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才能追上“特斯拉”(1 / 1)

华为人的乌龟精神,被赋予了持续努力奋斗的内涵。

我们要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乌龟精神被寓言赋予了持续努力的精神,华为的这种乌龟精神不能变,我也借用这种精神来说明华为人奋斗的理性。我们不需要热血沸腾,因为它不能点燃为基站供电。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一切要以创造价值为基础。

美国硅谷那盏不灭的灯,仍然在光芒四射,它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斯拉不就是例子吗?我们追赶的艰难,决不像喊口号那么容易。口号连篇,就是管理的浪费。徐直军说的潇洒走一回是指不怕失败,不怕牺牲,努力为发展而奋斗。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创造价值来考核评价。

——摘自:任正非2013年12月30日在华为年度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3年7月1日,一家名叫特斯拉汽车公司的企业在美国硅谷成立。经过十年发展,特斯拉已经成为了一家致力于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以及零件的公司,并且成为了全球生产纯电动车的标杆企业。就在这时,全球最大的高性能豪华轿车制造商—宝马也加入到了纯电动汽车的竞逐之中。当汽车业新生代翘楚遇上了老一代豪门企业,谁能更胜一筹?

针对“宝马和特斯拉哪家强”这个问题,华为内部争辩了好一段时间。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的“颠覆式创新”会超越宝马,而任正非则表态“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档、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

借宝马而喻华为,任正非也是用心良苦,希望华为人在探讨“宝马”与“特斯拉”谁更强的时候,同时也能琢磨华为的将来。毕竟,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否在新的时代中站稳脚跟,成为了所有华为人不可回避的问题。任正非给了一个参考答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华为当年没钱,所以要艰苦奋斗,为什么现在有钱了,还要继续并且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就这个问题,任正非补充道:“我和你们在一起交流,喝咖啡不用付钱,但若是我一个人坐在这里喝咖啡,是需要自己付费的。因为客户不可能出钱让你去打高尔夫,那他不如自己去打。所以客户出钱,就是让你要艰苦点,好好干。”

任正非认为,在不同的时期,艰苦奋斗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内在的奋斗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创业初期,华为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是秉承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精神,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研发人员全靠忘我工作、拼搏奉献的毅力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完成了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等工作,并且由此诞生了华为引以为傲的“垫子文化”;研发时期,任正非强调,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们在系统性和管理上还需要再提高,我们要不断思考,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这就是艰苦奋斗。”

任正非认为,当下华为的艰苦奋斗就是打破目前的既有优势,开放式追赶时代的潮流。“如果不故步自封,敢于打破自己既得的坛坛罐罐,敢于去拥抱新事物,华为不一定会落后。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我们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比身体上的艰苦奋斗能创造出更多价值。

一般人只注意身体上的艰苦奋斗,却不注重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科学家、企业家、善于经营的个体户、养猪能手,他们都是在思想上艰苦奋斗。为了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为了得到一个科学上的突破,为了一个点的市场占有率,为了比别人价格低些,为了养更多更好的猪,他们在精神上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殚精竭虑。他们有的人比较富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艰苦奋斗,比起身体上的艰苦奋斗,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更不被人理解,然而也有更大的价值。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应考虑这种区别。

——摘自:任正非早期讲话纪要,1996

华为公司于2005年进驻马里“开荒”,直到2008年,整个西非地区的市场都没有太大起色,甚至连代表处都撤并了。留守马里的员工,每日的生活都显得疲乏而单调,以至于有一天,代表处的员工发现宿舍里来了一只猫,大家都像看到宝贝一样,将它收养了起来,以作为工作之余的调剂。

任正非曾经说过:“把本职工作做好,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就是艰苦奋斗。”这一点,华为的员工做得特别好,特别是当时留守在马里的诸多代表们。他还认为,“尽心”与“尽力”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尽心去工作与尽力去工作,有天壤之别,用心的人,即使技术上差一点,也会赶上来,因为他会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工作。这是符合华为公司“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的要求的。而尽力工作就是没有目标性地完成任务,与“尽心”有较大的差距,不能因为结果相近而将这两类人等同处理。

实干一直是华为精神的灵魂。

任正非曾经多次强调过:“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希望用这句话来时时刻刻为华为人提醒。在2014年新春讲话中,任正非再次提到了这种精神,并将其喻为“乌龟精神”。

实干一直是华为精神的灵魂,为企业创造价值,就是为企业延续生命,不仅是企业后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员工本身获得自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华为基本法》第六十九条明确指出: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从这条规定中似乎能够看出,华为将员工的待遇与公司的效益联系得比较紧密。事实也的确如此。华为的员工,如果对公司的贡献越大,那么该员工则可以从公司收获比较丰厚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