这些动物为观众进行表演,有时多达一天三次。

一只鼠海豚被驯兽员从栖居池引至表演池,来到观众眼前。驯兽师在鼠海豚做出一些新鲜的动作(指的是对人类来说很新鲜)后,就会把它的头抬出水面,吹一次口哨,给它一条鱼。然后驯兽师就一直等着,直到鼠海豚又重复了这一动作,他会再吹口哨,给它鱼。很快鼠海豚就明白了要做什么才能得到鱼,就经常将它的头探出水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表演。

两三个小时之后,鼠海豚再次被引到表演池进行第二场演出。它很自然地像第一场演出一样将头部探出水面,等着期待中的口哨声和鱼。但是,驯兽师不想让它进行老套的表演,而是想向观众展示一下它学习新动作的学习能力。

表演差不多过去三分之二的时间了,鼠海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老把戏,终于变得非常沮丧,讨厌地向驯兽师摆尾巴。驯兽师立刻吹了声口哨,给它扔了条鱼。这条又惊讶又有些迷惑的鼠海豚有意识地又摆了摆尾巴,于是又得到了口哨和鱼。很快,它就愉快地摆起了尾巴,再一次成功地展示了它的学习能力,然后回到了栖居池。

在第三场表演中,鼠海豚被引至表演池后,开始像它在第一场和第二场的表演中学到的那样尽职地抬头、摇尾巴。然而,由于驯兽师想让它学习一些新的内容,没有给它奖励。再一次地,在这场表演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鼠海豚继续重复抬头和摇尾的动作,变得越来越沮丧,直到最后,出于愤怒做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动作,比如转体。驯兽师立刻吹响口哨,给鼠海豚一条鱼。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它终于成功地学会了转体,然后被引回了栖居池。

接连十四场演出,鼠海豚都一直重复这一模式—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在尝试之前的演出动作,动作加强了却毫无收获,直到最后,看起来好像是“意外”一样,它做出了一个新鲜的新动作,这才成功完成了当次的训练表演。

每一次重新出场,鼠海豚都会因为得不到奖励而变得烦躁和沮丧,此时驯兽师要打破训练环境的规则,给鼠海豚一些“不劳而获的鱼”,以维持他和鼠海豚的关系。如果鼠海豚对驯兽师太过失望,它会完全拒绝与他合作,这就会给研究和表演带来重大的阻碍。

最后,在第十四场和第十五场演出中间,鼠海豚看起来激动得发狂,就好像突然发现了金矿一般。当它被引至表演池中时,它进行了一场非常华丽的表演,既有之前学会的动作,也包括许多其他完全自创的行为。

驯兽师对很多鼠海豚都做过类似的训练,基本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甚至有一头鼠海豚在最后一场的表演中一下展示了八种从未见过的动作。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鼠海豚要学会学习,而非学习一种特定行为。

2.行为的细节由鼠海豚决定,而非驯兽师。驯兽师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环境,从而能够引导鼠海豚掌握新的动作。

3.学习过程发生在指定的环境中(表演池)。

4.口哨并非引发某一特定回应的刺激,而是向鼠海豚传达了一种信息,这一信息和它已经完成的某事有关。

5.与其说鱼是对于鼠海豚曾经表演的某一特定动作的加强,不如说是关于鼠海豚和驯兽师之间关系的信息枢纽。鱼是后设信息。

6.如果驯兽师对关系不敏感,没有采取行动保护这种关系,实验就会失败。

7.不像巴甫洛夫、斯金纳或者电脑程序员,鼠海豚和驯兽师都在被观众观察。事实上,取悦观众的目的决定了整个训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