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贫乐道者心境悠闲(1 / 1)

人们对名利的追求无比热切,有了车子又要房子,当了处长又想局长……总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结果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每天的生活就像打仗一样,从早上睁开眼算计到晚上闭上眼,结果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们除了累和空虚之外一无所得。

“朝臣侍漏五更寒,将军铁甲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一个人能否活得悠闲自在,并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财产,多高地位,而是取决于他对名利的态度如何。一个人如果能超越名利纷争,那么他的心境自然也就平和悠然了。

有几个爬山的人,见到山上一个人站了很长时间也不动,非常好奇,就走过去问他:

“你是在欣赏这里的风景还是在等人啊?”

回答是:“不是。”

“那么,你累了吗?”

“没有。”

“既然什么都不是,那你为什么站在这里?”

“我只是在这儿站着。”

站着,未必就非得因为什么。什么也不为就没有得,也没有失。在禅宗看来,因为人们生活在“二元世界”里,就有了物与我的对立,就有了得失、美丑等等的是非判断。除去自我中心,抛开物我对立,你就是万物自然。你就是一。

庄子说:“至人无己。”

“无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所主张的超脱,实际上是摆脱了一切之后的无知无欲,表现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无名”,即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独善其身。

对于生活在现实人生的我们而言,庄子对天地精神的崇拜,固然是显得玄虚了一些,但针对构成我们世界的纯利益追求以至于忘却了自己的人来说,庄子的宏论和超脱还是具有一定借鉴的意义。

任何人也不能做到如庄子所言无知无欲而达到超脱,但效法天地之自然浑成,而注意自我心性的保持,能够超然于物质欲求之外,也许,倒亦是颇为有益的境界。

对此,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寓言: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难吗?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自己觉得很羞愧,请容我把天下让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你,为着名吗?是为着求宾位吗?小鸟在深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NB06C??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

这寓言是说:天地之间广大无比,而在此之中,人所需又如此的渺小,拿自己的所需与天地相比那不是很可怜吗?那么何不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心性的自由和逍遥呢。

庄子要给予我们的也许是一种极宏远的宇宙观,让人认识到至广至大的极限处,解脱自我的封闭,超越世俗的小我。庄子的这种宇宙观,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吗?

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们是淹没在万象的生命之中的。但亦正是作为个体,我们才时常能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世界所能具有的伟大和恢宏。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附于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我们是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了,但实际上,对物的依赖使我们与生命本质、万物自然的联系日趋减弱。纯功利所导致的,是生命的相互隔膜和疏远。人生命的联系已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物的联系。

自从你出生以后,就有很多东西标上了你的名字,如金钱物质,但这些东西果真是你的吗?

的确,有了金钱,可使生活更加安定,也可以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有些人不满足于此,只对贮积的增加引以为乐。

对于争名夺利的人来说,“拒官”是天下第一号大傻瓜,其实则不然,自认为“无官一身轻”的人大有人在。

陶潜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29岁时,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动辞职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又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职回家。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而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一种十分清淡贫穷的日子。

他最终辞官回家,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引起的:有一天,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来检查工作。县里的小官吏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去向陶渊明报告。这时,陶渊明正在他的书斋里读书写诗。他一听督邮来检查,十分扫兴,便放下纸笔,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抛开名利场,揽入书画情

小吏见他穿着一身便服,吃惊地说:“上级来视察了,你作为一县之长,应该穿上官服,束上带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起那些依仗权势、盛气凌人的官僚们,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去向督邮行拜见礼,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叹息一声对小吏说道:“我可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躬着腰向那些乡里小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迎逢的样子来。”

说完,陶渊明不仅不去会见上面来的督邮,而且拿出县里的大印和官服交给小吏,说:

“督邮来了,请你把这些东西交给他。”

辞掉了官职,陶渊明轻轻松松地回到老家去了。回家以后,他仿佛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的花园,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从此以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过着一种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

这种能安贫乐道,在穷苦中也生活得有滋有味的人,内心世界无疑都异常丰富,他们自身高水平的修养,使他们都能以一种安详的眼光看待世事,因而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我们虽然可能无法去学他们的那种高洁行为,但使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能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状态,对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是大有益处的。