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需要信念引导自己坚定前行。所以说,信念是决定愿景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虽然谁都不敢保证愿景百分之百能实现,但我们对自己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不能丢。如果未来是确定无疑的,那就不需要领导力了。
通常,我们都会根据现有的认知地图、参考经验、相关支持和工具,建立信念、增强信念。这些就是我们要做某件事的“理由”。要增强自己或他人对愿景的信念,我们需要找到“足够的理由”。理由越充分,我们的信念就越强。
对于要实现的愿景,或者要完成的任务,合格的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找到足够充分的理由,并将这些理由阐明清楚。回答下面这五个“为什么”,可以帮助你寻找“理由”:
为什么是必要的?
为什么是可能的?
为什么认为这是一条合理的路径?
为什么认为我/我们能够做到?
为什么说这是我/我们的责任?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按照一种特殊的“原因”而存在。换句话说,每种信念的背后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弄明白这些“原因”:
1.什么使得它是必要的?
2.什么使得它是可能的?
3.什么使得它成为合理的路径?
4.什么让我/我们能够做到?
5.什么让你/我们有责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事物存在有四种基本原因:
(1)形式因(“Formal”Causes)
(2)前因(“Antecedent”,“Necessitating”or“Precipitating”Causes)
(3)动力因(“Constraining”or“Efficient”Causes)
(4)目的因(“Final”Causes)
形式因
形式因和事物的基本定义及人们对它的认知有关。形式因定义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我们会把一个有四条腿、鬃毛、蹄子和尾巴的铜质雕像叫作“马”,是因为它有马的形式或者说马的“形式上的”特征。我们说橡子长在橡树上,是因为我们把有特定形状的树干、树枝和树叶的东西定义为“橡树”。
形式因更关注感知者而不是被感知的对象。一件事物的形式因,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对该事物的预设和描绘。比如,毕加索等艺术家认为把车把和车座放在一起,像“公牛”头一样的家伙才是自行车。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和“直觉”有关。在决定研究成功、贯通、领导力等现象之前,我们其实就已经认可了一种假设,即它们都是存在的。我们会去调研那些“卓越的领导者”,并基于这些人的行为建立卓越领导力模型,意味着我们有这样一种直觉,认为人们可以成为那些典范。
看看你是如何定义、假设问题或目标的,从中你能找到该问题或目标的形式因。查看我们对“领导力”“成功的组织”或者“贯通”的假设和直觉,这些现象的形式因就会显现出来。当我们谈论“领导力”或者“成功”的时候,谈论“组织”或者“贯通”的时候,我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假定它们的结构或者“本质”是什么样的呢?
前因
前因是指问题或事物之前的事件、行为以及决定,它们通过“作用与反作用”,形成一条连续的链条,最终影响事物或事件的当前状态。前因是我们描述事物的因果关系时最常用的形式。比如,“因为人们栽种橡树,并给它浇水施肥,所以橡树长出了橡子。”“因为在南非受到种族歧视,经历悲惨,所以甘地后来成了领袖。”或者,“因为在正确的时候走好了关键的步骤,所以这个组织成功了。”
研究一个问题的前因,其实就是还原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之类似,研究某种预期状态的前因,就是寻找能够实现这一状态的线性因果链。
动力因
动力因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持续起作用的关系、假定和边界条件(或者是边界的缺失),它们好像“规则”一样在维持系统的状态(不包括造成某种状态的事和物)。比如,“橡树长出橡子,是因为在树的周围没有更强的竞争者和它争夺水和光。”“甘地成为领袖,是因为他的品格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这个组织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对手。”
动力因研究“什么会导致什么”,不关注真实发生了什么。比如,研究一个组织成功的动力因时,我们只用去查明具备哪些限制条件组织就会成功或失败,或者缺乏哪些限制条件会导致组织成功或失败,而不去考虑组织中真实发生过什么。
研究一个问题或目标的动力因,需要查明这个问题或目标周围的各种条件,比如当时的社会潮流,可能会稳定或动摇特定情形的因素。动力因更加“系统化”,既可以用并未出现的潜在限制条件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已经存在的限制条件进行描述。
目的因
目的因是指未来的目的、目标或愿景,它们会引导系统的当前状态,给目前的动作行为赋予意义、关联性和目的。目的因也包括某事存在的动机或“目的”。从这种意义上,目的因通常和事物在更大系统中承担的角色或者“身份”有关。在生物学研究中,亚里士多德着重研究了目的因—有意为之的目标或目的,以区分无机世界里的“机械原因”。
他指出,橡子能被烧掉,起作用的就是“机械原因”;但如果能给橡子一个机会,它会自己变成一棵橡树。从目的因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组织能成功,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愿景驱动着它。”“甘地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是因为他对和平与和谐的不懈追求。”“这个团队能齐心协力,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
目的因关注想要实现的目标、目的和预期的结果,它们会引导或者限制个人的行为与想法。研究目的因时,还要考虑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在所属环境或组织中的身份。
总之,前因让我们将问题或事件看成过去某些特定事件或经历带来的结果;动力因让我们把问题或事件看成是当前系统内的一系列条件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是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目的因让我们把问题或事件看作是各个个体的动机和意图发挥作用的结果。
练习:使用连接词找到做事的动力和方向
在英语中,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原因”可以通过一些词语来体现。也就是我所说的“连接词”。连接词是将不同的想法之间联系起来的词语或短语,比如:
因为 在……之前 在……之后
当……的时候 无论何时 那么就
在……中 如果 虽然
在一定程度上 因此
That(连词,无特殊意义)
连接词帮助我们将不同的观点连接起来。比如,“甘地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我们接着列出来的就是“原因”。比如,“甘地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他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愿景和使命。”
不同的连接词可以帮我们找到不同的“原因”。针对某个问题或目标,首先我们要用肯定句陈述这一问题或目标,然后把陈述句逐个代入上述连接词,就能找出与之有关的各种“原因”了。比如,研究“生产力下降”的原因时,我们要先要用肯定句陈述这个问题—“生产力下降了”,然后把这个表述代入上述连接词,这样我们就能找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各种“原因”了。
1.想要查明前因,你可以用“在……之前”“在……之后”或者“因为”等词。
2.想要查明动力因,你可以用“当……的时候”“每当”等词语。
3.想要查明目的因,你可以用“以便”“因此”等词语。
4.想要查明形式因,你可以用“以……同样的形式”或者“如果”等词语。
5.为了判断句式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你可以想想会有哪些反例,以及因果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限制。此时,你可以使用“虽然”这一词语。
以下,我们以分析“生产力下降”的原因为例,说明如何使用连接词:
生产力下降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力下降了,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前,生产力下降了。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生产力下降了。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生产力下降了。
生产力下降了,以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就下降了。
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仍下降了。
生产力下降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方式。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确认某种目标状态是不是我们真的想要的。比如,“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将这句话代入连接词,就可以分析出“到底有多想”:
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前,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下降了。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
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以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
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
我/我们想要提高生产力,以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方式。
要确认实现目标、达到预期状态需要哪些资源,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只是需要稍微改变一下陈述句—“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然后再将这句话逐个代入上述连接词:
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前,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
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以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
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
我/我们将提高生产力,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方式。
这一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是否具备完成目标的能力。假设问题是“个人或团队是否具有达成目标的能力”。首先,我们应该先用肯定句陈述:“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然后,再逐个代入连接词核查。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由连接词引出的新句子都要以“我”或“我们”做主语。这样可确保推论出的“原因”是和我们自己有关联的,从而避免空对空的“合理化推论”。
新的陈述方式是:
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因为我/我们_____________。
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因此我/我们_____________。
在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前,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
当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
每当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
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以便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
*虽然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
我/我们有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能力,以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方式。
填写完整之后,去掉连接词,读一读你填上去的句子,会非常有意思—“虽然”连接的那句话除外(一定要保留“虽然”这个词,否则你的回答看起来就是负面的)。这些回答可以形成一套极具价值的“原因”体系,表明了我们的信心到底来自何处。
·示例·
让我们回到在信念评估中讨论过的假设情形。上一节,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进行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这种说法的信心严重不足,只得到了可怜的“2分”。
要找出“原因”,提升这方面的信心,首先我们要用肯定句式陈述这一信念,然后把这句陈述代入不同的连接词,连接新的句子。填写连接词引出的空白,可以拓展我们对愿景的认知,并“重现”可能存在的干扰。
例子如下:
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因为我/我们在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发现哪些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
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因此我/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走向通往愿景的路。
在我/我们对前沿的“身心”技术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之后,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
当我们要记住,我们必须要对不同的视角和变量持开放的态度的时候,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
每当我/我们专注于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道路两侧的事物与机会保持开放的态度时,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
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以便我们能够做出重大的科技突破。
如果我/我们留心更深层次的规则,而不在一开始就纠结于细节,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
*虽然我/我们还不知道这种科技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但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
实现这个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以我/我们过去经历过的、在开始之初并不完全清楚做事步骤最后却成功的经历同样的方式。
最后,你可以将这些信念陈述放在一起,加上答案,组成一篇短文:
我们在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发现哪些因素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踏上通往愿景目标的路。我们会对前沿的“身心”技术进行彻底的研究。我们要记住,我们必须要对不同的视角和变量持开放的态度。我们将专注于期望实现的成果,并对实现目标的道路两侧的事物与机会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能够做出重大的科技突破。我们将留心更深层次的准则,而不在一开始就纠结于细节。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种科技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但这与我/我们过去经历过的、在开始之初并不完全清楚做事步骤最后却成功的经历是一样的。
这是一套完整的想法,可以加强人们实现这一愿景的信心。这一篇短文指出了通往愿景之路的各个要素,提供了做事的动机,也回应了可能的反对意见。它向我们说明了要有足够信心的原因,并且将这些原因用语言描述了出来。
练习:强化自己的信念
1.回顾之前填写信念评估表时,你对表中不同信念的不同评分。在下面“信念”一词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要加强的信念。
2.在每一个“提示”词的前面或后面,都要复述对这一信念的肯定陈述,然后加上提示词,并用“自发地”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想法将句子补充完整。
3.完成表格之后,重新进行一次信念评估,看看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方面得到了加强。
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
当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每当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便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方式。
练习:请“他人”帮助你强化自己的信念
有时自己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评估是非常困难的,也没有效果。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质疑,就是因为我们被困在了自己的观点里,看不到其他选择。
另外一种使用信念评估表的方式就是从他人的角度对愿景和信念进行思考。这样做往往能够帮助你打开新的“知觉空间”,让你发现自己无意识中设置的限制性假设,消除阻碍前进的障碍物。
你可以找一个人—一个实际存在的或者假想出来的人—与你不同,他对你所怀疑的信念信心十足。然后,你自己或者请其他团队成员“扮演”这个人(如果这个人是真实的人,可以请他来帮你),让“他”站在他的角度指导你回答提示词。
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在开始回答的时候,你应该用“你”而不是“我”做主语。然后,你回到自己的身份,重新复述一遍刚才的答案,但要将“你”换成“我”。
比如,你扮演的“人”给出的答复是:“能够实现目标—发明一种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情绪做出回应的电脑技术是可能的,因为你有将愿景转化为现实所需要的动力和经验。”你应该再以第一人称复述这句话:“我”或者“我们”有将愿景转化为现实所需要的动力和经验。
在复述之前,你最好能找其他人把答案给你读一遍。你要细细体会两种角度的说法各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这对你会很有帮助的。
参照下列步骤,使用下面的工作表,请“他人”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评估。
1.回顾之前填写信念评估表时,你对表中不同信念的不同评分。在下面“信念”一词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要加强的信念。
2.找到一个对上述信念充满信心的人—也就是相信你和你的信念—让自己进入他的角色。
3.在每一个“提示”词的前面或后面,都要复述对这一信念的肯定陈述,并用你扮演那人时“自发地”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将句子补充完整。称谓用你。
4.回到你自己。找一个信任你的人,给你读读刚才写下的每一个句子(删去“虽然”之外的所有提示词)。
5.将“你”换成“我”,复述每一句话。
6.完成上述步骤之后,重新进行一次信念评估,看看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方面得到了加强。(在本节的末尾,提供了另外一张信念评估表)。
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
当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每当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便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方式。
练习:再一次评估信念
用一句话描述出要实现的目标或结果:
目标/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短地描述一下实现目标的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有的话):
计划/解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你对下述各个陈述的信心按照1-5分进行评分,并将得分写在空格内,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
A:“这个目标是有必要有价值的。”
1 2 3 4 5
B:“能实现这个目标。”
1 2 3 4 5
C:“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是很清楚的,这样做是合理的,不会妨碍到他人。”
1 2 3 4 5
D:“我/我们具有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能力。”
1 2 3 4 5
E:“我/我们有责任实现目标,这个结果是我们应得的。”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